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 天下雜誌文章〈全台200萬人失眠,他卻不開安眠藥?專治失眠的心理師做了什麼?〉 重點整理如下:
📌 文章重點摘要
- 失眠現況
- 台灣慢性失眠人口超過 200萬人。
- 超過 4成民眾自覺睡眠品質不佳,安眠藥使用比例為亞洲次高。
- 長期靠藥物恐導致耐受性與依賴性。
- 非藥物治療趨勢
- 國際上第一線療法是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BT-I)。
- 成效:7~8成患者改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統合分析顯示效果 0.98(高於安眠藥)。
- 三大失眠成因與因應方式
- 恆定系統:白天小睡過多 → 導致晚上失眠 → 建議記錄睡眠並規劃運動。
- 生理時鐘:作息不規律 → 建議固定睡眠作息、避免睡前滑手機、必要時光照治療。
- 清醒系統:壓力、咖啡因、光線 → 建議放鬆訓練、腹式呼吸。
- 臨床案例
- 病患常因「早睡早起才健康」的迷思而焦慮,其實 重點在固定作息。
- 有個案即使長期日夜顛倒,只要作息規律也能維持健康。
- 醫療現況挑戰
- 多數醫院心理師人力不足,無法全面推展 CBT-I。
- 健保給付低,心理治療不受青睞。
- 桃園療養院、林口長庚等醫院嘗試與民間治療所合作,建立轉診體系。
- 專家建議
- 上床只用來睡覺,不要滑手機或處理公事。
- 建立睡前儀式(如熱牛奶、泡腳),讓身體形成入睡制約。
- 結合生活習慣改善(飲食、運動、放鬆)比單靠藥物更有效。
💡 核心啟示
- 失眠不是單純靠藥物能解決的病症,而是需要調整認知、行為、生活習慣。
- 規律作息比早睡早起更重要。
- 醫療體系若要真正改善台灣失眠問題,需要更多心理師資源與跨專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