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升級的大腦》品味閱讀交流會七月導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的大腦常常在「試圖升級」,卻一不小心就更新成Bug版?

打開一本書、下載一門課、刷個AI短影片——然後咻一下,全都忘光,還不如昨天吃的雞腿飯記得清楚。

但這本《自我升級的大腦》不是要讓你記住更多,而是教你怎麼對自己的大腦動手術

它不是「如何變聰明」的速成攻略,也不是「五分鐘變高效」的爽片摘要,而是一本誠實又有點殘酷的腦內使用手冊。它說的話很實在:

你不是不能升級,而是用錯了升級邏輯。

用錯邏輯不只升不了級,還可能讓大腦直接「罷工」。因為大腦會自動降速來適應環境,如果你長期讓自己處在低負荷狀態,它會直接進入怠速模式,最後變成一顆「維持日常但懶得思考」的溫水青蛙腦。

"我獨自升級"劇照

"我獨自升級"劇照

最近很紅的動畫《我獨自升級》的主角成振宇就是最好的例子:一開始他是團隊中最弱的存在,常常被嘲笑、瞧不起;但經歷一次「差點領便當」的事件後,他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升級儀表板,從此每一次打怪都是為了解鎖下一個版本的自己。要打破這種死循環,關鍵不是硬背更多知識或逼自己更用力,而是要像打怪升級一樣:

✅ 面對挑戰、✅ 自我練習、✅ 真實行動,✅ 再從中取得技能與寶物。

這就像現在的我們,有了GPT、有了工具,如果還不學會怎麼根據自己的瓶頸設任務,就等於拿著神器只用來看天氣。

觀察自己的大腦迴路

觀察自己的大腦迴路

這些瓶頸可能是:

  • 注意力不集中
  • 記憶力不足
  • 情緒一來整個人就宕機
  • 或是決策慣性總是走不出老路

而《自我升級的大腦》就是那張升級用的任務地圖。在這本書裡,我們會重新學會怎麼觀察自己的學習模式、情緒迴路、思考慣性,甚至是那些你以為「這就是我的個性」的老毛病——其實,都是可以被改寫的腦內程式碼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明明有熱情卻常常卡關,或升級很多次卻還在原地打轉,這本書也許能幫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語言儀表板

不過,這場升級不只是刷任務那麼簡單。

我們的大腦不像遊戲裡那樣能夠單靠打怪累積經驗值,它更像是一個會自動防禦變化的系統。每當你試圖跳脫習慣模式,它就會開始懷疑你是不是瘋了,然後悄悄釋放出拖延、懷疑、自我懷疑、無意義焦慮這些「防禦型情緒」來讓你打消升級的念頭。

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感覺「好像該學些什麼」,但一打開影片、滑個筆記,就想先煮碗泡麵或打開Netflix。那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大腦對「轉換系統設定」這件事會先自動按下警報鈕。

所以這本書在談的,不只是「升級」而是重新建立你對大腦的信任關係

因為你必須先看懂它,才能真正引導它。

我們的大腦其實不是「懶惰」,它只是很會保護自己

當你試圖輸入一個新技能、建立一個新習慣、改掉一個舊思維,大腦會自動偵測這是否「太花能量」,並默默開啟一種叫「自我保留」的模式。

這就像你跟它說:「我要來早起閱讀鍛鍊語感。」

它會回你:「可是你昨天三點才睡欸,不如先補眠吧?」 你說:「我要減少手機時間,專心學一門新工具。」 它回:「學新東西會失敗耶,不如先滑個Reels轉換一下心情?」

這不是因為你不夠自律,而是你的大腦在用最經濟的方式守住能量——維持現狀。它的生物本能是讓你「別死掉」,不是「變超強」。問題是,我們活在的世界早就從「活下去就好」變成「選擇太多快爆炸」,結果就卡在中間不上不下。

長期下來,大腦習慣了低壓環境與簡單輸出,進而降速適應。最終,它變成了「怠速模式」:看起來運作正常,但其實已經無法有效啟動高階思考、複雜決策、創造性輸出——你還是活著,但已經沒在「前進」。

這就是《自我升級的大腦》點出的核心問題之一:

你不是真的沒潛力,而是你的大腦太習慣被你「勸退」了

而現在,我們有了新的武器,比如GPT、筆記工具、語音轉錄、個人知識庫⋯⋯

但如果升級的起手式依舊是「我要努力一點」「我這次真的不能再擺爛了」,大腦只會回你:「好,等等再說。」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一聽到「你要學GPT」「這是AI時代必備技能」,大腦就先關機了。

