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員的日常,是一場與疼痛的拉鋸戰。
每一次衝刺、每一下落地,每一聲肌肉發出的細語,都是身體與意志的對話。當疼痛成為訓練後的常態,NSAIDs(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自然走入運動員的生活,如同訓練後的乳清、比賽前的例行檢查一樣習以為常。它們來得方便,止痛迅速,甚至彷彿讓人可以忘卻不適、持續向前——但代價呢?
本文,將從最新系統性回顧(Pham & Spaniol, 2024)出發,談談NSAIDs對運動員的組織修復與訓練適應所造成的潛在影響。這不僅是藥物的討論,更是對於身體如何復原與成長的一場重新思考。
🔍 消炎的初衷:對抗疼痛與發炎
在急性扭傷、肌肉挫傷或術後初期,發炎帶來的紅腫熱痛常讓人寸步難行。而NSAIDs透過抑制COX酵素(Cyclooxygenase),阻斷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的生成,迅速降低發炎反應,是相對安全且效果明確的選擇。
根據Pham與Spaniol的系統性回顧,NSAIDs對於急性輕微運動傷害的止痛效果明確。例如2000年的研究指出,對於3日內的軟組織急性損傷(如拉傷、挫傷),使用Diclofenac貼片者其疼痛明顯低於對照組(Galer et al., 2000)。
對此,藥物短期使用在「幫助選手早期動起來、進入功能性訓練階段」的效果是肯定的。
❗ 組織修復的代價:消炎會阻斷什麼?
然而,若NSAIDs不只是幫助過渡,而是成為每日慣性,問題就浮現了。
Pham與Spaniol回顧的7篇高品質RCT中,有3篇直接用肌肉活檢與微透析方式分析運動後的細胞變化。關鍵的發現是:
- 服用Indomethacin的跑者,膝蓋肌腱的膠原蛋白合成明顯下降(Christensen et al., 2011)
- 衛星細胞(satellite cells)活性被抑制,無法像對照組一樣,在運動後迅速進行細胞增殖與修復(Mackey et al., 2007; Mikkelsen et al., 2009)
這些細胞是肌肉與肌腱修復的關鍵角色,就像建築現場的工人一樣,沒有他們,損傷就無法被有效修補。而NSAIDs的作用,不只是暫時壓下疼痛,也同時對這些工人說了:「先放個假吧。」
結果就是:症狀看似減輕,但實際上,恢復進度停滯,甚至倒退。
⛔ 不會讓你更強:NSAIDs與運動表現
或許你會想:那我只是練完吃一顆布洛芬,至少能讓我明天繼續跑啊?
這個想法,Pham的回顧也提供了答案。
有兩項研究專門觀察NSAIDs對於運動表現的影響:一篇是給予Ibuprofen後進行42公里越野跑,另一篇則在肌肉破壞後再進行跑步測試。
結果很一致:
- 沒有任何運動表現的提升(如速度、持久力)
- 有一點改善氧化壓力指標(例如自由基指數降低),但對於跑者最在意的完賽時間、疲勞程度,並無顯著助益
也就是說,NSAIDs不是「增強劑」(Ergogenic aid),更像是讓你「稍微撐住一下」的過客。長期依賴,不僅不能變強,還可能拖慢適應。
🎯 什麼時候該用?給運動員與教練的建議
根據目前實證,我們可以歸納出NSAIDs使用的幾個原則:
時機建議策略
急性期(1-3天)
可短期使用NSAIDs控制腫脹與疼痛
修復期(3-14天)
鼓勵以運動治療、冷熱交替、營養補充為主
訓練週期中
避免習慣性服藥,避免抑制訓練適應的自然過程
如果一定需要用,建議:
- 使用劑型上可選擇局部貼布或凝膠(如Diclofenac gel),避免全身性抑制
- 與治療師或運動醫學團隊討論後使用,搭配適當的訓練調整與恢復計畫
🌿 身體的聲音,別急著關掉它
疼痛從來不是敵人,它可能是一種智慧。尤其是慢性疼痛,常常不是單一損傷,而是「適應失衡」的信號。如果你常常靠吃藥壓過這些聲音,可能就錯過了「調整動作模式」、「優化訓練安排」的機會。
真正的恢復,從來不是壓下警報,而是理解背後的訊息,然後設計出更聰明的應對方案。
🧠 結語:學會跟疼痛對話,而不是消音
Pham & Spaniol這篇系統性回顧的意涵,在於提醒我們:
「消炎藥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依賴』。在急性期,它是好幫手;在訓練期,它可能成為你變強的阻礙。」
疼痛有時候是警告,有時候是導航。學會聆聽身體,善用工具,而不是濫用藥物,才能走得更遠。
我們不是要變成無痛的機器,而是要成為,能與身體節奏共舞的人。
參考文獻: Pham, H. & Spaniol, F. (2024). The Efficacy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 Athletes for Injury Management, Training Response,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Sports, 12(302). https://doi.org/10.3390/sports121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