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含有「精神疾病」共 108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Hung-wei Sung的沙龍
2025/11/02
理性、庇護與排除——ADHD診斷標準的文化邏輯
傅科的《古典時代瘋狂史》梳理了西方社會對於瘋狂與精神病人態度的變化。中世紀的瘋人被認爲是無可測度的上帝旨意。儘管他們在生活中常遭排擠與隔離,但在神學與道德層面上,仍受到相對寬容的對待。 然而到了十七世紀,在理性主義與早期資本主義的共同作用下,工作被塑造成理性、秩序與德性的象徵。「不工作者」——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
ADHD
#
神經
7
留言
四楓院夜一的奇異沙龍
2025/10/31
監後再生01
一個三十五歲的年輕人建豪因為詐欺罪入獄兩年,建豪的精神疾病並沒有成為他的保護傘,才第一天入監的晚上就被海扁一頓,就因為他會尿床,法警直接把人帶去獨居房,其實早該這樣做了,隔天中午吃飯因為剛好坐在邊邊角落,有位大哥主動跟建豪說話,建豪大方的說自己是詐欺進來的,對方馬上讓建豪放低音量。
#
大哥
#
頭髮
#
更生人
2
留言
暖時燈塔工作坊
2025/10/29
【米雅書單】你的煩惱,身體有解:從神經科學視角理解情緒與身心困擾的新觀點
作者運用「多重迷走神經理論」有別於傳統心理學的觀點,強調情緒是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腹側迷走神經、背側迷走神經)瞬間反應的「結果」,而非能單純透過意識控制。 本書強調接納與腹側迷走神經的融合,提供新視角,對於飽受身心失衡困擾者,提供了不同於以往的調適方法。
5/5
你的煩惱,身體有解
#
內耗
#
暖時燈塔
#
米雅書單
2
留言
隅光咖啡廳 | 書籍.電影.生活
2025/10/27
【藝文筆記】精神病人的房間 / 我想假裝我沒有生病
【精神病人的房間:我想假裝我沒有生病】,透過「房間」像是比較私人的領域,邀請大眾進入精神疾病,將硬性的議題,以軟性、柔性以及藝術去做包裝,讓大眾更容易清楚知道這些精神病經驗者的內心想法、經歷、感受,邊看展覽,邊聽導覽,彷彿身歷其境、感同身受。
#
展覽
#
不務正業
#
連假
7
1
隅光
發文者
6 天前
1
附上>>定時導覽時間| 週二至週四14:00、16:00; 週五、六 11:00、14:00、16:00、19:30 ; 週日 11:00、14:00、16:00
1
信與chetGPT的思想凝結後的鍋子
2025/10/27
遺囑 2018年
新的一年的一月二十九號,我決定將關於自身的一切捨棄。
#
精神病患
#
文學
#
散文
喜歡
留言
四楓院夜一的奇異沙龍
2025/10/26
真愛奇蹟02
建豪每天都認真上班,媽媽則是悠閒的自己在家中泡茶看電視,媽媽很開心總算有自己的房子了,只怕建豪記起姐姐,因為建豪失憶前很恨姐姐,不過應該暫時不會記憶起自己姐姐,至於在公司的部分,佩綺總是會故意請建豪喝飲料,看樣子這人真的不認識自己,具體原因不知道。
#
姐姐
#
媽媽
#
房子
1
留言
慕風的沙龍
2025/10/23
緊張---為什麼許多老人家總是行色匆匆?
許多老人家都有失眠問題,很可能都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
#
老化
#
老年心理
#
老年疾病
12
12
❦ 莊小昕
2025/10/24
1
謝謝慕風分享,也希望您平安健康!
1
慕風
發文者
2025/10/25
1
❦ 莊小昕 感謝莊老師的祝福,我目前已經痊癒。除了經歷這個職業傷害外我沒有其他疾病,在同齡朋友裡算是比較健康那一個。我對此非常感恩,所以衷心期盼除了老年人以外,其他在職場的朋友也不要衝過頭,以免罹患這種流行疾病。
1
微小的沙龍
2025/10/23
《教戰手冊5》醫治創傷的良藥3 ~ 修復破裂的關係
有時,真正難以跨越的,不是別人的誤會,而是自己心裡的羞恥。 罹患躁鬱症後,我曾以為失去了與人和好的能力,直到我願意面對那份脆弱,學習重新伸出手。 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循著愛與誠實修復關係的歷程—— 願每一段破裂的關係,都有被溫柔修補的可能。
#
釋放
#
和好
#
精神疾病
喜歡
留言
Vivi's Room
2025/10/23
課程 | 心理健康急救課
此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參與心理健康急救課程(Mental Health First Aid, MHFA)的心得,介紹了課程的目的、重要性,以及核心的ALGEE(傾聽給鼓勵)行動計畫。文章也破除了對精神疾病的常見迷思與偏見,並鼓勵讀者學習急救技能,在親友需要時提供適當協助。
#
心理健康
#
精神疾病
#
MFHA
26
20
雅米
2025/10/23
6
先🫂🫂 說聲辛苦了 保持冷靜,穩定的環境,跟尊重給予空間。是我想說的🫂🫂 我也在非常非常久以前是(憂鬱症恐慌症,焦慮症患者),但我靠自己的力量跟定期回診身心精神科痊癒了,老格友們都看過我分享,所以祝福妳🫂🫂愛妳 終於在這看到妳😂😂😂
6
Vivi Hsu
發文者
2025/10/23
3
雅米 原來雅米也曾經有這段經歷(我再找時間去看文),辛苦了,也謝謝你溫暖的關懷❤️ 佛性格主終於上線🙈
3
迷霧曙光
2025/10/22
有意識地生活,是改變的起點
這篇文章談「人會不會改變」,並引用 Norman Doidge 的《改變自己的大腦》說明:大腦其實會因經驗、學習與訓練而重組。作者分享三個關鍵——專注、重複、新穎,是讓自己變好的方法。文中也提到自身經驗:透過早起運動、規律生活與服藥調養,情緒更穩定,也更能掌控自己。
#
內耗
#
成長
#
自我成長
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