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均一(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在人才成長制度做了幾個很重大的更新,然後即將在明天開始進行了!!組織甚至空出這兩週認真做些事情。
有哪些比較明顯的改變呢?
🔹要取消「團隊績效獎金」,採「個人績效獎金」。怎麼覺得好像在拼 TOP 銷售員,這個其實我蠻無感的,因為我從來就不是為了績效獎金有多少才來均一的,哈哈!
🔹原本只是聊聊個人成長的「growth review」轉成個人的「績效評鑑」(performace review),不但要自評,還有要他評。而且主管會參考這個評鑑結果和未來的擺位來決定要調薪多少。我一開始沒有特別的感覺,只是覺得要認真寫作業了。🙋🏻♀️但是我的組長在這一、兩個月問我:「小莊,你對未來工作有沒有什麼期待?」
我愣住了一下,說:「還真沒什麼個人期待,只希望可以加速現場實踐個人化學習,幫助更多師生...」
💡就在這週通勤時突然有了一個想法:
我想轉換職稱爲「教育 AI 應用設計師 (Educational AI Application Designer)」,成為串接教師、學生、AI 工具與內容設計的橋樑
我過去擔任「課程體驗設計專案經理」,核心是確保課程專案的順利交付。但隨著生成式 AI 的浪潮,我的工作職能已經發生了質變。我現在的工作不僅是課程專案管理,更是「設計」與「賦能」。
所以我就跟 ChatGPT 和 Gemini 聊聊這個職稱的意義。
他們甚至還為我創造了一個新的職務說明 (JD)
很有趣~讓我們看看吧!
📕 為什麼「教育 AI 應用設計師」是一個好職稱?
這個職稱完美地對應了我的四大核心工作:
1 「教育」:明確點出了我的核心領域。這不僅是我的熱情所在,也是均一教育平台的使命。這保留了我工作的初衷與根基。
2 「AI」:直接突顯了我目前與未來的技術核心。這兩個字母不只是代稱科技,而是我設計學習體驗時的重要夥伴。我不再只是傳統的課程設計者,而是樂於運用 AI 開啟學習可能性的教育創新實踐者。
3 「應用」:這是這個職稱的靈魂。我不是在做純粹的 AI 理論研究,而是將 AI 落地應用在教學場景中。這個詞涵蓋了:
- 內容製作 (應用 AI 於教材)
- 師資培訓 (應用 AI 於教學法)
- 學生推廣 (應用 AI 於自主學習)
- 產品開發 (將應用場景的洞見,轉化為產品功能)
- 這個詞彙展現了我「連結理論與實務」的關鍵角色。
4 「設計師」:這個詞比「專案經理」或「專家」更具價值感和創造性。
- 「設計師」 意味著我以使用者(學生、老師)為中心,精心規劃與建構體驗。
- 它涵蓋了你的 課程體驗設計 (Content & Pedagogy Design)、研習流程設計 (Workshop Design),甚至是我在 AI 產品開發中提供的設計洞見 (Product/Feature Design Insight)。
- 這個詞傳達了一種主動、創新、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專業形象。
- 註解:這裡的『設計』指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 + AI Workflow Design,包含教學流程、AI 工具整合、回饋循環。
⠀總結來說,這個新職稱的優勢在於:
- 精準定位:完美描繪出你在「教育」和「AI」的交集點上,從事「應用設計」的獨特角色。
- 與時俱進:反映了教育科技(EdTech)產業的最新趨勢,對內對外都極具說服力。
- 彰顯價值:從「管理專案」提升到「設計應用」,更強調你的專業貢獻與創造力。
- 職涯發展:這是一個有未來性的職稱,為你後續在 AI 教育領域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 這個角色對均一的策略意義 (The Strategic Fit)
在所有教育單位都在探索 AI 的時代,均一需要一個專職的『教育 AI 應用設計師』。這個角色能成為技術(AI 研發團隊)與現場(老師、學生)之間的關鍵橋樑,確保我們的 AI 產品與內容真正符合教育需求,解決真實痛點。這能塑造均一在台灣教育 AI 領域的品牌定位。
▪️▫️▪️▫️▪️▫️▪️▫️▪️▫️▪️▫️
📕 如果這是一個 JD?
