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搭捷運,一位年長的婦人迎面走來。目光掃過我,用台語碎唸了一句:「這女的怎麼整臉奧嘟嘟,是有人欠她錢喔?」
我一愣,嚇然發現自己習慣用繃緊的臉,穿越日復一日的高壓生活,就連路人都看得出我的疲憊與怒氣,卻只有我自己還沒勇氣承認:「我真的很累。」在職場上,我曾是那個讓空氣凝結的人。
只要我一開口,同事們就沉默,那種沉默在我眼裏是沒效率、沒腦袋,不如自己動手。越做越多,越做越氣,一整天都在燃燒,卻沒有人懂那團火的背後藏著多少委屈和辛苦。
回到家,看到吃完沒收的碗盤、隨手亂扔的衣物和攤在沙發上滑手機的家人,怒氣再度燒斷理我的理智線:我為這個家拚死拚活,怎麼都沒人肯幫忙?為什麼所有事都等著我來做?
曾經,我一直認為是自己的脾氣壞、個性差,但現在我才明白,那是情緒失衡,是我將自己遺忘的表現。
為何芝麻小事能夠引爆濤天怒火?
在心理諮商中,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情緒容器爆滿」。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無形的情緒容器,當日復一日地塞進被壓抑的情緒、填入被忽視的壓力和不被正視的內在需求時,容器便會超過臨界點,慢慢的外溢。最終,只需要一丁點的刺激,像是 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肢體動作,就足以引發情緒風暴。
這並非你不夠理智,而是大腦在進行自我保護。
情緒神經系統中的杏仁核(amygdala)一旦遇到「類似過去創傷或壓力情境」時,便會快速啟動防衛機制,就像是觸碰式電燈般,一碰就亮。
1995年,Daniel Goleman 在<<情商:為何它比智商更重要>>一書中,首次將這種現象稱為「情緒劫持(Amygdala Hijack)」。即,你以為你是在回應眼前的人事物,但其實是在對過去的傷痛做出快速而且失控的本能反射。
情緒爆炸,不只是壓力過大,還涉及這些心理層面
1. 壓力–脆弱模型(Stress–Vulnerability Model)
每個人都有承受壓力的閾值。當心理脆弱性提高(如:長期過勞、缺乏支持、自我要求過高),即使是微小事件也會引發巨大情緒反應。
你以為你不夠堅強,但事實是,你太久沒被支持。
2. 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與內在劇本
心理學家 Beck 主張,憂鬱與焦慮的源頭常來自對現實的扭曲詮釋,例如:
- 過度概化:「這次沒做好=我永遠做不好」
- 情緒推論:「我覺得糟=事情一定出問題了」
- 負向貼標籤:「他沒回應=他看不起我」
我曾經在職場裡不斷補位、拚命證明自己的能力,表面上好像是在意效率和效能,但實際上是內在劇本在說:「我要做得夠好,別人才不會否定我。」
3. 自我覺察能力低落
在情緒覺察的實踐中,覺察並為情緒進行命是調節情緒的第一步。
然而,在高度忙碌與責任壓力下,我們很容易跳過情緒與感受,直接進入行動及反應;當我們越不覺察情緒,它就會用更極端的方式,讓我們「必須看見它」。
幸福與成功的底層邏輯
在進行人才發展和教練的經驗裏,我發現大多數精英份子從不缺目標、不缺計畫、不缺能力和自我管理工具,唯一極度缺乏的是和情緒對話的能力。
當我們竭力追求「幸福」和「成功」時,卻忽略了情緒的覺察力與穩定,才是一切目標的底層邏輯。若沒有穩定的內在支持,成功和幸福便會像在沙灘上堆城堡一般,水一來,沙就被衝刷消散 - - 今年三月份,轟動新創圈的雲云科技命案,執行長刺殺技術長的憾事,突顯了生活在無法喘息的情緒裏,即使事業多麼成功、有成就,終將變質,甚至會摧毀你的人生。
重新理解自己
學會教練技術或諮商技巧並不會讓我變得自在、穩定,反而是在每一次教練對話中,緩緩的騰出空間照見自我,並且誠實的說出:「我不想怒氣衝天,但我真的太累了,需要支持。」才讓我現在的狀態判若二人。
很多學員和客戶問我要如何「控制情緒」,老實說,我不認為情緒可以靠意志力來控制,更無法靠更多的知識和技巧來調整,因為它依靠的其實是安全的關係、溫柔的覺察、坦然的接納和內外一致的表達。
教練的價值,不是告訴你怎麼變成好人,而是陪你一起看明白:你在氣什麼?你在守護什麼?你真正想說卻沒說的是什麼?
一旦看清楚,你就不再是被怒氣淹沒的人,而是有能力開始選擇自己回應方式的人。
情緒需要溫柔的陪伴
這世界總是在教我們如何成功,但卻鮮少教我們如何好好地活著。
當你一整天都在生氣,卻說不出為什麼;當你看起來咄咄逼人,其實只是想被看見,那麼,請不要責怪自己。
你沒有錯,只是太久沒被好好地接住。
讓我們從「懂情緒」開始,用理解取代壓抑,重新拾回真正的幸福與穩定。
如果有機會,我想邀請你體驗一次教練對談,體驗「情緒陪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