不是因為他們不想進步,而是起手式就錯了。那個起手式不是工具本身,而是背後那句內建台詞——「你不變就會被淘汰」。

這種話在心理學上會直接觸發壓力反應系統,大腦會啟動「戰、逃、凍結」模式。

你不是學不會,而是你被威脅語言逼到只能先逃。 你不是討厭工具,而是你腦子裡那個系統對「又要進步」這四個字已經過敏。

而且,現代社會的語境根本沒有留給人喘息空間。外面環境瞬息萬變,變成一種「不變就會被捲走」的氛圍,讓人產生一種奇怪的學習焦慮:

不是為了學會什麼,而是為了不要落後。 不是因為感興趣,而是因為怕自己沒跟上別人的進度條。

無法啟動真正自我升級的原因

但這樣的焦慮只會讓你更無法啟動真正的自我升級。

因為升級從來不是強迫輸入,而是根據自己的瓶頸與能力曲線,打造出一個專屬的任務儀表板。

你不需要「一天學會ChatGPT全部用法」,你需要的是:「我現在最卡的,是不是其實是表達問題?是不是其實是我做決策時總是猶豫太久?是不是只是注意力過短導致我很快就放棄?」

工具是好用的沒錯,但如果你連「為什麼要學」都還沒講清楚,就一頭栽進「怎麼學最快」,你的大腦會默默翻白眼給你看,然後選擇繼續怠速。

書中開場提出一個關鍵觀念:在自我升級之前,我們得先看清楚自己是如何運作的

不是從「我要學會什麼」開始,而是「我是哪種狀態的人」。

作者歸納了幾種常見的學習阻礙模式,與其說是分類,不如說是幾種「大腦的自我防衛策略」:

  1. 專注力斷線型:每天腦中有十幾個分頁輪播,卻總找不到正在播放的那一個。你打開電腦本來是要寫作業,幾分鐘後卻開始清理桌面、重設APP密碼、點開長輩群組連結……最後什麼也沒完成。
  2. 資訊過載停滯型:不是不聰明,而是大腦需要整理時間。這類人容易在短時間被大量資訊壓住,沒有空間建構自己的理解系統。
  3. 懷疑人生型:學得越多,越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懂。看到別人進度條飆升,自我懷疑就同步啟動。
  4. 中途棄賽型:一開始充滿動力,但總是中途熄火。目標訂了,工具也下載了,但真正開始之後卻始終無法持續。

我在閱讀時,幾乎每一型都能對應到自己或週遭人的狀態。這讓我意識到,「學不好」並不代表能力不足,而是我們不清楚自己的大腦在怎麼保護自己

這也是本書反覆強調的重點之一: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用了不適合的方式對待大腦。

這裡的「不適合」,不是指你需要一個更有效率的時間管理APP,而是你可能長期忽略了自己的認知模式、注意力波動、情緒觸發點與行動回饋機制。

換句話說,你不是在學習,你是在跟整個系統打架。

那麼,如何開始自我升級?

書中提出的升級方法,並不是「做更多」,而是做得對、做得巧、做得能延續。以下幾個策略,是我認為最能落地實行的核心設計:

一、建立「任務面板」取代目標焦慮

大部分人學習時,腦中只有一個模糊又龐大的句子:「我要學好AI/英文/寫作」——這種模糊型目標對大腦來說是一種壓力源,它沒有明確的入口與完成邏輯,反而讓人產生拖延或否定感。

作者建議改成「任務面板」的概念,也就是把一個大方向,拆成多個具體行動節點。這些節點具有時間、長度、難度、成功條件,讓大腦知道這是一個可以處理的挑戰,而不是一個巨大的抽象焦慮。

例如:「這週,我要完成三篇AI指令筆記,每篇20行以內,並標註兩個我不熟的指令用法。」

這不是目標,是任務。而任務是可以完成的。

二、設計即時回饋機制,取代意志力

升級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環境設計 + 情緒回饋」堆疊出來的。

這本書鼓勵你為每個任務設計「回饋鈕」,無論是文字反思、語音備註、發一則限動記錄,都是讓你大腦知道:「嘿,我做到了,而且感覺不錯」。

很多人卡在持續不了,其實不是能力問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從來沒有被獎勵過。

三、追蹤自己的瓶頸資料,而不是進度條

很多人會誤以為「自我升級」等於不斷往前衝,結果把進度當成唯一指標,反而忽略了自己的盲區與迴圈。

作者強調,與其看你「做了多少」,不如記錄下你「哪裡總是卡住」。

是注意力總在第15分鐘瓦解?是每次有反饋時就開始懷疑自己?是吸收太多資訊卻無法整理?

