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 麥格理(Macquarie) 最新報告認為,鴻海在「主權 AI」(sovereign AI)與資料中心/機櫃的高度系統整合上具備競爭優勢,因此將鴻海 12 個月目標價由 205 元 調高到 300 元。
麥格理認為,若包含美國大規模「Stargate/星際之門」等主權級投資,鴻海在最佳情境下可承接相當可觀的金額(報告中以不同情境估算潛在商機)。 近期營收面:鴻海 8 月營收與 AI 機櫃出貨的成長動能,符合第三季成長預期,成為麥格理看多的一個重要佐證。 ---
麥格理為何敢把目標價喊到 300 元?三個關鍵邏輯 1) 「主權 AI」是個巨大的國家級需求池 所謂主權 AI,指的是各國或大型主體為了資料主權與監管需求,會投入大量資本建置本土化的 AI 資料中心與基礎設施。麥格理把這些專案視為接下來五年內的主要資本支出來源之一,若鴻海能在模組化資料中心與系統整合上搶得一部分訂單,營收與利潤將被顯著放大。 2) 鴻海的「高度系統整合」優勢 鴻海不只是組裝伺服器機櫃,它還在電力、冷卻、整體機房基礎設施與整合服務上下功夫。麥格理估計,這種從零組件到系統交付(system integrator)的能力,能讓鴻海取得比單純代工更高的毛利與話語權。 3) 近期訂單與營收趨勢支持「故事變成數字」 麥格理在報告中特別指出,鴻海 8 月營收表現符合第三季預期,且 AI 機櫃出貨量正朝向高成長目標邁進,這些實績讓「理論上的機會」更具體、更可被估值模型吸收。 --- 投資人應關心的 6 個追蹤指標(實作清單) 1. 麥格理報告中的關鍵假設與情境分別 — 了解目標價如何建立(最佳情境、基本情境的市占與訂單假設)。 2. 主權 AI 相關招標與中標名單 — 例如美國 Stargate、歐盟 InvestAI、沙烏地 Humain 等計畫的招標進度與中標廠商名單。 3. 鴻海 AI 機櫃與伺服器出貨量及占比 — 財報或法說會是否開始揭露更細的 AI 營收拆分。 4. 系統整合合約的毛利率表現 — 若系統交付毛利優於傳統代工,代表策略成功。 5. 夥伴與在地化佈局進展 — 與東元、日本軟體銀行等策略聯盟的實際合作案與交付時程。 6. 全球資料中心 CAPEX 與 GPU / 機櫃供應鏈狀況 — 資本支出縮放或 GPU 緊張都會直接影響訂單節奏與價格。 --- 可能的風險(別只看漂亮目標價) 情境依賴性高:麥格理的 300 元目標包含「最佳情境」的大量假設,若主權 AI 計畫落地比例不如預期,分食金額大幅縮水,估值會快速回落。 競爭激烈與分配風險:大型資料中心案通常牽涉多方(當地廠商、國際系統商、雲端大廠),鴻海是否能拿到高占比仍有不確定性。 供應鏈瓶頸或資本支出波動:GPU、機櫃零組件或全球資本支出縮減,都可能擠壓短期交付與利潤。 ---
粉色小結
麥格理把鴻海的 12 個月目標價調升到 300 元,是一種基於「主權 AI 大爆發 + 鴻海系統整合能力」的看多論點。對我們這些關心產業趨勢與投資機會的人來說,重點不是盲目追價,而是把麥格理報告的假設拆開:哪些是真的可驗證?哪些還只是潛在情境?把上面那 6 個指標加入你的追蹤清單,讓新聞變成可操作的投資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