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原諒自己更強大的魔法,是意識到罪咎根本不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關於怪罪與原諒,Dr.Ellen Langer 別有主張。圖片為AI生成

關於怪罪與原諒,Dr.Ellen Langer 別有主張。圖片為AI生成


閱讀Dr.Ellen Langer的《正念之身》,沒想到意外地撫慰。

同為contarian(唱反調者、非主流思考者),看世界的角度有別於一般人,顯然Dr.Ellen Langer將那種格格不入感處理得很好,身上貼著標籤也怡然自得似的。

訴諸正念理論與心理學研究,她膽敢獨排眾議。儘管老是與當代學者觀點分歧,她竟還理直氣壯,像株百年大樹加持了時而硬頸時而氣虛的我。這一條不與眾同的路,我彷彿可以繼續再走個一百里。

不過今天我想先講說說另外一件事──罪惡感、自責與自我批判。

這個主題聽起來像是要逼你凝視深淵,但別擔心,經過Dr.Ellen Langer的智慧開導,你將發現這深淵原來不過是一潭水窪,輕輕一躍就能過去。

因為,你不斷在心中鞭打自己的罪咎與錯誤,根本不存在。

(為避免誤會,這裡所指的並不涉及蓄意侵犯與傷害他人之行為。而是源於對自身行為或思想的內疚與不安,通常伴隨著辜負他人或對自己失望的感受。)

缺點不過是優點的ㄎ一ㄤ面


每一項特質就像磁鐵有正負兩極,從正極來看,特質會被封為優點,若從負極去看,則會被當成缺點。

而我們之所以自我厭惡,只因我們單獨從負極看這項特質。

Dr.Ellen Langer在耶魯當研究生時,因一份心理教育治療所的工作有了新啟發:

當那些具備強烈改變動機也知道該如何行動的病人,並未如她專業訓練所認知的那樣去改變他們的行為。

她好奇這些人到底發生甚麼事。

然後她意識到——病人的小劇場往往是:「我其實很重視這個宣稱要改善的行為。」

於是Dr.Ellen Langer發展出一個小型實驗來測試這個假設。

首先在紙張的一面條列100項負面特質,而背面則隨機列出100項負面特質的正面版本。

當參與者在一面圈選自己希望改變但尚未成功改變的特質:

反覆無常、衝動、輕信、固執

多數人也會在另一面圈出自己重視的特質:

靈活、自發、信任、穩定

以下兩個英文單字的定義,我節錄自Cambridge Dictionary

第一個:

showing behaviour in which you do things suddenly without any planning an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they may have

第二個:

happening or done in a natural, often sudden way, without any planning or without being forced

兩者的敘述看起來是不是很像呢?──出其不意、沒有事前計畫、突如其來的行動。

然而,前者是impulsive 衝動,而後者則是spontaneous自發;如果一個人喜歡即興、自然流動,當然也就不會事前計劃跟考慮後果。

「人們常以為,應該「原諒」自己的缺點。但我不這麼認為。你該做的是去理解自己為什麼會那樣做。它背後總是有某種意義或功能。這樣你才不會失去對自己的尊重。而當你對自己有好感時,也比較容易對伴侶有好感。」--Dr.Ellen Langer

從行為者的角度來看,其行為必然有其道理。

從你的缺點其實不是缺點,Dr.Ellen Langer 延伸初期生涯中最重要的洞見:「從行為者的角度來看,其行為必然有其道理。」

我認為這句話實在應該存成手機桌布,時刻提醒自己。

一旦理解行為背後的意圖,對外,我們既不會指責──輕率評斷他人的行為;向內也不再自責──懷抱負罪感,落入內耗迴圈。最後再「努力」運用各種療癒法或是心理學技巧,說服自己要接納、原諒不完美的自己或他者。

誠如麥斯威爾‧馬爾茲醫師在《改造生命的自我形象整容術》所言,「你無法原諒一個人,除非你先定他的罪」You cannot forgive others unless you have first condemned them

良心的守門員,也可能變成劊子手

Dr.Ellen Langer與Rich Roll對談中提過一個例子:

