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席捲全球、即時協作成為常態、Z 世代正大量湧入職場,這是一個變化比任何時代都更快的年代。
AI 帶來的生產力與效率,看似讓「人」在組織裡變得可有可無。然而,再聰明的工具,也無法替你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決定組織能否前進的,還是人要如何協作、如何被影響、如何影響別人。
這次 3 周年特別企畫,怪獸科技公司邀請《經理人》總編輯齊立文,從她 20 多年專注於管理內容的經驗出發,談談在變動不安的時代裡,為什麼「管理」比以往更加重要。科技來自人性,終究要影響的還是「人」
多數人提到科技,只看到產品與趨勢;但真正決定技術能否落地的,是「人」。
許多人對「管理」存有距離感,總覺得那是等升上主管才需要面對的課題。但齊立文回顧自己的經驗,卻有不一樣的體悟。她發現「管理」的起點不是「管人」,而是如何理解人,包括他人,也包括自己。
管理的第一性原理:先把自己做到「無人可管」
沒有人喜歡被管,所以我把自己做得好到——別人也不用來管。
這句話像是自嘲,卻道出她對管理哲學的理解。從「與管理無緣」到「以管理為業」,齊立文認為,如果你先做到「自我管理」,就能省下被管的時間與能量。
所謂管理,並不是如何盯著別人,而是當你把事情做完、做對、做得讓別人挑不出錯,那麼別人自然也無話可說。
管理,是讓人把事做成
但當我們真的需要帶人時,該怎麼辦?尤其我們可能因為效率好被拔擢為管理者,但執行者和管理者處理事情的視角,確實必須「換個位置換腦袋」。
齊立文觀察,有些人自動自發,給他舞台就能表現;有些人則需要明確指令。因此,她的管理哲學是對症下藥:少一點命令,多一點引導與舞台,讓自動自發的人跑更快;對需要指令的人,給路徑而不是「盯人」。
科技的迭代速度驚人,工具一再更新,但人性卻幾乎沒有變過。嫉妒、拖延、害怕衝突、渴望認同,這些始終是管理者需要面對的現實。管理的本質,就是學會與人性共處。
3 個你以為「沒有」的隱形管理經驗
「我才剛進職場,還沒帶過人,哪有什麼管理經驗?」即便說自我管理也是種管理,但多數人直覺會覺得,這是未來升上主管、帶團隊時才需要的事。齊立文提醒,年輕人其實早就開始在生活中「練習管理」,只是沒有自覺。
無論是當班級幹部、參加社團活動,或在比賽中協作,衝突總會出現。當大家爭執不休時,怎麼化解衝突,就是管理的起點。像是以下 3 個面向:
- 當團隊沒效率、沒共識時,你是袖手旁觀,還是主動拉回來?
- 你習慣繞開衝突,還是敢直面?
- 你是否享受與人建立共識的過程?
齊立文觀察,那些願意溝通、喜歡建立共識的人,更有機會成為好的領導者,讓大家願意走在一起。
資訊焦慮時代的雜食生存術
市面上充斥著各種「成功學」:4 步驟、7 習慣、黃金法則,看似只要照做,就能成為好管理者。
但齊立文並不買帳,她認為我們面臨的,不是方法匱乏,而是人性落差。人性會偷懶,下班後被短影音綁架;人性會逃避,討厭衝突、選擇沉默;人性會自欺,以為自己「知道」就是「做到」。

大家都在學方法,但你真正缺的是「面對人性」
齊立文提到,無論是 25 歲的年輕人,還是 45 歲的資深專業人士,都在追問「我能走到哪裡?」差別在於,隨著年齡增長,人會更清楚看見自身的邊界與限制。
再者,外界常追逐名人的日常習慣或管理方法,但那些並不能解答我們個人的人生意義。她指出,許多人並不是「不知道怎麼做」或是知識匱乏,而是「明明知道,卻做不到」。她也提到讀者不是只想喝雞湯,也不是只想聽 SOP,他們想要面對的,是真實的人性難題。
也因此,理解人性與行為限制,比單純了解方法更為關鍵,這就仰賴雜食閱讀的能力。
雜食不是亂讀:如何做到「雜食」而不雜亂?
經理人需要學習的面向很廣,齊立文形容自己是「貪心的雜食者」,小說、電影、管理書她都讀,因為她認為人的體驗有限——多讀一本小說、多看一部電影,就是多獲得一種人生視角。
但即便「雜食」吸收有助於讓人跳脫單一框架,她強調時間才是最稀缺的資源,「雜食不是隨便吃,而是有選擇地知道一點點很多,或在一兩個領域深耕。」
人不可能同時精通所有領域,必須先承認時間有限並思考如何分配,在廣度與深度之間做取捨。我們固然需要廣度獲得多元的靈感與視野,但深度,才能讓人在專業領域中贏得信任。
在快速變化、科技不斷顛覆的年代,知識、方法不缺,缺的是誠實面對自己,還有如何運用有限時間,找到屬於自身專業的深度與寬度。
管理的本質,不是掌握別人,而是先看見自己。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