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不愛動》讀後心得:人類懶惰是本性,我們為何要運動?

更新 發佈閱讀 22 分鐘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運動,你知道嗎?

從演化角度來說,人類天生就不愛動。你這時候一定會有疑問,人不是動物嗎? 怎麼會不愛動?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看你現在的狀態吧~

你現在是躺在沙發上滑手機嗎? 還是久坐了一整天?,一動也不動? 看看周圍,尤其是上班族,似乎沒什麼人整天都在動來動去吧?

隨著生活越來越不動,肥胖率越來越高,引發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現代疾病。活動太少導致每年全球約有530萬人死亡,這數字跟吸菸造成的死亡人數相當,然而仍有70%的成人表示閒暇時不愛運動。

所有人都知道要活就要動,運動有益身心健康,可是就是懶得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今天要介紹的書叫做天生不愛動》,這本書的作者是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大學的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他透過自然史和演化的角度,帶我們探討現代人經常久坐、睡眠不足、運動不足,還有越來越多慢性疾病的健康危機。

他的目標是改變我們對身體活動和靜止的看法,並打破媒體上對於身體知識的種種誤解。尤其想讓大家明白,為什麼我們很難持之以恆地運動,以及我們為什麼應該運動。

他還建議現代人應該讓運動變得更有趣,不管你現在幾歲,開始運動都會對身體有益,活到老動到老,什麼時候開始都可以,運動絕對不嫌晚。



人類為何天生不愛動

人類身體其實很消耗能量

你知道嗎?就算你整天就在沙發上發呆,其實你一直在燃燒卡路里。因為就算你休息,身體也在偷偷運轉著,保持著基本的生理運作,像是呼吸、器官運轉和保持體溫。所以,即使你連擺動都不想擺,卡路里還是會被消耗掉。這個叫做基礎代謝率,簡稱 BMR。


BMR 會隨著年紀增加或體重減輕而降低,會隨著肌肉量增加而上升。舉個例子,假設有個身高170公分,體重75公斤,年紀30歲的男生,他的基礎代謝率每天大約要1669卡路里。真是意想不到吧?就算整天宅在沙發上,也要燃燒這麼多的能量。怎麼知道我們身體會這樣燃燒能量呢?這邊就不得不得著名的明尼蘇達飢餓實驗

raw-image

1944年,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營養學家安瑟爾.凱斯(Ancel Keys)的帶領下,展開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們在飢餓狀態下新陳代謝的變化。當時二次世界大戰接近結束,美國擔心歐洲可能會面臨大規模飢荒,所以他們想了解維持最基本生存所需的最佳「節食」方法。

這個實驗招募了三十六個男性志願者。他們的計畫是這樣的:

一開始的十二週,每天都忙碌活動,正常吃,攝取約3200大卡的熱量。然後,接下來的二十四週,他們開始節食,每天只能吃約1500大卡的食物。觀察他們的體重、心情和新陳代謝速率。最後二十四週,他們回到不限制飲食的狀態,觀察身體的變化。


研究的結果發現,在這二十四週的節食期間,參與者的體重確實減輕了大約25%,但比起體重,新陳代謝降得更多。心跳變慢,肌肉減少,甚至容易感到冷。因為身體為了應付飢餓,自動降低了能量消耗,所以基礎代謝率也降低了。從此我們知道了基礎代謝率,也就是說你在沙發上發呆,就算一動不動,每次呼吸都在進行新陳代謝、以及消耗能量


如果你有興趣,想查一下自己現在的基礎代謝率,

你可以去網路上搜尋「基礎代謝率計算機」,計算看看自己耍廢躺在沙發上,每天會消耗多少卡路里吧。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我們的身體這麼消耗能量,從演化的角度來看,節省體力其實是正常的本能。現在我們明白了,就算你一動也不動,身體也在不斷燃燒能量。那平時要怎麼節省能量呢?


其實不外乎就是坐著跟躺著。但你知道嗎? 久坐一小時,傷害等同於吸兩根菸!可是老祖先也是坐著來節省能量啊,怎麼現代人坐著會出事?

接著我們來聊聊「人為什麼要坐著?」



人類為何坐?如何坐?

我們都知道坐著比站立輕鬆舒服多了,

有些研究比較了站立和坐著時消耗的能量,結果發現,站立時消耗的熱量比坐在椅子上多了大約8%到10%。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坐著能省能量是理所當然的,但只是坐在椅子上休息個幾小時,怎麼可能會影響健康呢


原因在於長時間坐著可能讓肌肉長時間處於不動,這可能引發發炎。最常見的情況是,長時間久坐可能導致變胖。肥胖最大的問題是脂肪細胞過度膨脹,當內臟的脂肪細胞膨脹,會釋放出大量蛋白質(細胞激素)進入血液,這就引起發炎。


丹麥的研究人員曾做過一個驚人的實驗,他們花錢讓一群年輕健康的人長時間坐著,沒想到只花了兩週的時間,腹部的脂肪就增加了7%,久坐的威力不容小覷啊。


或許你會想,運動是不是可以緩解久坐的影響呢?

