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成為基督徒的原因—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開始研究世界史之後,就會發現不管是歐洲史或是美洲史,都無法忽略基督教的影響,以西羅馬帝國被「蠻族」西哥德人滅亡的西元476年起算,一直到十八世紀民族國家興起為止,歐洲世界超過千年的時間,都在基督教會的帶領與庇護下,撐過戰亂、飢荒、瘟疫等種種災難,基督的愛就在神職人員與虔誠信徒的代代相傳之下,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就算政教分離的現代民族國家終結了基督教會的主導權,就算現在全世界每週上教堂的基督徒越來越少,在接近兩千年的薰陶下,基督教文化早已深入歐美國家的基因之中,像是感恩節、聖誔節、復活節等節日,以及在美國的法庭上手按《聖經》宣誓,都是難以割捨的基督教傳統。

在二戰結束後,隨著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歐美文化也隨之席捲全球,像是搖滾樂、美式速食、流行時尚…等等,都是發源於歐美,而流行到全世界,在這樣的潮流下,基督教也自然而然的向全世界傳播。亞洲國家受到影響最深的是大韓民國,全國人口超過三成是基督徒,然而台灣基督徒的比例並不高,大約是6~7%,即使有傳統福音派長老教會百年的草根經營,或是新興靈恩派熱情洋溢的傳教大會,都很難快速擴張台灣基督教的版圖。對於普遍愛好歐美文化的台灣人來說,能夠去歐美旅遊、工作、甚至定居,絕對會被認為是人生重要成就解鎖,而到當地去參觀充滿歷史感的基督教教堂,更是不能錯過的行程。只是喜歡逛教堂的心情,與虔誠信仰基督教的信念,完全是兩回事,基督教與台灣人的距離,是相當值得探究的問題。

《無法成為基督徒的原因》的系列文章,是以我自己這個半百老翁為觀察對象,分析自己儘管因為對世界史的興趣而研究聖經與神學,卻無法成為基督徒的原因。這系列文章不是在攻擊基督教,也不是在推銷其他宗教,而比較像是整理自己在人生不同的時期,面對宗教的種種複雜心情與思考。關於自己對基督教信仰的迷惘與困惑,我認為最好的做法,就是以寫文章的方式來整理與釐清,就算有自己無法解釋的盲點,如果有熱心的讀者來留言指教,或許就能幫我指點迷津,找到更佳的思路。

基督教文化已經是歐美各國根深蒂固無法分割的一部分,像是感恩節和聖誔節的傳統,都不會因為後代子孫不信基督教、不上教堂而有所改變。但是對台灣人來說,基督教是外來的宗教,人們考慮接受這個宗教,需要的是選擇和取捨,然而這就是最困難的部分,很多台灣的基督徒,都因為信仰基督教的緣故和長輩決裂,基督教對於台灣社會的衝擊,也是我這系列文章想要探討的一大主題。

在這個談論信仰顯得很老氣的年代,相信我這系列的文章,應該會再次創下瀏覽數新低:連歐美年輕人都不上教堂了,基督教還有什麼好談的?但是討論基督教並不只是信仰的議題,更是歷史、哲學與文化的議題,希望《無法成為基督徒的原因》系列文章,除了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之外,如果能同時解決其他人也困惑多年的問題的話,那就太好了。