這些才是真正值得記錄的升級數據。

結語:與其學得更快,不如學得更像自己

讀完這本書,我重新意識到:「升級」這件事,從來不只是輸入更多資訊,而是重新配置自己跟世界互動的方式。

我們太常把學習當作對抗:對抗時代的變化、對抗他人的超前、對抗自己的不足。但真正能走得長遠的學習者,不是最努力的那個,而是最了解自己運作邏輯的那個。

這本《自我升級的大腦》,不是雞湯,也不是戰鬥藍圖,而是一面鏡子——它幫你看見:你一直以來的卡點,其實都值得被溫柔對待、被有策略地拆解。

也許下一次你再想「我要變得更好」之前,先問問自己:「我現在這副大腦,是怎麼活著的?它需要的是哪一種升級語言?」

📍如果你也想重新設計自己的大腦系統

🔸留言告訴我:你最常遇到的大腦Bug是什麼?

🔸或轉發這篇文章,標記那個總覺得「自己哪裡壞掉了」的朋友(笑)

之後我會再整理幾個書中具體的實作方法在活動中分享(點我報名),讓我們一起學得不像在衝刺,而像是:把自己修成更順暢的版本。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菁式記錄
9會員
72內容數
探索語言、AI與內在思維之間的錯位現象。以小說形式記錄一場尋找理解與表達的語場修行,結合心理學、哲學與數位工具書寫,寫給那些習慣反覆琢磨一個詞、懷疑自己話語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曾經自己好像看過這資訊,可是卻想不起來記錄在哪邊或是用什麼形式記錄下來,導致每次遇到相同的問題都必須重新花心力再找一次或再整理一次筆記。剛好看到《打造第二大腦》簡介,可能是對現在的我有幫助的一本書,期待看完這本書可以讓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更加上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這篇文章可以快速地幫助讀者了解以我為視野所提列的書中關於大腦在學習方面的重點,或是我認為有意義的知識點。某些重點是來自於書末的註釋。我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分類。 讀者可以花比較少的時間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重點。個人覺得只要是有學習需求(學生、考試、自學),這篇整理應該會有點幫助。喜歡的話請點愛心謝謝!
Thumbnail
你也希望像學霸一樣輕鬆學習嗎?但你是否認真了解過大腦是如何學習的? 《學習如何學習》用科學的角度了解大腦如何學習,讓你更好對「腦」下藥!
Thumbnail
你也希望像學霸一樣輕鬆學習嗎?但你是否認真了解過大腦是如何學習的? 《學習如何學習》用科學的角度了解大腦如何學習,讓你更好對「腦」下藥!
Thumbnail
智勝你的大腦,意味著去做一些感覺更難,但從長遠來看會帶來最大好處的心理鍛鍊。
Thumbnail
智勝你的大腦,意味著去做一些感覺更難,但從長遠來看會帶來最大好處的心理鍛鍊。
Thumbnail
本書整理了常見的八種思維錯誤,讓我們去思考,人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偏誤,影響了我們正確的判斷。因為我們每天又被資訊轟炸。認知偏誤或者說捷思法,是我們從古至今適應環境的手段。大腦會允許我們用最舒適的方式去思考,要保留能量給對一些生存更急迫,但是實際上並不合理的事情…
Thumbnail
本書整理了常見的八種思維錯誤,讓我們去思考,人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偏誤,影響了我們正確的判斷。因為我們每天又被資訊轟炸。認知偏誤或者說捷思法,是我們從古至今適應環境的手段。大腦會允許我們用最舒適的方式去思考,要保留能量給對一些生存更急迫,但是實際上並不合理的事情…
Thumbnail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Thumbnail
學習要有成效,我們想到的可能是要「Study Hard」,除了努力學習外,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嗎?又或者一直拼命努力,真的就會有所回報,有好的成效嗎? 了解大腦的模式 在認真學習前,如果可以先了解大腦運作的模式,將能更有效率學習。《大腦喜歡這樣學》指出,大腦有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分別是專注式思考
Thumbnail
5%的微改變,簡單有效的正念練習,提升自我調適能力,遠離疼痛、焦慮、壓力、憂鬱
Thumbnail
5%的微改變,簡單有效的正念練習,提升自我調適能力,遠離疼痛、焦慮、壓力、憂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