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位剛畢業、才華洋溢的朋友小A,又傳訊息給我了。這是他進職場一年來的第三次。
「我真的受不了了,」他說,「老闆總是否定我的想法,同事只會推卸責任,這份工作根本學不到東西,每天都好想離職。」
我靜靜地聽著,完全理解他的感受。相信我,我們都曾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這樣的困境。職場上,糟糕的老闆、有毒的文化、讓人心累的任務,絕對不是稀有動物,它們真實地存在著。當我們身處其中,最直覺的反應,就是「逃跑」。換一份工作,似乎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但如果,這已經是我們換的第三份、第四份工作了呢?如果每一次逃跑後,我們又在新的地方,遇到了似曾相識的困境呢?
這篇文章,就是想寫給像小A一樣、卡在「不斷想離職」迴圈裡的朋友們。
這不是要你盲目地「忍耐」,更不是用舊觀念來打壓你。相反地,我希望提供你三個強大的心態工具,幫助你看清困境的全貌,讓我們不再只聚焦於「自己的感受」,而是學會如何為自己的職涯,做一次聰明的「診斷」。

工具一:從「受害者濾鏡」切換到「偵探放大鏡」
當我們覺得「工作好爛」時,我們往往會戴上一副「受害者濾鏡」,所有看到的事情,都在印證「我很慘」這個結論。現在,讓我們試著換一個工具:偵探的放大鏡。偵探不帶感情,只專注於蒐集線索。
從今天起,每天下班前,在你的筆記本裡,回答偵探的三個關鍵問題:
- 今天的經驗值是什麼? 無論多鳥的工作,都一定有經驗值。今天,我「學會」了什麼?哪怕只是「學會了影印機怎麼換碳粉」、「學會了A客戶喜歡在下午三點後才接電話」,這些都是線索。連續記錄一週,你會驚訝地發現,你到底是真的「學不到東西」,還是只是「沒有感覺到成就感」。
- 這個行業的「正常值」是什麼? 老闆很機車,但,這個行業裡的老闆,是不是普遍都這樣?薪水很低,但,這個職位的起薪,是不是市場行情就是如此?在下定論前,先做點功課。去Dcard、PTT的相關工作版潛水,或鼓起勇氣,問問同產業的學長姐。你需要一份客觀的「產業報告」,來校正你的「個人感受」。
- 我的主管,是「有毒的惡人」,還是一位「不會帶人的普通人」? 前者,會惡意打壓、人身攻擊,請立刻準備逃生。但後者,其實佔了大多數。他可能專業能力很強,卻不懂得如何溝通與讚美。如果是後者,那就意味著,這裡存在著我們可以「主動出擊」的空間。
工具二:從「情緒溫度計」升級為「科學家實驗日誌」
我們很容易被「我好煩」、「我受不了了」這種籠統的情緒淹沒。一個科學家,會精準地記錄每一次的實驗反應。
準備一本筆記,誠實地記錄下那些讓你「受不了」的瞬間。越具體越好:
- 事件: 「下午開會時,老闆在我報告到一半時,打斷並否決了我的提案。」
- 情緒: 「感覺很羞辱、很挫敗、很憤怒。」
- 背後的念頭: 「他就是不信任我的能力。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持續記錄,你就能從一個「情緒的受害者」,變成一個「情緒的觀察者」。你會慢慢發現,觸發你離職念頭的,究竟是什麼?是來自客戶的壓力?是來自同事的溝通不良?還是,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對自己表現的高度不滿,以及那份尚未建立起來的「挫折復原力」?
