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生鍊魂】開篇二:以「永恆」為標準的思考遊戲
「永恆」是一切真理的試金石。
「永恆」的概念太難理解,可以想想有什麼事物是一萬年前如此,當下也如此,乃至一萬年後亦會如此不變的,對目前的人類而言,就算是「近永恆」了。任何事物不具「永恆」性,其本質便不具任何意義與價值。
即,會隨著時間與空間變動的事物,其意義與價值也會隨著時間與空間變動,是由外在賦予其意義與價值,故完全無法定論其本質的意義與價值,只能求適用於當下的時空,以及適合於當下時空的意義與價值。
雖有當下的意義與價值,但終究是幻象,一切都會變動,只能永遠不斷重新定義。
追求這類幻象般的意義與價值,也只會讓自己陷入幻象般的人生,不知哪天就會面對突如其來的意義與價值的全面崩潰,使自己的人生掉入迷失的困境。
例如:正義。
當正義無法永恆,那正義是什麼?其價值與意義又為何?
例如:真理。
當真理無法永恆,那真理是什麼?其價值與意義又為何?
例如:真愛。
當真愛無法永恆,那真愛是什麼?其價值與意義又為何?
同樣的,若生命以永恆去思考:
當生命是永恆的,做什麼是有意義與有價值的?
當生命是永恆的,你還會選擇現在的生活方式?
當生命是永恆的,人生的規劃還會和現在一樣?
當生命是永恆的,當下的興趣還可以陪你多久?
當生命是永恆的,你未來想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目前的生命都是走向死亡,所以選擇、興趣、喜歡、意義、價值等,都是為了走向死亡而準備的。
為了幾十年後必然死亡的結局而準備。
這也造成許多人的思考只以短期數年作考慮,要放長遠考量的規劃與思考就放一邊了。
例如環境環保生態或種族滅絕危機什麼的,或是過度消費過度耕種土地沙漠化海洋汙染與空氣水質保護等,大多數人的想法是:「我盡心過好自己這一輩子,未來是子孫們要自己負責的」。
倘若,如果,假設科技真有什麼新發展,或自然環境發生什麼突變,例如地磁翻轉或星際隕石細菌帶來的生態危機(科幻看太多?)等意外導致生物與生態基因突變,人類壽命不小心非己所願的多了數倍,結果讓自己活在原本預計已然身死的未來。
那個未來的環境,會不會引發一串新理由的自殺潮?
危言聳聽嗎?
「老年自殺」這個詞彙常見於社會新聞中,過去的高峰期發生在二戰結束後與一九八O年代間。這個時期,許多國家的老年自殺率是全年齡層中最高的。
歸整理由有幾個:
●「戰後一代」的創傷: 當前的老年族群在年輕時經歷了戰爭的巨大創傷與艱苦的重建時期,可能留下深層的心理陰影。
●「恥感文化」與stigma(恥辱): 對心理健康的污名化嚴重,老年人普遍不願尋求心理協助,認為是家醜或個人軟弱。
●社會福利與支持系統不完善: 老年經濟安全網(如國民年金)、長期照護體系尚未健全,老年人一旦失去工作能力或配偶,容易陷入貧困與孤獨。
●傳統家庭結構轉變: 工業化與都市化導致子女與老年父母分居的情況增加,老年人社會孤立問題開始浮現。
一九八O年代後,針對上述理由,老年環境與福利有所改善,「積極老化」的觀念也開始大行其道,改善許多老化恥辱的觀念,才使各國老年自殺有所減緩。
而這段時期,也是平均壽命上升最快的時期。
面對越來越長的壽命,有許多人都難以適應。
故此,直至今日,「老年自殺」依然是個社會關注的焦點。
分幾個級距:
●六十五歲-七十四歲;
●七十五歲-八十四歲;
●八十五歲以上。
年齡越大,自殺率越高。
所以,當人類壽命真的不小心非己所願的多了數倍,讓自己非己所願地活在預計早已身死的未來的時候,會不會有一波因活太久而放棄生命的自殺潮呢?