事實上,就算你每週花七個小時以上從事中度到高強度的運動,如果你還是經常久坐,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是可能高出50%。

總之,許多研究都顯示,即使你活動量很大、身體健康,但坐著的時間愈長,罹患與發炎相關的慢性疾病風險也就愈高。


既然久坐這麼危險,那現代人和我們的祖先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人類其實使用椅子的歷史並不長。我們原本大多是坐在地上或蹲著的,這樣的坐姿讓小腿和下背肌肉都得工作。

而且,我們的祖先坐著時也不是閒著的,他們通常空出雙手做一些工作。

但到了工業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改變了,我們開始有了舒適的靠背椅,舒舒服服坐在椅子上,所以下背肌肉也不再那麼強壯,


現在我們大多使用電腦、機器,雙手多半是拿著滑鼠,眼睛則長時間盯著螢幕。所以說,坐著節省能量本來就是演化的結果,只是現代的工作型態與過去完全不同,這導致我們不僅久坐,還長時間一動不動,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引起各種慢性疾病和癌症。


那麼有沒有方法能坐得更健康、不容易發炎呢?

其實有兩種方法:

▪︎ 第一種,久坐時要保持一些動作。

像我們的祖先一樣。坐著時也不要閒著,你可以伸展身體,做些家務,像是摺衣服、整理等。

▪︎ 第二種,久坐一段時間後起來動一動。

如果你工作時無法常常動,例如整天對著電腦,那就試試番茄鐘工作法。

設定25分鐘的專注時間,然後每過5分鐘就站起來伸展身體,去喝杯水,這比整天一動也不動好太多了。


雖然每個人的專注時間可能不一樣,但關鍵是要每隔一段時間休息5分鐘。時間到了就強制自己站起來動一動,有些穿戴裝置也有提醒功能,會提醒你久坐一會兒要站起來動動。

所以說,坐著對人類來說不是問題,歷史上我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問題不在於坐著本身,而是連續坐好幾小時不動。

不過有個有趣的問題是,既然長時間久坐有害,為什麼我們還要花更多時間一動不動,進入半昏迷的睡眠狀態呢?



需要一夜好眠的是身體還是腦?

你知道嗎?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睡覺呢?是為了讓身體休息,還是讓腦袋休息?

睡覺確實可以讓我們恢復體力,當我們睡覺時,新陳代謝會放慢,這樣就能節省能量。

但要說我們一定需要睡覺來省能量,那倒未必是必要的。

事實上,在遠古時代睡覺也有代價和風險。

如果我們睡著了,就無法進行一些重要的活動,像是找食物或找尋伴侶等活動。而且,隨時都可能被獅子或老虎給吃掉。

所以,人類為什麼還要花時間睡覺呢?

首先,是為了我們的大腦。

睡眠對大腦而言有個超級重要的功能,就是清理。

當大腦運作時,會產生許多代謝物,而這些廢物分子可能會堵塞神經元,比如腺苷酸,堆積就會讓我們感到想睡。

只有在睡覺時,大腦才有足夠的時間來清理這些代謝物,因為進行這種清理工作時,我們的大腦無法同時進行思考。所以,我們需要睡覺,來讓大腦清理一整天積累的垃圾。

而且,睡眠也有助於我們記憶重要的事物,同時也幫助我們綜合和整理資訊。有點神奇的是,當我們睡覺時,腦部會將資訊歸檔和分析。

其次,睡覺還有助於減壓。

這裡你得了解一下是什麼機制讓我們能保持清醒和入睡。

我們在早上的時候會有充沛的精神,晚上則變得昏昏欲睡。這主要是因為白天我們的身體會分泌一種叫皮質醇的荷爾蒙,它幫助我們保持清醒。

而褪黑激素是另一種重要的荷爾蒙,被戲稱為「吸血鬼荷爾蒙」,有助於讓我們入睡。

這兩種系統就像是我們身體的時鐘,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節奏。

然而,有兩個情況會影響我們的睡眠。

▪︎ 第一是皮質醇,也稱為壓力荷爾蒙。

現代人壓力大,工作忙碌,所以皮質醇的分泌往往過高,這會讓我們在應該入睡的時候卻感覺清醒。而當我們因為睡眠不足而更加分泌皮質醇,這就造成了惡性循環。

▪︎ 第二是光線影響我們的生活節奏。

以前,夜晚是漆黑一片,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自從有了燈泡後,我們的生活習慣開始改變,晚上睡得越來越晚。這樣一來,我們的褪黑激素分泌就受到了影響,因為我們的身體會誤以為還是白天。結果,我們該入睡的時間卻無法入睡,自然就容易失眠了。