她曾問:如果你很焦慮,而你做了X,可以緩解焦慮,那麼X是好事嗎?大家都會說,是的。但她說,如果X 是喝一杯酒——甚至是喝三杯,突然之間,大家又覺得這樣做是錯的。

然後開始責備自己。

Dr.Ellen Langer主張,「你不應該自責,因為它曾經滿足了你當時的需求。反倒是應該尋找另外能滿足你需求但相對健康的方式。」

她的這番話,讓我立刻想起另一位同樣不輕易下道德判斷的加拿大醫生——Gabor Maté。兩人雖來自不同領域,卻對人類行為的理解不謀而合。

Gabor Maté醫生長期治療成癮症患者,他認為,每一個成癮患者都曾經歷過創傷。──《The Wisdom of Trauma》(創傷的智慧)。

那些成癮患者(毒癮、性、酒癮、工作狂、購物狂、暴食症等等)最初碰觸的意圖只是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

可能某個生命經歷讓患者感覺不被愛,破碎,為了平撫內在的傷痛,因而選擇了一種可以暫時逃離現實、得到慰藉的方式。

因此,Gabor Maté醫生不會去問患者,「為什麼上癮?」或「你到底哪裡有問題?」而是問他們,「為什麼痛苦?」「發生了甚麼?」

根據多年的觀察與探索,我認為從一點點到越陷越深,其中讓癮症越滾越大的關鍵,就是罪惡感。

我相信,多數人並非故意作惡,只是用錯方式滿足心理需求。而事後,深重的內疚、罪惡感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一旦開啟「我就廢」、「我就爛」的低自尊、自我譴責模式,加上周遭投射過來的批判互相加乘,將形成固著的大腦迴路與實相,最終可能把人推向自我毀滅。

罪惡感作為良心的把關與提醒,用以避免去傷害、侵犯他人。但矯枉過正的罪惡感反倒成了自我傷害的推手。

而且請容我說句實話,過度思考、杞人憂天也是一種癮啊。(仰天長嘆)

📖✨☛若想對人工罪惡感有更多的了解,推薦閱讀賽斯書:《個人的實相本質》

套換老祖母慈愛濾鏡看自己

罪惡感讓我們自縛手腳,2025年療癒系韓劇《未知的首爾》裡的雙胞胎妹妹未知,也曾經自困在房間裡。

未知本來有望藉著優秀的體育能力保送大學,卻在重要賽事折損了自己的翅膀,認為未來只剩無盡黑暗。自責、懊悔、失落,未知從此足不出戶,成了繭居族。

「你躲起來也只是為了活下去,不管眼前你所做的決定看起來多可悲、多糟糕,為了活下去所做的努力,都是一種勇敢。」

有一天,外婆在房門外說了這段話,安撫著太過認真而不放過自己的少女。

「為什麼這麼愚蠢?」

「為什麼要這樣?」

「為什麼沒那樣?」

也許在生命的某一刻,我們都曾像那個躲起來痛罵自己的未知,因為內心期待與行為結果的落差深深自責,無視心正流著血,還忍不住用手戳得更深。時刻像嚴厲判官對自己苦苦相逼。

回到當下,回到現在此刻,把自己接起來:

在每個失落的凹槽底,請記得自己已經用盡全力在求生。

在每個用力矯正自己的刑台上,請憶起身上特質的可愛之處。

每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手上那把法槌就再也不忍心敲下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關於身體、健康之道,我始終相信心靈的力量才是主導。

主流醫學、科學、透過媒體灌輸我們的Know How,將心靈的力量排除在外,但唯有將身體、心靈、意識視作一整體,我們才能真正療癒自己。

於是我決定重啟荒廢式經營的粉絲團,《有感覺瑜珈》,在這裡,我將不只是聊瑜珈,還會藉由賽斯資料(現代心理學研究與神經科學已逐步跟上其腳步)、以及個人經歷,揭開人類心靈無窮的潛能與創造力。

