一、前言:我為何參加吊掛訓練
因為公司研發實驗的需求,我有機會參與了吊掛作業人員的教育訓練。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既陌生又充滿挑戰的領域。一般人經過工地時,看到的都是高聳的起重機、懸掛在半空中的鋼材,但真正去理解「誰在操作、誰在冒險」的人並不多。
根據法規規定,只要起重機具的吊升荷重大於三公噸,就屬於危險性機械,操作人員必須擁有相關證照。而吊掛人員,也就是負責在現場掛勾鋼索、協助吊運的人,同樣需要專業培訓與資格。
這次的訓練,讓我從基礎開始學起,重新認識起重機的分類、荷重的意義,以及現場作業中常見的迷思與風險。我也因此更深刻地體會到,吊掛人員為什麼會被形容成「高風險的無名英雄」。二、起重機基礎知識
要談吊掛,必須先理解起重機的基礎分類與荷重觀念。
起重機分類
起重機可以分為兩大類:固定式起重機與移動式起重機。
- 固定式起重機:安裝在特定場所,依靠軌道運行,例如常見的「天車」。天車能在固定範圍內進行垂直與水平移動。
- 移動式起重機:不受場所限制,可以隨工程需要移動位置。常見的就是大型吊車。
- 起重裝置:如果設備只能垂直上下移動,而不能水平移動,就不算起重機,而是起重裝置,例如「小金鋼」。

吊升荷重(產品規格)
吊升荷重就是起重機的產品規格,它代表機械設計上能安全承受的最大值。這個數字是固定且唯一的。舉例來說,一台 50 噸的吊車,它的吊升荷重就是 50 噸。這並不表示你任何情況下都能吊 50 噸,而是機械本身的設計極限。
額定荷重(吊運安全)
真正與現場安全相關的,是「額定荷重」。額定荷重會隨著作業半徑而變化。
- 作業半徑越長,額定荷重越小。
- 作業半徑越短,額定荷重越大。
如果吊物重量超過額定荷重,就屬於「過負荷操作」,非常危險,甚至會造成翻車事故。因此,額定荷重不是拿來計算的,而是查表得知。每台起重機駕駛室旁都會附有「額定荷重表」,操作人員必須依表操作,不能憑直覺。
天車的特殊性
天車(橋式起重機)沒有吊臂,也就沒有作業半徑的概念,因此它的額定荷重是固定的。其公式是:
額定荷重 + 吊具重量 = 吊升荷重
這樣的固定值,使得天車在操作上比移動式起重機單純,但仍需嚴格遵守規範。
大中小型起重機與合格證
依照吊升荷重,起重機可分為三類:
- 大型起重機:吊升荷重超過 3 公噸,屬於危險性機械,必須通過政府檢查並取得合格證。
- 中型起重機:吊升荷重介於 0.5 至 3 公噸之間,不屬於危險性機械,因此沒有合格證。
- 小型起重機:吊升荷重 500 公斤以下,安全管制相對寬鬆。
有趣的是,業界為了規避檢查,常常把吊升荷重標示為「2.9 噸」,刻意低於 3 噸的門檻。實際上,加上吊具重量後,很可能已超過 3 噸,但卻能以「中型機」的名義閃避法規。
三、吊掛人員的工地現實
有了這些基礎知識,我開始理解吊掛人員的處境。
在整個起重機作業體系裡,吊掛人員往往是最被忽視的一群人。他們的薪資待遇普遍偏低,缺乏職場地位,有人甚至形容他們沒有「發言權」。教育訓練也常常流於形式,許多人上完課後,連基本設備名稱都叫不出來。
然而,他們卻是最危險的一群。講師的一句話深深打動了我:「十之八九的起重機事故,死傷的都是吊掛人員。」這不是誇張,而是血淋淋的統計。

操作手的責任:顧人比顧物更重要
操作手的責任是確保人員安全,而不是保護吊物。吊物掉了,大不了罰錢賠償;但要是砸到人,那是無法挽回的。
因此,操作手必須全盤掌控吊運路線、周邊環境與人員動態。
吊掛人員的責任:起吊初期的「打死不退」
吊掛人員最危險的時刻,就是吊物剛離地的那一瞬間。那時吊物最不穩定,容易左右晃動或偏斜。吊掛人員必須守在現場,調整鋼索與吊具。
外行人會說:「勾好就快跑!」但其實,吊物還沒到安全高度時,過早撤離反而更危險,因為沒有人能即時修正。
安全、生命與賺錢的排序
講師還直言,在現實裡,人們心裡的排序常常是「賺錢第一,生命第二,安全第三」。安全第一只是口號,真正的安全,是「能賺錢,還能平安回家」。
四、現場迷思與錯誤糾正
課程中,有許多觀念被澄清,這些都是決定生死的細節。
- 鋼索的脆弱點:最容易斷裂的不是主鋼索,而是吊物鋼索。
- 馬鞍環的錯誤使用:常見的「手緊退二分之一」是偷工做法,正確應該是「全程鎖緊」。
- 吊掛角度:小於 60 度只是方便判斷,但重點是安全係數。日本甚至允許 135 度,只要鋼索夠粗。
- 抓住、撐住原則:吊掛的穩定性要同時兼顧水平與垂直方向。
- 多物吊掛:必須「多物化一物」,避免因慣性大於摩擦力而導致飛落。
- 危險吊掛示範:V 型、U 型吊掛圓錐體看似允許,但極不穩定,應避免使用。
五、吊掛人員的自保策略
吊掛人員除了專業知識,更需要懂得自保。
- 不要站在吊運路線上,因為操作手只看信號,不會因為看到有人在下面就停機。
- 選擇退路:站在後方沒有障礙物的位置,隨時能撤離。
- 避免內角區域:吊臂與吊物的夾角處危險最大。
- 保持警覺:特別是在起吊初期,必須集中注意力。
六、我的心得與延伸思考
首先,吊掛人員是工地上最危險的角色,卻享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待遇。這是產業文化與制度的問題。
其次,「安全第一」常常只是口號。真正的安全,是能賺錢,又能平安回家。這讓我開始反思,在職場或其他領域裡,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矛盾?我們是否也常常為了追求效率或成本,而忽略了最根本的安全?
最後,專業細節決定生死。吊掛角度、荷重計算、鋼索磨損,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往往就是事故的關鍵。這提醒我,不論在哪個行業,專業不能流於口號,而是要落實到每一個細節。
七、結語
吊掛人員,或許在工地裡不被看見,但他們確實是維繫安全的無名英雄。理解吊掛,不只是學習一門技術,更是認識一個關乎生命的專業。
真正的安全,從來不是海報上的標語,而是每個人都能在辛苦工作後,賺到錢,然後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