失眠會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同時會抑制免疫系統,也會促使身體儲存更多脂肪。因為身體認為皮質醇水平升高,可能是因為外在環境有危險,所以需要儲存更多能量以備不時之需。

這也就是為什麼睡不足時你會感到更餓,所以你可能會吃更多零食,同時身體也容易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

要保持好的睡眠,有什麼方法呢?

一項研究發現,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度或激烈運動的人,他們的睡眠品質提升了65%,白天也不容易昏昏欲睡。

合適的運動通常能改善睡眠品質(只是別在睡前運動),而定期運動效果更好。

所以,人類不愛動是因為動的話要消耗大量能量。所以一切能不動就不動,節省能量的方式主要就是坐著和睡覺。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坐著可以讓我們節省能量,而睡覺則是讓我們的大腦得以休息,好迎接明天的挑戰。

但運動呢?人類進化過程中為何需要運動?既然能量這麼寶貴,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花費能量與時間去運動呢?好像沒有哪種動物像人類一樣特別需要特地去運動。



人為什麼要運動?

在討論人為什麼要運動之前,先來看看去運動的兩個問題:


▪︎ 第一點,浪費節省下的能量

首先,現代社會太過便利了,想用水扭開水龍頭就有水,想出門去遠地開車就好,方便又快速,根本就不用浪費體力就能輕鬆搞定許多勞力工作。

我們知道人體光是新陳代謝就非常耗能,

已經節省下許多體力來工作,那又為何要運動去浪費體力,從這個角度去想,運動真的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 第二點,浪費時間

除了能量,運動還要花費寶貴的時間,讓我們進行其他更重要的活動,像是有的人工作很長,下班還要照顧家庭,要挪出多餘的時間去運動就更難了。


究竟人是為何而特別去運動,書中給出的解釋是運動本身不是必要的,沒有運動我們也可以生存,所以我們大多為了心理或生理上的獎勵而運動。從心理方面的解釋是近百萬年來,人類很少單獨、長時間做高強度的活動。

狩獵、採集、覓食時通常群體行動,一邊聊八卦、互相陪伴,一邊 步行尋找食物、挖掘薯類、採摘莓果等等。男性通常兩人以上成群結隊打獵或採蜂蜜。農民翻土、播種、除草和收割時也是團體行動。


為什麼會建議找一群人一起運動。

人類是社會性很強的生物,我們和沒有關係的陌生人合作的程度也超越其他物種。我們曾經一起狩獵和採集,現在依然共享食物、居所和其他資源。我們互相幫忙扶養小孩、一起戰鬥、一起玩鬧。因此,我們因為天擇而喜歡群體活動,互相協助,並且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想法。

生理上的解釋是「運動能讓我們感到舒暢」,激烈運動後,腦部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其他化學物質,讓我們覺得舒暢,願意再來一次。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遠古人類根本就不缺乏活動,人類的活動向來都是為了覓食或其他延續生命的行為,

以狩獵來說,必須經由大量的活動才能捕獲到獵物,

多巴胺的分泌有助於我們更積極去行動,增加狩獵到獵物的機會。

對現代人來說,運動的缺點是那些愛運動的人,才能感受到多巴胺 的激勵。

如果是尋求多巴胺的刺激,吃糖或是使用手機、社群媒體帶來的多巴胺,那是更快更有效率。


也因此進入資訊時代之後,人類就變得越來越不愛動,主要的理由有三種:

第一種、節省能量

第二種、社群媒體取代社交功能

第三種、追求多巴胺有更快更有效的方式

綜合以上三點,躺在沙發或床上滑手機,就是最佳解,既然從心理與生理上,都告訴我們有更有效率的方案了,這樣運動還會有什麼好處?

為什麼現代人還要特別浪費能量與時間去運動呢?



