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嗨~糖友們!
這是一位白天在醫院看報告、下班在健身房舉鐵的雙重身分男子──醫檢師+健身教練,今天要跟你們聊聊一個很多人問、但又怕講錯的問題:
「糖尿病能運動嗎?」
「走路算不算運動?可以重訓嗎?」
「會不會動一動就低血糖昏倒?」
放心啦~今天這篇,就是專為你量身打造的糖尿病運動攻略地圖,簡單講、講人話、講到你笑著點頭!
糖尿病為什麼一定要動?因為它是「天然降糖藥」
運動對糖尿病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做了會差很多」!
根據 ACSM(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運動對糖友有以下好處:
🔹 改善胰島素敏感度(讓胰島素更有效工作)
🔹 降低血糖值、穩定 HbA1c
🔹 減少內臟脂肪、控制體重
🔹 降低血壓、血脂、心血管疾病風險
🔹 增強肌力與體能,日常活動更有力
🔹 延緩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
📌一句話:運動 = 幫你的胰島素加薪 + 幫你自己減藥
糖尿病運動的 7 大目標(運動不只是動,還要動得對)
✅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與血糖控制
✅提升心肺適能
✅改善血脂(TG 降低,HDL 上升)
✅降低血壓
✅強化肌肉與耐力(老了更有戰力)
✅改善柔軟度與關節活動度
✅延緩或減少併發症風險(像糖尿病足、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運動前的 5 大安全守則
1️⃣ 運動前一定要量血糖!
血糖範圍運動建議<100 mg/dL吃點碳水(餅乾、果汁、香蕉)再上場
100–250 mg/dL最理想範圍,開動!
>250 mg/dL 且有酮體暫停,請醫師先確認
>300 mg/dL 無酮體強度低一點,觀察狀況
2️⃣ 小心低血糖症狀
- 抖抖的(shaky)
- 冒冷汗、頭暈、心跳快
- 手麻、餓、情緒波動
👉立刻停下、吃點甜的(果汁、糖果)並休息。
3️⃣ 避免「藥效+運動」低血糖雙重夾擊
- 避開胰島素或口服藥效高峰期運動
- 搭配點心時間或正餐後1~2小時最安全
- 隨身帶點糖!
4️⃣ 有糖尿病足、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要注意
- 有神經病變:選擇非負重運動(如游泳、飛輪)
- 有視網膜病變:避免舉太重或屏氣用力
- 有腎病變:運動強度要控制,避免血壓飆高
5️⃣ 穿對鞋子,保護腳很重要
- 每天檢查腳底,避免傷口或水泡
- 鞋子合腳、有緩衝,不赤腳運動!

FITT 運動處方原則 for 糖尿病朋友
Frequency(頻率)
- 每週運動3–7天
- 不要連續超過2天都不動
- 建議進展到每週至少5天
Intensity(強度)
- 建議從中等強度開始(40–59% VO₂R 或 HRR)
- 可用RPE 11–13分判斷:微喘、能講話但不能唱歌
- 規律運動者未來可嘗試 HIIT(需醫師許可)
Time(時間)
-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約每次30分鐘 x 5次)
- 進階者可累積300分鐘/週
- 初學者可分段進行(例如一天3次10分鐘)
Type(型態)
- 有氧運動:快走🚶、騎車🚴、游泳🏊、跳舞🕺
- 阻力訓練:每週2–3次,每次8–15下/1–3組
- 柔軟度與平衡訓練:預防跌倒、提升活動能力
阻力訓練(重量訓練)不能少!
- 有助於控制血糖、提升胰島素敏感度
- 可幫助肌肉保留、提升新陳代謝
- 使用中等重量、每次10–15下為主
- 若有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請先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進行重量訓練
💡循環式阻力訓練效果特別好:間歇、全身性、代謝提升、血壓穩定
小提醒:運動完也要量血糖!
有些人會出現延遲性低血糖(運動後幾小時內才發作)
建議運動後1–2小時再次量血糖,並觀察自己狀態 必要時補充點心(例如半根香蕉、牛奶、吐司)
結語:你不是一個人在「對抗糖尿病」,而是在「與身體重新合作」
運動不只是減重、健身,而是重新訓練你的身體跟血糖好好相處。
你不需要每天跑馬拉松,只要願意每天多走幾步、每週多動幾次, 身體會回報你——用更穩定的血糖、更輕盈的體重、更好的睡眠與心情。
📌我是醫檢師兼健身教練
📣我每天看著報告,也看見你運動後閃閃發亮的笑容
動起來吧,不是因為你有病,而是因為你值得更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