接下來第一篇將會是《無法成為基督徒的原因—教會篇》,敬請期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20.8K會員
310內容數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2025/06/29
相較於天殘的一條生命,她的前男友賀瓏被公司解約、甚至以後失去演藝工作的機會,其實都不算什麼;唯一讓我耿耿於懷的,就是薩泰爾這次超快速而完美的切割,似乎很不想讓公司的運作被這個事件所波及。但是根據我這幾年的觀察,薩泰爾本身就是天殘走上絕路的最大推手…
Thumbnail
2025/06/29
相較於天殘的一條生命,她的前男友賀瓏被公司解約、甚至以後失去演藝工作的機會,其實都不算什麼;唯一讓我耿耿於懷的,就是薩泰爾這次超快速而完美的切割,似乎很不想讓公司的運作被這個事件所波及。但是根據我這幾年的觀察,薩泰爾本身就是天殘走上絕路的最大推手…
Thumbnail
2025/06/14
在198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他的作品《百年孤寂》與魔幻寫實風格,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拉丁美洲文學熱潮。瑞典皇家學院頒獎給馬奎斯的理由是: 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一樣,馬奎斯永遠為弱小貧窮者請命,而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維基百科)
Thumbnail
2025/06/14
在198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他的作品《百年孤寂》與魔幻寫實風格,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拉丁美洲文學熱潮。瑞典皇家學院頒獎給馬奎斯的理由是: 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一樣,馬奎斯永遠為弱小貧窮者請命,而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維基百科)
Thumbnail
2025/06/01
在兩國架構下越演越烈的競爭與衝突,是大英帝國留下的惡意禮物,回歸世界史的知識來看待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沒有盡頭的衝突,或許可以走出一條新的和平之路
Thumbnail
2025/06/01
在兩國架構下越演越烈的競爭與衝突,是大英帝國留下的惡意禮物,回歸世界史的知識來看待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沒有盡頭的衝突,或許可以走出一條新的和平之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任何帝國都有許多黑暗面,拜占庭帝國也不例外。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帝國利用基督教實施的宗教壓迫。 隨著帝國在宗教上越來越趨於「一尊」,基督教的其他教派、其他的宗教等等,生存空間也就越來越小。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希臘、羅馬多神教的消失。 希羅多神教是很昌盛的。即使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基督教化後,多神
Thumbnail
任何帝國都有許多黑暗面,拜占庭帝國也不例外。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帝國利用基督教實施的宗教壓迫。 隨著帝國在宗教上越來越趨於「一尊」,基督教的其他教派、其他的宗教等等,生存空間也就越來越小。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希臘、羅馬多神教的消失。 希羅多神教是很昌盛的。即使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基督教化後,多神
Thumbnail
「義大利隨想曲」之信仰
Thumbnail
「義大利隨想曲」之信仰
Thumbnail
拜占庭的歷史,有好幾次急轉直下的危機。較為人所知的,比如說伊斯蘭崛起下,帝國喪失敘利亞、北非等超過一半的國土。或者在1204年,帝國居然為本該是友軍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以及當然,1453年滅亡於鄂圖曼土耳其。 而在這些危機中,於東亞較少為人知、但在中世紀有絕大影響的,發生於1071年的一座亞美
Thumbnail
拜占庭的歷史,有好幾次急轉直下的危機。較為人所知的,比如說伊斯蘭崛起下,帝國喪失敘利亞、北非等超過一半的國土。或者在1204年,帝國居然為本該是友軍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以及當然,1453年滅亡於鄂圖曼土耳其。 而在這些危機中,於東亞較少為人知、但在中世紀有絕大影響的,發生於1071年的一座亞美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雖然黑暗時期的教會想辦法保存了過去的知識,但那個時代還有各種問題,首先是西羅馬帝國消失,東羅馬帝國本身也積弱不振,反倒穆斯林很強大,吞吃了地中海南、東岸還有西班牙一代的地盤。 而歐洲的政治勢力還在重新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因為有太多民族、語言、風俗存在,基本上歐洲再也沒有像羅馬一樣的超大型帝國了。
Thumbnail
西方文明的搖籃,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興盛,始於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是今日義大利的歴史根基。
Thumbnail
西方文明的搖籃,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興盛,始於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是今日義大利的歴史根基。
Thumbnail
「空白」的伊斯蘭史?真正空白的是我們貧乏的腦袋 本書講伊斯蘭發展史,是從創始者穆罕莫德的崛起談起,經歷了麥加、麥地那的戰鬥,與歷代哈里發(伊斯蘭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統治者)的擴張與轉型,打敗了拜占庭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之後,取得了敘利亞、伊拉克、埃及、北非、伊比利半島,最後成為定都巴格達的伊斯蘭帝國…
Thumbnail
「空白」的伊斯蘭史?真正空白的是我們貧乏的腦袋 本書講伊斯蘭發展史,是從創始者穆罕莫德的崛起談起,經歷了麥加、麥地那的戰鬥,與歷代哈里發(伊斯蘭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統治者)的擴張與轉型,打敗了拜占庭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之後,取得了敘利亞、伊拉克、埃及、北非、伊比利半島,最後成為定都巴格達的伊斯蘭帝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