如果你剛好對心靈、心念的力量心有所感,或是想要用更溫柔、富有活力與喜悅的方式善待自己,歡迎按讚、追蹤。

感謝你閱讀至此,這是我繼續研究、田調、產出文章的最大動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loria Real Talk
23會員
16內容數
關注內在議題、創傷修復、靈性成長,以及故事裡那些無法說出口的祕密情事。
Gloria Real Talk的其他內容
2025/07/27
英文真的有一天會開竅嗎?對我來說,是從那次放下手機開始的。聽完一場全英文訪談,也打破了自我設限。這一切的發生不是靠補習、強記單字、文法、也非純粹仰賴天份,只需做到一件學校從沒教過的事。
Thumbnail
2025/07/27
英文真的有一天會開竅嗎?對我來說,是從那次放下手機開始的。聽完一場全英文訪談,也打破了自我設限。這一切的發生不是靠補習、強記單字、文法、也非純粹仰賴天份,只需做到一件學校從沒教過的事。
Thumbnail
2025/01/25
每個人都帶著框架行走江湖,每個族群也有團體共同分享的價值觀。心理學家稱之為內團體偏見(in -group bias )。
Thumbnail
2025/01/25
每個人都帶著框架行走江湖,每個族群也有團體共同分享的價值觀。心理學家稱之為內團體偏見(in -group bias )。
Thumbnail
2025/01/15
書寫頭腦裡的所有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內觀,觀照自己起心動念。重點在於誠實記錄與觀察,而非給予道德上的好壞對錯的評判。
Thumbnail
2025/01/15
書寫頭腦裡的所有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內觀,觀照自己起心動念。重點在於誠實記錄與觀察,而非給予道德上的好壞對錯的評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努力討好自己就好~ 討好自己不是變得自我,也不是刻意冷漠無情,而是真誠對待自己的心意,忠誠的按照自己的內心做選擇與拒絕~ 當下最棒的狀態,就是不需刻意、不帶勉強的舒適關係,敬重自己的心意,也尊重他人做自己~ 記得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從容地去遇見每一個願意當下一起交付時光的人,就這樣
Thumbnail
努力討好自己就好~ 討好自己不是變得自我,也不是刻意冷漠無情,而是真誠對待自己的心意,忠誠的按照自己的內心做選擇與拒絕~ 當下最棒的狀態,就是不需刻意、不帶勉強的舒適關係,敬重自己的心意,也尊重他人做自己~ 記得多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從容地去遇見每一個願意當下一起交付時光的人,就這樣
Thumbnail
學會放過自己 而不是什麼不順自己感受的話 全都收到腦袋瓜裡 於是就不開心 不然就否定了他人所對你的誠意 眼界跟心要學會懂得柔軟與寬闊些 真正的成長絕不是一時 而是日積月累經過時間的淬煉 而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夠圓融看待 停、看、聽 是不二法門 停下脚步不是〔不停的追求無法〕
Thumbnail
學會放過自己 而不是什麼不順自己感受的話 全都收到腦袋瓜裡 於是就不開心 不然就否定了他人所對你的誠意 眼界跟心要學會懂得柔軟與寬闊些 真正的成長絕不是一時 而是日積月累經過時間的淬煉 而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夠圓融看待 停、看、聽 是不二法門 停下脚步不是〔不停的追求無法〕
Thumbnail
3A省察卡 --忽略自己是假慈悲 我承認有焦急的部分 我因曾經的創傷失望 以致我對所有事情都抱著完美一次性完成 很怕別人會對我做得不好而有任何評價甚至是無視 習慣先開口承認自己什麼也是錯 時間久了忘記了人生其實只需要對自己交代 我承認有內疚的部分 我容
Thumbnail
3A省察卡 --忽略自己是假慈悲 我承認有焦急的部分 我因曾經的創傷失望 以致我對所有事情都抱著完美一次性完成 很怕別人會對我做得不好而有任何評價甚至是無視 習慣先開口承認自己什麼也是錯 時間久了忘記了人生其實只需要對自己交代 我承認有內疚的部分 我容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找到自我價值和提升自信是每個人的終身課題。許多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即使我們努力犧牲付出,成果終究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 我們卻因此度反省檢討自己「是我哪裡有問題、我該怎做才能滿足別人。」用完美主義來嚴格自我反省下一個 「我就是不夠好 」的批判性結論,陷入關係中的⻑期討好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找到自我價值和提升自信是每個人的終身課題。許多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即使我們努力犧牲付出,成果終究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 我們卻因此度反省檢討自己「是我哪裡有問題、我該怎做才能滿足別人。」用完美主義來嚴格自我反省下一個 「我就是不夠好 」的批判性結論,陷入關係中的⻑期討好
Thumbnail
陷入過去的錯誤 在這個紛亂的世界裡,我們常常陷入自己過去的錯誤之中,這些錯誤如同網絡,將我們困住,讓我們無法自拔。然而,唯有學會原諒自己,我們才能真正地解脫,重新找到光明的道路。原諒自己並不容易,但卻是走出內疚和自責的必要一步。過去的錯誤固然難以抹去,但活在當下並為未來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拒
Thumbnail
陷入過去的錯誤 在這個紛亂的世界裡,我們常常陷入自己過去的錯誤之中,這些錯誤如同網絡,將我們困住,讓我們無法自拔。然而,唯有學會原諒自己,我們才能真正地解脫,重新找到光明的道路。原諒自己並不容易,但卻是走出內疚和自責的必要一步。過去的錯誤固然難以抹去,但活在當下並為未來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