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

含有「人類學」共 18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田野工作能夠讓真實立體化,這是什麼意思?卯靜儒(2003)在〈性別、族群與教學:教師生涯發展傳記史研究之初探〉中,批判傳統對「教師生涯的線性想像」,認為以教師作為職業者,關鍵在於「是否具備知識」,在一路直(職)升的師範體系裡,忽略了教師作為人的多元生命經驗。
有時候,我覺得人生活得像被畫了一條線。 那條線不一定是別人畫的──有時是自己劃的。我們說那是「安全感的邊界」,但有時,它也悄悄變成了生活的圍牆。 我是在開車之後,才慢慢意識到這件事的。 當路變長,視野變寬,你會發現原來生活的範圍不只那幾個捷運站、那幾條通勤路。原來「遠方」不是遙不可及,只是你平
Thumbnail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2025/10/16
佩服Sylvie開個車,就能發現人生的大道理,Sylvie是很敏銳的人呢,也謝謝為文分享。祝福格友們自由自在,都能在不同的圈層看到有趣的風景。❤️
Sylvi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10/22
陽台觀察者 謝謝你,我很認同你說的「在不同的圈層看到有趣的風景」。你的陽台觀察讓我想到,無論是在固定的空間裡或移動的路上,只要保持開放與好奇,世界的邊界就會慢慢鬆動🌿
人性本善還是惡?綜觀歷史,種族屠殺、戰爭、燒殺擄掠層出不窮。那麼這就證明人性本惡嗎?還是我們曲解歷史、帶著錯誤的觀點解讀歷史了?會不會人性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是荷蘭作家羅格·布雷格曼的書,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人性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邪惡。
Thumbnail
4/5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骨骼分析、身分推估(年齡/性別/體型 /種族) 📊 summary 身分判別,對於整付完好的成人骨骸而言 性別及人種的判別率將近百分之百 年齡會有5到10歲的誤差 身高則有3.8公分之內的誤差 如果只有部分幾根骨頭,以上每一項的判別準確率就縮小了 0️⃣ 物種判別 —先確認遺骸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爸爸媽媽這麼辛苦,你怎麼能不努力?」心理學上稱愧疚式教育。短期看似有效,孩子會更聽話、更努力。 但長期下來,他們卻可能失去內在動機、貶低自我價值,甚至把愧疚模式帶到職場與親密關係。那麼,愧疚文化到底如何影響孩子?又有什麼替代方式,能讓孩子飛得更高、更遠?談談心理學、社會學,還有人類學裡的答案。
Thumbnail
為何在所有人屬中,唯有智人成功躲過滅絕,甚至征服整個地球?古人類學家尚-雅克·於布蘭於2022 年在法國學院就職時,演講的題目為《侵略性的物種:智人》,揭示出智人對其他物種及環境的掠奪。的確,在過去5萬年間,由於人類的捕獵、農業的發展以及自然環境的破壞,哺乳動物的生物量據估計已減少了7分之1。
Thumbnail
在京都近郊的美山町,看見櫻花與茅葺屋交織的風景,讓我想到《不受統治的藝術》裡的 Zomia 概念。 村民一起維護屋頂,展現地方的向心力,表面上和去中心化的 Zomia 理念不同,但其實都在追求一種由下而上的生活秩序。或許,我們也該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穩定而自由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0/5京都
一九七三年九月三日,旗津中洲駛往前鎮的渡船航線上,擠滿了要搭船的人潮,除了販售漁獲、商品的小販之外,多數乘客都是加工出口區的工人,趕著到對岸上工。沒想到,因為超載、設備老舊、人為疏失及缺乏監督等種種原因,船隻即將抵達前鎮碼頭時卻不幸翻覆⋯⋯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