工具三:從「被動抱怨」轉換為「主動溝通」的外交官工具箱
這是三個工具中,最難,但也最有效的一個。
我們之所以痛苦,常常是因為我們將自己,放在了一個等待別人來解決問題的「被動」位置。一個好的外交官,會在充滿衝突的環境裡,主動建立溝通的橋樑,為自己爭取最好的條件。
外交辭令一:面對「指令不清」的老闆
- 抱怨模式: 「老闆都不說清楚,害我一直做白工!」
- 外交官模式(會議結束前): 「老闆,為了確保我理解正確,我想跟您快速確認一下,這次任務最重要的三個目標是A, B, C,我需要在週五前,完成X和Y這兩項產出,我的理解對嗎?」
外交辭令二:面對「意見不同」的同事
- 抱怨模式: 「那個誰誰誰,又在反對我的想法!」
- 外交官模式(當下): 「謝謝你提出這個觀點,這是我沒想到的。你擔心的是成本問題,對嗎?那如果我們能將預算控制在X以內,你覺得這個方案的其他部分,有沒有我們可以合作的地方?」
外交辭令三:面對「感覺學不到東西」的困境
- 抱怨模式: 「這份工作都在打雜,真是浪費我的生命。」
- 外交官模式(與主管的1-on-1會議中): 「老闆,我對目前的工作內容,希望能有更進一步的學習。我對部門裡的XX專案非常有興趣,想知道在完成我份內的工作之餘,有沒有什麼是我可以協助或參與的,哪怕是從旁聽會議開始也可以。」
工具四:聰明員工的「向上管理表演學」(超重要的技能!!)
學會了以上三個工具,你的內心已經強大許多。但我們還需要學會最後一項、也是最關鍵的一項職場智慧:理解你的老闆,並讓他看見你。
請記住一個殘酷但真實的前提:老闆的腦袋,跟員工的腦袋,構造是完全不同的。
真正把「為員工著想」放在第一位的老闆,是鳳毛麟角。大多數的老闆,他不是壞人,他只是一個被公司營收、KPI、股東壓力追著跑的「商人」。他的大腦,天生就會聚焦在「結果」與「成本」上。
這就導致了一個常見的悲劇:他很容易看見你「沒在工作」的時刻(例如滑手機、請假),因為那是他眼中的「成本」;卻很難注意到你為了趕報告而默默加班的夜晚,因為他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過程」。
所以,我們不能只是「傻傻地努力」,更要學會「聰明地被看見」。
這不是邀功或拍馬屁,這叫做「溝通你的價值」。
你可以開始練習的三個小技巧:
- 用「簡報式Email」取代「一句話回覆」:
- 在完成一件比較複雜的任務後,不要只回一句「老闆,做完了」。
- 試著這樣回:
主旨: 關於A專案的市場報告已完成
老闆您好,
附件是您需要的市場報告。為了完成這份報告,我交叉比對了5份產業資料,整理出了30頁的數據,並總結出3個核心發現。希望能對我們下一步的決策有幫助。
有任何問題,隨時可以討論。
- 用「非正式口頭報告」,佔據老闆的注意力:
- 不用等到會議。在茶水間、走廊上遇到老闆時,這就是你的黃金時間。
- 可以這麼說:
「老闆早!跟您報告一下,上次那個B客戶的案子,昨天我跟他們溝通後,他們對我們的新方案反應很好,我今天會把正式報價寄過去。」
- 這短短幾句話,就傳遞了「我有在做事」、「我有好消息」、「我正準備下一步」三個重要訊息。
- 用「數據化」,取代「感覺化」的描述:
- 當你想表達自己很努力時,不要說「我昨天弄了好久」。
- 試著這樣說:
「為了找出最適合的方案,我昨天測試了3種不同的方法,最終發現C方案的成功率最高。」
- 這讓你的「努力」,從一個模糊的「形容詞」,變成了一個具體的「成績單」。
結語:你的職涯,掌握在自己手上
寫這篇文章,絕不是要你盲目地「忍耐」,而是希望你帶著「智慧」去面對。
「忍耐」是被動地承受痛苦,而「診斷」與「溝通」,則是主動地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選擇我們遇到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位老闆。但我們永遠可以選擇,要用什麼樣的眼光去看待困境,以及,要用什麼樣的工具,去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如果你沒有為自己打造一套溝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無論你換到哪裡,都很可能,只是從一個火坑,跳進另一個火坑。
你的職涯,掌握在你自己手上。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不只做一個努力工作的人,更要做一個聰明工作、能為自己開創未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