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專業讀書人」幫你讀書--Bookclub As A Service, 為你辦讀書會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最近在想做一件事,也許應該可以稱作Bookclub As A Service。

日前在一場讀書會分享《零規則》時,參與者都是專業人士、企業主管及經營者,我半開玩笑說「其實企業應該找我這樣的『專業讀書人』長期合作,幫忙讀書、說書、主持讀書會,會很有用的」(笑)

要說起來,做這件事的概念也許早在30多年前就有了,那時讀詹宏志先生的《趨勢索隱》,他在書中寫到,一般的企業家通常沒有時間讀書,但是對經營者來說,書裡面的觀念與知識是重要的,所以應該要有一種人,他的工作是在讀完書消化之後,把內容講給企業家聽,可以叫做「企業家書僮」。

raw-image

我那時就想「如果真的有機會做這種工作,我想做!」,這個念頭一直在心裡擺了30多年。當然,相較於當年,我也多了二十多年在企業工作一直到擔任高階主管的實務經驗,對於商業的理解和體會程度自是不同。

之所以詹先生會這麼想,我也深深認同的原因是:許多困擾企業、主管、工作者的問題,並不是全新的或獨有的,極大部分都已經早就有人整理出來有架構、可依循的做法寫進書裡,可以將其當做是基礎,進而開始發展屬於企業自己的解法。但是很可惜的,有問題的人常常沒能有機會遇到寫著解題技巧的那本書。因為企業家與工作者太忙碌了,沒時間大量閱讀。

但廣泛閱讀,也的確是一個很花時間的事。加上要辨識出哪一本書裡的哪個部分合用,甚至結合不同的書裡相關的部分綜合運用,又必須有一定的閱讀累積加上商業經驗才能做到。(而我剛好是一個有二十多年專業經驗的愛讀書人,哈!)

raw-image

書是中性、客觀(相對來說)、廣泛、多元的,假如你讀一本書沒能解決的,那就多讀幾本。用讀書會討論書,也可以創造出另一個讓組織成員對話甚至收斂想法、聚焦的場域,是工作情境下未必能做到的。即便沒有待解的問題,持續從書中吸收與累積,在這個以知識、創意決勝負的時代,肯定也是有幫助的積累。

找一個『專業讀書人』,幫你突破門檻、省下時間,對於企業來說,應該是可以評估的教育訓練或增進內部溝通品質的方式。

為什麼要運用「讀書會」?

1. 能夠兼具廣度與深度

如果以商業領域涵蓋的各種面向,除了很新的領域未必有夠多書之外,大多數主題都已經有非常多的書可以選,且無論是要淺顯易懂,或是專精深入,都不乏許多選擇。甚至還可以連結同領域的不同好書,讓理解與體會更加立體、全面、深刻。這是其他學習媒介相對難做到的。

2. 除了學習,還能產生額外成效

讀書會除了有助於學習、成長的目的之外,如果是在企業、組織內部的讀書會,還可以藉由引導與討論,達到「溝通」「形成共識」的效果,原因在於:

  • 創造一個工作之外的溝通場域:在工作的過程中,因為情境、壓力、進度、角色立場的原因,往往無法平心靜氣做深刻的討論,甚至會積累一些誤會或心結。但是在讀書會時,可以藉由書與主題的設計,讓組織成員在跳脫工作角色的狀態下,用比較開放的態度來討論與工作有關的議題,達到促進溝通的效果。因此我以往在企業內擔任主管時,就常用讀書會作為促進組織溝通、建立共識的工具。
  • 促進觀念改變與轉型:在面臨轉型需要的企業,需要成員能夠改變觀念,但是新的觀念要能夠形成以及讓夠多成員理解並接受,並不是靠公告、老闆訓話等等作法就可以做到的。以數位轉型這個目前許多企業都在焦慮的主題,如果不能讓整個組織積極動起來,是很難奏效的,這時候組織內的讀書會就可以達到「知識獲取」「觀念形成」「溝通影響」「建立共識」的效果。

3. 學習效果的考量

你可能會覺得「書也可以自己讀呀!」「現在還有Podcast或Youtube影片,或是線上課,為什麼要用讀書會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效果考量。