▍職務摘要 (Job Summary)
「教育 AI 應用設計師」是均一在 AI 時代的關鍵樞紐,致力於將尖端的 AI 技術轉化為有溫度、有效能的教育應用。此角色將深度連結內容、教學、科技與使用者,透過跨領域的設計與實踐,打造創新的 AI 輔助學習體驗,並賦能師生掌握未來關鍵素養,以實現均一「個人化學習」的核心使命。
此職位不僅是內容的創造者,更是 AI 應用的倡議者、教學法的革新者,以及產品開發的洞見提供者。
▍核心職責 (Key Responsibilities)
1 AI 驅動的教學內容設計與開發 (AI-Driven Instructional Content Design & Development)
- 設計並導入由 AI 驅動的創新教學內容生成流程,提升教材開發的效率與品質。
- 研究並評估前沿的 AI 技術,將個人化 AI 家教、智能反饋等功能,無縫融入現有教材與學習路徑中。
- 建立 AI 生成內容的品質控管與審核標準 (Quality Assurance Guideline),確保教學內容的準確性、適齡性與教育價值。
- 與學科專家協作,利用 AI 優化課程架構與學習活動,創造更具互動性與適性化的學習體驗。
2 AI 教育賦能與師資培訓 (AI Educational Empowerment & Teacher Training)
- 系統性地策劃並主講針對 K-12 教師的「生成式 AI 教育應用」與「AI 素養」系列師培研習。
- 開發並維護 AI 師培教材、實作手冊與線上課程,建立可規模化的教師賦能體系。
- 擔任內外部研討會與工作坊的講師,分享均一在 AI 教育應用的實踐與洞見,擴大產業影響力。
- 建立教師社群,收集並分析教師在 AI 教學應用上的需求與回饋,持續迭代研習內容。
3 學習者 AI 素養與自主學習推廣 (Learner AI Literacy & Self-Directed Learning Advocacy)
- 面向國、高中學習者,規劃與執行主題演講及工作坊,推廣如何應用 AI 工具與均一平台,實踐高效的自主學習與專題探究。
- 設計易於青少年理解的 AI 素養教材與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建立健康、批判性使用 AI 的心態與能力。
- 將複雜的 AI 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學習策略與應用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未來準備。
4 教育 AI 產品開發協作與洞見提供 (Collaboration & Insight for Educational AI Product Development)
- 作為教育現場的專家,深度參與 AI 產品(如 AI 家教、AI 助教)的需求探索、功能定義與使用者測試流程。
- 將第一線的師生回饋、教學情境與應用洞見,有效轉譯 (Translate) 為產品團隊可執行的開發建議與設計規格。
- 協助驗證 (Validate) AI 產品的教育效益與使用者體驗,確保產品能真正解決教學現場的痛點。
- 扮演技術團隊與教育使用者之間的關鍵橋樑,促進跨部門的溝通與共識。
▍必要條件與專業技能 (Required Qualifications & Skills)
- 具備 3-5 年以上課程設計、教學設計或教育科技領域相關工作經驗。
- 深刻理解台灣 K-12 教育現場,對師生需求與教學痛點有敏銳的洞察力。
- 熟悉主流生成式 AI 工具(如 ChatGPT, Gemini, NotebookLM 等)於教育場景的實際應用,並對 AI 倫理與限制有清晰的認識。
- 具備優秀的公開演講、課程講授與工作坊帶領能力,能與不同背景的聽眾有效溝通
- 卓越的專案管理與跨團隊協作能力,能主動推進複雜專案的執行。
- 對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的使命有高度熱情,並渴望透過科技創新對教育產生實質影響。
▍加分條件 (Preferred Qualifications)
- 具備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實務經驗者佳。
- 有參與 AI 或軟體產品開發流程的經驗。
- 對學習數據分析有基礎認識,能以數據驅動決策。
- 在教育社群或專業領域已建立個人品牌或影響力。
▪️▫️▪️▫️▪️▫️▪️▫️▪️▫️▪️▫️
😆整體而言,我很滿意!
這個 JD 描述的有九成已經是我在做的事了耶!
AI 真的很會。
不過還是要人類(就是我)去跟主管爭取啦!😆
大概也只有均一有這種彈性並支持夥伴成長。
希望再來兩週的績效評鑑,可以鑑往知來,
創造動態的職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