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覺察

含有「情緒覺察」共 41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有時候,我們的心情就像是一台過熱的筆電——還在努力運轉,但系統早就開始卡頓。 你知道該休息,可偏偏覺得「現在不能停」。 於是繼續撐、繼續笑,直到某天突然崩潰,連呼吸都覺得是一種負擔。 我們這一代人,擅長假裝沒事。 把痛苦修飾成幽默,把焦慮包裝成忙碌,然後在深夜關燈的瞬間,才悄悄打開瀏覽器搜尋:
Thumbnail
就。。。 不要包裝,不要迎合, 放鬆自己 不要急,好壞都可以接受。 請問您是這個想法嗎?
付費限定
本文以心理學觀點解構「內耗」現象,指出內耗並非懶惰, 而是「理想我」與「現實我」之間的內在衝突。 焦慮、完美主義與罪惡感構成隱性聯盟, 讓人陷入「想太多、動太少」的迴圈。 文章提供具體覺察練習與系統重建方法, 教你從理解自我、整合矛盾開始,建立低耗能的心理運作模式。
萬聖節不只是現代的鬼怪節日,而是一場跨越千萬年的靈魂記憶喚醒儀式。本文節錄第七宇宙的影片深度揭露源起於亞特蘭提斯的「集體告別儀式」,如何演化為薩溫節、埃及點燈祭,並與我們今日靈性修練緊密相連。這是一場能量節點的開啟,更是靈魂轉生程式與DNA記憶的再啟動,邀請我們在轉變中看見光、活出高頻版本的自己。
Thumbnail
我們常被教導要體貼、懂事、讓人喜歡,卻忘了照顧自己的感受。 真正的成熟,是要活出自己的樣子,而非成為他人眼中的模範。 懂自己的人,不需要被所有人喜歡,因為只有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有力量去愛別人。
Thumbnail
Oren-avatar-img
2 天前
沒錯~~我們真的花了太多時間,去扮演別人期待的角色,卻忘了自己原本的模樣。「不迎合、不逞強、不討好」,這三個「不」,說起來簡單,卻是需要勇氣的不斷練習~我也還在路上,時時提醒自己😊~ 這也讓我想到,或許付出,應該是心甘情願的,不用去想對方會不會感謝~只要在付出的當下,自己是滿足開心的就足夠了。如果對方有回應、有感謝,那就當成是賺到的小確幸吧😆
夜鶯-avatar-img
發文者
2 天前
Oren 您說得一點都沒錯。只要不預設「對別人好,就一定會有回報」這樣的期待,得失心自然就不會那麼重。 對別人好,本來就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行為,而不是交換的條件。 就像我在〈仲夏夜之夢〉裡創作一樣,我從來不是為了營利才踏上這段旅程。當我真心對人好,若對方也能感受到,那份情誼自然會留下來。 同樣地,若我的文字能讓人產生共鳴,也一定會有人願意主動靠近、互動與交流。 謝謝妳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這件事——真誠,才是友誼中最基本的原則😉
焦慮、憤怒、比較、懷疑這些情緒其實都不只是心理問題,而是大腦裡化學物質的作用。當我們懂得觀察它們、調整節奏,就能從被情緒牽著走,變成自己人生的駕駛。心理自由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有能力在情緒裡保持清醒。理解大腦,正是回到自由的開始。
多數人情緒失控,不是沒自控力,而是少了「緩衝步驟」。 本文教你三個心理學技巧:辨識情緒、身體介入、延遲反應。 情緒高峰只有90秒,若能在這段時間延遲反應, 你就能從自動爆發轉為主動選擇。 真正的情緒控管,不是壓抑,而是讓理智重新上線。
你是否常在憤怒或悲傷時感到不知所措?本文將深入解析情緒的心理功能、憤怒與悲傷的形成機制,並提供實用的心理學方法,教你如何覺察、理解、接納並適度回應情緒,不再被負面情緒牽著走,提升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
Thumbnail
你是否經常感到莫名的緊張、心跳加速,甚至夜裡輾轉難眠?焦慮並非單純「想太多」或「太脆弱」,它其實是大腦的一種自然警示機制。 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焦慮的心理原理、背後原因,並學會如何與它和平共處,而不是被它控制。 焦慮:大腦的自然警報 焦慮是人類天生的情緒反應,源自自我保護的本能。在危險情境下,焦慮
Thumbnail
總是告訴自己「明天再做」?拖延不等於懶惰,與害怕失敗、完美主義、情緒管理困難息息相關。本文深入探討大腦獎勵機制如何讓你傾向立即享樂,並連結拖延與心理健康(焦慮、自我價值感低落)。最後,提供拆解目標、時間管理、情緒調適、自我接納等心理學實用方法,助你擺脫拖延陷阱,邁向行動高手。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