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做過研究,並提出了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論:

raw-image
  • 「聽講」,也就是聽人家說,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週以後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所以聽Podcast也許打發時間很好,但若目的是學習的話,還是考慮其他方式吧)
  • 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自己讀的效果也未必好)
  • 用「看與聽」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影片比較偏口說的類型大概可以歸在這裡)
  • 「示範」,採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看影片有一部分會有這樣的效果)
  • 「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
  • 「做中學」或「實做」,可以達到75%。
  • 「教別人」,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讀書會,至少可以藉由討論達到50%的效果,甚至如果有「練習」或「工作坊」的設計,效果還可以提升。

常見的迷思是「藉由讀書會?會不會緩不濟急?」,但有句話說「慢慢來比較快」,原因有二:若是沒有實際作法與執行,心裡急但遲遲沒開始,進度就是0。以及,雖然慢,但如果效果深刻,長期來說也許循序漸進產生的成果更好。


為什麼要找老查?

讀到這,您可能另一個疑問來了:讀書會很好,但我們自己辦也可以呀,為什麼要找你來協助呢?

以下幾個原因是你可以考慮的:

1. 看過夠多的書,知道哪些書適合:

我平常的閱讀領域是管理、經營、行銷、企劃、社群經營、數位產業、工作術,以去年到今年第一季為例,我就讀了66本商業好書,且其中30本左右都深讀且整理了閱讀筆記、精華簡報或說書音檔、影片發布。

請參考以下兩個連結:

2. 是一個有25年商業領域工作經驗的工作者:

其中有近20年在網際網路與數位產業,橫跨電子商務、社群經營與數位內容三大範圍。

raw-image
raw-image

3. 具有擔任主管的管理與溝通實務經驗:

在職涯中有超過十五年以上擔任主管與高階主管的資歷,對於組織內溝通的難題與障礙有實務上的經驗。

4. 本身就是讀書會的重度參與者,發起或參與多個不同性質的讀書會。

如果你希望運用讀書會做組織內的教育訓練與溝通的效果更快、更好,可以考慮讓我用我的經驗來協助您,比起自己嘗試與摸索會省下很多時間。

會怎麼進行?

剛剛雖然以企業、組織內的讀書會舉例,但也許可以用以下的兩張圖來說明我可以協助的「範疇」

1. 特定主題,目的在於學習成長

raw-image

主題的部分如前述,以商業相關領域,如管理、經營、行銷、企劃、社群經營、數位轉型、自我成長等主題。

我因為屬於內向性格的關係,並不熱衷社交,因此希望帶以學習、成長為主的讀書會,如果會期待有很強的社交性,那我就未必適合(愧)

2. 形式與組成

我不是以「辦活動」「體驗」的角度來看待讀書會,因此會朝「有固定成員」「持續、穩定舉辦」的方向,至於「說書」與「討論」的比重則可以比較彈性,但希望不要「純說書」或「偏向說書」

raw-image

3. 做法:目前想到的方式是

以下兩種型態的讀書會,是我立即可以提供的服務,歡迎可以和我討論您的需求:

  • 主題讀書會:以主題選書,可分數位轉型、行銷、管理、社群與內容行銷這幾個主題,我會挑適合的書,以及引導、帶成員一起討論
  • 組織溝通讀書會:改善組織內溝通問題,或是建立、強化企業文化,同樣也會選適合的書,而過程中的討論、對話會是重點

