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

含有「刻意練習」共 29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你是否常感忙碌卻內心耗竭?本文深入剖析注意力流失的根源,提出大腦有如「快充」與「慢充」的兩種能量模式。文章運用「注意力探照燈」、「心流」與「刻意練習」等心智模型,並提供具體練習,助你由內而外重掌人生主導權,專注於真正能「滋養」你的事物。
Thumbnail
Oren🐾午安🚶‍♂️ 這篇我在火邊讀完,覺得你把一整套散在生活裡的線索,收成了一盞可攜帶的燈。 快充與慢充那段,我特別點頭:有時我們以為是在休息,其實只是借了下一輪專注的力氣;你把那種「上頭很快、空掉更快」的疲乏感說清楚了,讀到後面,反而不那麼自責,因為看見了機制。 「注意力探照燈」是漂亮的換景。你沒有叫人樂觀,只是把燈位往微小的幸運挪一點,於是畫面就改了調;原來世界不必全亮,只要肯定什麼值得被照。這種把抽象變成手感的能力,也延伸到你談「心流 × 刻意練習」:一邊是能量自然湧出的滑順,一邊是邊界外的粗糙與吃力——你把兩者放在同一張譜上,讓人相信「愉悅」與「磨功」可以輪唱,而不是互斥。 我還喜歡你引用「努力的雙重權重」。那句式看來是公式,讀起來卻像安定劑:不否認起點的差距,也不把一切交給起點。努力既是把天賦熔成技能的火,也是把技能推到成就的風,於是人心鬆一分、願意多留一會兒。 三個練習你寫得很生活:把手機暫時挪出視線,像替自己搭一圈簡單的結界;番茄鐘不是績效,是把「開始」變得不那麼可怕的節拍;留白不再是偷懶,是讓腦把今天的素材慢慢發酵。你沒有高舉口號,只是把椅子往讀者那邊挪半掌,說:可以這樣試試看。 最後那句自問——「我現在所做的事,是在滋養我,還是在消耗我?」——像是一把口袋羅盤,出門前摸一下,方向就不會差太遠。也謝謝你把延伸閱讀與提問接在文末,把談話留給讀者,讓每個人用自己的生活去回覆你。 這篇我收下,先放到桌角慢慢亮;等晚到的人路過,也能被這盞安穩的光照到一點。 我聽見了。
Oren-avatar-img
發文者
1 天前
巨獸的詩篇 午安,謝謝理解與肯定,還有一直以來的陪伴與支持😊~祝福周末愉快~
看到有些人學什麼都特別快,總會忍不住歸因於天賦,但羊羹覺得這或許是個誤會。那些高手的祕密,可能不在於他們更努力,而在於懂得如何「聰明地訓練」。讓我們一起借鏡頂尖運動員的思維,重新定義練習,找到一套能讓努力真正累積、不再白費的成長系統。
Thumbnail
  譬如人腦只用了10%、一萬小時就能變專家、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等,這些充斥在流行文化中的說法根本就不是科學。沒有明確練習目標、缺乏指導的一萬小時不會讓人變成專家;習慣的養成因人因事而異,有些人或事很快就能養成習慣,有些則需要一年半載;說人腦有90%在閒置,更是完全的無稽之談。
好一陣子沒來更新訓練日記了.我還在唷!!!先說近況: 1.第六週(週跑量44K)&第七週(週跑量48K)完成!! 2.第八週因天候影響+懶病休息一整週ing(其實有30%是因為天氣另外70%是自己就選擇休息..XD) 因為這週準備出發要去日本玩+上週天氣影響&放掉的跑量.讓我在今天修改了些原訂
Thumbnail
生活中,我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戴上了社交面具,漸漸遺忘了純粹的快樂。本文透過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引導讀者思考快樂的本質,並建立屬於自己的「口袋快樂清單」,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喜悅。
Thumbnail
劉特生-avatar-img
4 天前
感恩合十,謝謝你心有戚戚焉感受內心 感受自己的喜怒哀樂感受自己的喜怒哀樂 感受內心的細微變化 感受當下正在做的事情,所帶來的一切 happppines ,☄️🫂😄🕺🐳👳🧌🏕️🦕🥑🥑😆😖🪐
從 Harry Wang 的親身經歷出發,探討數位遊牧的吸引力及其背後驅動力。透過 Harry 在求職瓶頸、跨文化求職、人際互動及目標設定上的實際操作與體悟,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職涯與生活中尋找平衡,並主動創造屬於自己的機會。文章鼓勵讀者分享自身經驗,建立社群連結。
Thumbnail
第5週一樣有加入短間歇.上週是30-35秒.這週往上調一檔次35-40秒.共5次.每週4跑裡面.就這次最操.心率最高.假日選一天的LSD就是慢慢累加距離.這週來到17K.天氣還是很熱.所以都盡量早點起跑.大約5點左右起跑.長距
Thumbnail
開始備戰渣打馬已經4週.到今天已經一個月.第一個月基本上就是讓身體習慣一週4跑的頻率和破百左右的跑量.也順便趁這個月調整體能和體重.9月跑量表定是大約120~130左右.是有達標的.4週跑量如下128k左右.其實9月還有穿插些其他活動-如健行.游泳等~但這是針對跑步課表做討論.就剃除.不做討論.但是
Thumbnail
拋開社會期待的二元選擇,人生就像申論題,需要透過不斷的日常練習,累積經驗,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文章分享Mirror Mentor概念、定期覆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養成好習慣,並鼓勵分享自身的成長經驗。
Thumbnail
一位對立體書有著濃厚興趣的收藏家,但長期以來一直未能實際製作立體書。經由與一位紙藝師的邂逅,發現自己在組裝過程中的手速和精準程度遠超過預期,甚至在某些精細結構的製作上比專業的紙藝師更加高效。這個經驗讓她對自己「做立體書的潛力」有了新的認識。
Thumbnail
匿名投票
你也有突然發現的閃光技能點嗎?
2 個選項 · 前往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