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經面對用戶時,苦口婆心解釋:「因為 API 限制所以目前沒辦法實現」,然後換來一句:「那我不管,反正我就想要可以用」?
對 PM 來說,最痛苦的瞬間之一,就是夾在技術限制與業務需求中間,怎麼說都不對。今天,就來聊聊這個 PM 的通病:「翻譯障礙」。
一、你以為在溝通,其實只是資訊傳遞
大多數產品經理或專案經理,在與用戶或客戶溝通時,常犯的一個錯,就是直接套用工程語言。例如:
- 工程師:「這要等資料 deploy 到 prod 才能測」
- PM(原音重現):「這因為資料還沒 deploy 到 prod,還不能測哦」
問題來了,用戶哪知道你在說什麼?
用戶不需要知道「為什麼不能」,只想知道「什麼時候能用」
他們不是對 API、資料庫、資安有興趣,他們想知道的是:我什麼時候能交付成果、這功能能不能解痛點。
二、買電鑽不是想要電鑽,而是想挖洞
這句話是經典的產品設計邏輯:
用戶想要的不是功能,而是 目標達成後的狀態。
你說「這做不到」的時候,有想過他真正想解決的是什麼嗎?
例如客戶問:「能不能每天早上 9 點自動寄出報表?」
你說:「這要串排程服務,還得設定觸發邏輯,時間又卡週末」 但對方只會想:「嗯...所以你們到底要我自己手動?」
不如這樣回:
「我們會幫你設計成固定寄出報表,確認資料正確性後再發出,避免錯誤數據造成誤判。」
是不是舒服多了?
三、當一位翻譯高手型PM,你可以這樣做
❶ 換個角度提問:「你希望這功能幫你做到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問「要怎麼做」,但你該先問「為什麼要做」?
像這樣問:
- 「這個功能的關鍵效果是什麼?」
- 「你期望的操作流程長什麼樣子?」
- 「對你來說,這件事在哪個時刻最重要?」
讓用戶說出他們想要的「結果」,而不是「要求」。然後你幫他翻成技術語言,回去對接工程團隊。
四、把技術語變成「行動承諾」
- 工程原話(API 現在還不支援)
- PM翻譯版(✅ 我們正在安排更新功能,確保你用的順)
- 工程原話(系統結構要調整才能做)
- PM翻譯版(✅ 這功能可能會稍晚上線,我會給你時間表)
- 工程原話(要等對方 API ready)
- PM翻譯版(✅ 我們會在對方完成後第一時間接上使用)
你看,語言一轉,整體氛圍就不同。
PM 的責任,不是報告問題,而是承諾進展與解決方式。
五、說「不能」之前,你該做這幾件事
- 先理解他的目標:很多「做不到」的需求,其實換個方法就能解。
- 搞懂你自己能做到什麼:別怕問工程師「怎樣做得到?」。
- 嘗試找出替代方案:有時候不是「做不到」,而是「沒被問對問題」。
- 回應要專業又友善:「我們無法這樣做,但我提出另一種方式,你看看是不是也能接受?」
六、PM的溝通任務,是讓所有人「都聽得懂」
你是團隊的溝通橋樑,不是搬運工。
如果你講的話只有工程師聽得懂,那你不是 PM,是 QA。
如果你講的話只有客戶聽得懂,那你是客服,還可能被罵。
真正優秀的 PM,是一個翻譯家,把技術說成人話,把期待說成需求,把不可能翻成可行方案。
結語
當你學會了怎麼翻譯、怎麼協調、怎麼讓彼此信任,
就會發現,「做不到」從來不是結局,只是還沒找到正確的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