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焦慮感從何而來?
生活壓力、人際關係、工作挑戰...當這些問題層層堆疊,即使我們再努力過生活,內心仍難以平靜。你是否也曾有過以下的困境?
渴望被理解: 總希望別人能完全懂自己,一旦被誤解,就感到焦慮與委屈。
習慣性自我檢討: 總擔心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反覆播放各種情境,不斷質疑自己。難以擺脫的比較心: 看到別人光鮮亮麗,就忍不住拿自己比較,深怕落後。
過度在意他人評價: 總是揣測他人想法,擔心在別人眼中表現不佳。
但這一切焦慮,其實早已被古老的《金剛經》所洞察。這部經典點出了痛苦的兩大根源——『我相』與『人相』。
你被「理想中的自己」給綁架了
我們常常活在一個「我該是什麼樣子」的想像裡,這就是《金剛經》說的『我相』。例如:
我不能失敗,否則就沒價值。
我這樣做不夠好,不像我應該的樣子。
我必須完美無缺、不犯任何錯誤。
我這個年紀應該要有什麼成就、賺多少錢。
這看似是對自己負責,其實是你誤以為有一個完美的我需要被維持。
當你放下那個「理想中的我」,才能用更自在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從而減輕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你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當我們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與反應時,這就是《金剛經》說的『人相』。你會想:
他是不是不喜歡我?
他成功了,那我是不是落後?
我的社群媒體貼文按讚數是不是太少?
為了迎合他人,我們總是不敢表達真實想法。
這就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在比較、討好、猜測中疲憊不堪。
但真相是,別人說什麼、怎麼對你,都只是在反映他們自己的心態。他們在意的永遠是自己,而不是你。因此,你無需質疑自己的價值。
放下執著,活出自在
佛法不是要你逃避問題,而是教你「放鬆對形象的執著」。
這並非要你對生活不負責任或變得消極,而是以更自在、不帶壓力的心態去追求進步。你可以這樣做:
反思: 每當你焦慮時,先問自己:「我是不是又在維護一個理想中的我?」「我是不是又在猜測別人的想法,並以此定義自己?」
放下: 允許自己有情緒、會失誤,放下完美主義的重擔,接受真實的自己。
活出自在: 別人怎麼想,不重要。放下對過去的糾結與對未來的擔憂,專注讓自己這一刻感到自在。
當你放下對「我相」與「人相」的執著,停止內耗,就能擁抱內心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