「活那麼久幹嘛,好恐怖!」這是與人交談「長壽」話題中聽過的。
一位二十多歲年輕人說的。
為何一個年輕人會恐懼「活得久」呢?值得深思。
因為,就算沒有「老年自殺」,關於老人生活的種種資訊,也透露著老化生活的種種困境。
例如:
●下流老人:指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被迫過著「下流」(底層)生活的老年人。特徵包括:收入極低、沒有足夠存款、沒有可依靠的人(社會性孤立)。
●老後破產:指人進入老年後,因退休後收入銳減,但醫療、護理、生活等開銷大幅增加,導致積蓄耗盡、陷入經濟困境的過程。
●無緣老人:指與家人、親戚、故鄉血緣斷絕;與朋友、同事地緣與社緣也消失,完全處於社會孤立狀態的老人。
●貧困老人:廣義上與「下流老人」相近,但更側重於經濟指標上的貧窮狀態。 強調經濟上的絕對剝奪,是「下流老人」的核心特徵之一。
●暴走老人:字面意思是「暴衝老人」。指在公共場合因無法控制情緒而突然暴怒、做出失控行為(如大聲咆哮、暴力攻擊、無理取鬧)的老年人。反映了老年人可能面臨的腦部退化、孤立感、對現代社會的不適應與焦慮。
●老害:帶有強烈批判意味的詞彙。指那些倚老賣老,用自己的舊觀念和價值觀束縛年輕人,對社會進步毫無貢獻甚至帶來危害的老人。年輕世代用以批判戰後嬰兒潮世代佔據資源、思想保守、不願放手,被視為社會問題的根源之一。
●癡漢老人:專指進行性騷擾行為(如鹹豬手)的老年男性。日本電車癡漢問題的高齡化現象。可能原因包括腦部前額葉功能退化導致衝動控制力下降,或是一種對自身衰老的扭曲心理補償。
●揩油老人:泛指愛佔小便宜的老年人。例如在試吃攤位不停索取、順走餐廳的餐具紙巾、濫用各種免費或優惠服務。可能源於成長於物質匱乏時代的節儉習慣,但演變成一種貪小便宜的行為,與「下流老人」的經濟困境有時僅一線之隔。
或許那位年輕人,正是被這些標籤詞彙洗禮下的受害者。
但又難以否認這些標籤也明確了標示出社會現象的具體圖像,使媒體、學界和公眾理解、溝通和尋求解方,能有指標踏出確實的第一步。
因此,標籤化確實有助公眾針對某些社會現象進行精準的對策思考,卻也可能造成某些族群被標籤化而遭到歧視與誤解。
控制不好,引用不慎重,就可能讓許多人,例如那位覺得「活那麼久幹嘛,好恐怖!」的年輕人,對於生命的某些歷程,產生不必要的「恐懼」。
而這些「老年現象」,也許正是人類「長生恐懼」與「嚮往死亡」的信念源頭。
當然,就目前來看,「死亡」是有意義與價值的,因為以人類生命體的角度(其他種類的存在則不一定)來看,目前沒有不會死亡的人類,故爾它確實具備「近永恆」性。
因為一萬年前如此,現在如此,我們預測一萬年後也可能如此。
而且,死亡的感受是強烈的,也是某些厭世者、棄世者與悲苦者逃脫的救贖,亦是某些活在地獄者可以期待與嚮往的最終靜謐結局。
這是很明顯的好處,正謂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僅有一分尚能安慰喜樂疲憊的心靈。而且信仰與文化中還有不少美化英勇死亡的終局,令更多人嚮往死後的樂土。
故此,談到「永生」,我能感受到,不少人是畏懼的。
畢竟,這涉及到被約定、承諾與嚮往的死亡好處,都將消失。
還有不少活得痛苦,卻又不想自殺,但又對人生與環境改變無能為力者,其對於期待慢慢走向「自然死亡」的安息結局,也將會消逝。
對他們而言,「永生」等於宣告,活著這件事,將是永恆的地獄。
所以,有不少人都恐懼「永生」。
因為,大家都是為了終有一天的「死亡」而努力,難以適應如果不小心「永生」了,該怎麼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