假如讀到這裡您會有興趣,那麼要請您填一下這份問卷,讓我可以跟您進一步討論

問卷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41.9K會員
219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2025/04/21
你我都經歷了一番努力才到達中年階段的,有些人轉換過不同的工作逐步探索,有些人則在一個領域堅持,深耕努力,都到達了人生中相對寬裕、平順的時期。這種「漸入佳境」的感受,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接近終點了。 接下來20年,以一個「更厲害的自己」,具備主動意識的規劃,你是不是覺得比起年輕的自己,更有把握一些呢?
Thumbnail
2025/04/21
你我都經歷了一番努力才到達中年階段的,有些人轉換過不同的工作逐步探索,有些人則在一個領域堅持,深耕努力,都到達了人生中相對寬裕、平順的時期。這種「漸入佳境」的感受,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接近終點了。 接下來20年,以一個「更厲害的自己」,具備主動意識的規劃,你是不是覺得比起年輕的自己,更有把握一些呢?
Thumbnail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4/07
中年危機的產生,來自於這樣的發現——我們總覺得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覺得只要肯努力,就能突破極限,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步入中年,這種信念終於開始動搖 當我們願意放下「我能夠一直努力下去」的執念,真正接受人生的變化時,就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新道路。中年危機並非必然,反而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調整人生方向的機會。
Thumbnail
2025/04/07
中年危機的產生,來自於這樣的發現——我們總覺得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覺得只要肯努力,就能突破極限,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步入中年,這種信念終於開始動搖 當我們願意放下「我能夠一直努力下去」的執念,真正接受人生的變化時,就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新道路。中年危機並非必然,反而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調整人生方向的機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讀書會,可以是一種提升自我能力的工具,也可以是看清楚人性的照妖鏡。雖然很多時候會很厭煩這種浪費生命的內容,但既然遇到了,不如就好好的評估可以在這其中得到些甚麼,說不定也能找到自己從沒想過的樂趣。最起碼,這些內容可以成為下班後的八卦,娛樂一下你的朋友圈,也算是功德一件。
Thumbnail
讀書會,可以是一種提升自我能力的工具,也可以是看清楚人性的照妖鏡。雖然很多時候會很厭煩這種浪費生命的內容,但既然遇到了,不如就好好的評估可以在這其中得到些甚麼,說不定也能找到自己從沒想過的樂趣。最起碼,這些內容可以成為下班後的八卦,娛樂一下你的朋友圈,也算是功德一件。
Thumbnail
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wendellyu/videos/10217738825168038 來賓:謝克群 暢哥:我想問一下,認識你滿久了,上一次我們在辦理完全訂閱制網聚時候,你說你也有常常辦網聚、還有讀書會? 克群:是,我滿常辦讀會和人脈活動,我還滿常辦的。 暢哥:
Thumbnail
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wendellyu/videos/10217738825168038 來賓:謝克群 暢哥:我想問一下,認識你滿久了,上一次我們在辦理完全訂閱制網聚時候,你說你也有常常辦網聚、還有讀書會? 克群:是,我滿常辦讀會和人脈活動,我還滿常辦的。 暢哥:
Thumbnail
為什麼要閱讀?有人說讓自己成長,有人說可以看見別人的故事、感受生命的歷程,也有人說為了提升競爭力、增廣見識。我覺得這些都很棒!在吳軍的文章中,我看到另一種「商業化」的說法也很令人驚喜,他說:閱讀,能獲得可重複的成功。
Thumbnail
為什麼要閱讀?有人說讓自己成長,有人說可以看見別人的故事、感受生命的歷程,也有人說為了提升競爭力、增廣見識。我覺得這些都很棒!在吳軍的文章中,我看到另一種「商業化」的說法也很令人驚喜,他說:閱讀,能獲得可重複的成功。
Thumbnail
書是廣泛、多元的,用讀書會討論,可以創造出另一個讓組織成員對話甚至收斂想法、聚焦的場域,是工作情境下未必能做到的。持續從書中吸收與累積,在這個以知識、創意決勝負的時代,肯定也是有幫助的積累。 找一個『專業讀書人』幫你突破門檻、省下時間,對於企業來說,應該是可以評估的教育訓練或增進內部溝通品質的方式。
Thumbnail
書是廣泛、多元的,用讀書會討論,可以創造出另一個讓組織成員對話甚至收斂想法、聚焦的場域,是工作情境下未必能做到的。持續從書中吸收與累積,在這個以知識、創意決勝負的時代,肯定也是有幫助的積累。 找一個『專業讀書人』幫你突破門檻、省下時間,對於企業來說,應該是可以評估的教育訓練或增進內部溝通品質的方式。
Thumbnail
最近突然有種感覺是,生活裡充滿了"讀書會"。臉書隨便滑,都是誰誰誰要準備辦讀書會,或是某某某分享他參加讀書會的心得。這麼多種讀書會有分成哪幾種類型呢?如果我要辦讀書會又應該怎麼定位呢?
Thumbnail
最近突然有種感覺是,生活裡充滿了"讀書會"。臉書隨便滑,都是誰誰誰要準備辦讀書會,或是某某某分享他參加讀書會的心得。這麼多種讀書會有分成哪幾種類型呢?如果我要辦讀書會又應該怎麼定位呢?
Thumbnail
身為一個長期的閱讀愛好者,參與或主辦讀書會對我來說,也有不同的樂趣與目的,就讓我來談談其中的三種場景與功用。
Thumbnail
身為一個長期的閱讀愛好者,參與或主辦讀書會對我來說,也有不同的樂趣與目的,就讓我來談談其中的三種場景與功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