運動的好處

我們祖先之所以不需要特別去運動,因為狩獵會需要耐力,我們會需要強大的心肺能力與肌耐力,找尋獵物把獵物累死。

在搬運、攀爬、挖掘則又需要強大的爆發力,而抓到獵物之後,又需要負重把獵物給扛回家,這時又需要負重能力。

所以人類是耐力其強的掠食者,有看過紀錄片「致命追逐」就知道,傳統非洲打獵方式其實是把獵物給累死的,所以可以推測我們祖先狩獵時,會需要耐力、爆發力與負重力,不然抓不到獵物可是會餓肚子的。


不過到了現代問題來了,我們突然以祖先們無法想像的方式,輕鬆過生活。

我們不需要走路、背負、挖掘、奔跑和投擲,要用水打開水龍頭就有,要出遠門有交通工具,要吃東西去超商、大賣場就有,現代人已經不需要狩獵了就能生存。

唯一的問題是,我們仍然從高活動量的祖先那裡,繼承了節省能量的基因。

因此,久坐不動加上精緻的飲食,缺乏活動量的現代人,更容易罹患各種以往十分少見甚至不知道的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許多種癌症、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和阿茲海默症等。

所以我們就從各種慢性病,如老化、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癌症,還有肌少症等等,來解釋運動改善這些慢性病的好處。



▪︎ 抗老化

有研究發現運動也能抗老化,但是很少解釋為什麼。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在2002年做了一個研究,找了7個年輕運動員,叫他們做了30分鐘的高強度重訓,包括握推、挺舉、深蹲等動作。研究人員在結束後38小時內監測他們的氧氣消耗量,發現他們運動後的氧氣消耗量比之前高。氧氣是燃燒熱量時需要的,所以這些運動員在重訓後還持續消耗熱量,這叫「後燃效應」。


後燃效應可能解釋了運動如何延緩衰老。

在後燃效應時,身體修復和保養開始,心跳放慢,皮質醇減少,同時把未用的能量送回肌肉和脂肪細胞,儲存能量。

身體處理運動造成的損傷時,會啟動初期發炎反應,然後再啟動抗發炎反應。還會產生強效抗氧化物,清除粒線體釋放的活性含氧物。

然後,身體會清理細胞中的廢物,修復DNA突變和損壞的蛋白質,同時修補骨骼裂縫,更新粒線體等等。

這也許就是運動能抗老化的推測。



▪︎ 代謝症候群

運動在改善代謝症候群方面具有顯著的效益。

透過運動搭配健康飲食,我們可以降低內臟脂肪積聚、高血壓,以及血糖、血脂和膽固醇的過高風險。

此外,運動還有助於減少發炎反應,緩解壓力,對身體有害的影響。尤其重要的是,運動能夠修復胰島素受體功能,提升肌肉細胞的運輸能力,改善胰島素的效果。

在丹麥的研究顯示,定期運動和健康飲食組合可以改善第二型糖尿病。

在一年的時間內,定期運動的組別中,有一半的人不再需要依賴糖尿病藥物,另外20%的人甚至能夠減少藥量。運動的頻率越高,身體的正常機能恢復程度也越高。

相比之下,只依賴節食的方法,藥物減少的效果相對較低。

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夠減少藥物的使用,而40%的人即使在接受標準醫療下,仍然需要增加藥物的使用量。

綜合來看,運動在代謝症候群管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改善生理指標,還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狀態。


▪︎ 心血管疾病

高血壓這種無聲無息的病症持續對心臟、動脈和許多器官施加壓力。

心臟每天跳動至少十萬次,推送五公升的血液流過總長數千公里的動脈,動脈承受每次壓送而產生壓力。

我們運動時,血壓短暫升高,使得心臟的腔室隨之適應,方法通常是變得更壯、更大和更有彈性,以便每次跳動能推送更多血液。

同樣重要的是,動脈也會隨之適應、降低血壓,方法通常是擴張、增生和維持彈性。

然而,當血壓長期居高不下時,心臟會為了保護自己而使肌肉壁變厚。增厚的肌肉壁會變硬並結痂,最後使心臟衰弱,因此造成惡性循環。

心臟推送血液的能力降低,我們更難運動和控制高血壓。心臟越來越衰弱,血壓逐漸升高,最後衰竭的心臟無法支撐或維持正常血壓,死亡便隨之而來。

心肺運動不僅能預防疾病,還有助於降低高血壓。

▪︎ 運動讓癌細胞無法取得能量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

目前我們還不完全了解為什麼運動可以降低罹癌風險的成因。

但從演化觀點預測,也許是與能量有關。

無論整個人或體內的一個細胞,只要是生物就需要能量。

同樣地,癌細胞也同樣需要能量,因為細胞複製自己也需要能量,書中介紹四種讓癌細胞難以取得能量的途徑。

(1) 生殖荷爾蒙

能量花費在身體活動就不可能花費在繁殖上,這個決定權由雌激素等生殖荷爾蒙所決定。

中度運動量女性製造的荷爾蒙剛好足以應付繁衍所需,缺乏活動女性的身體則會自然地把更多能量分配給繁衍,因此製造的雌激素量會高出25%。

雌激素等生殖荷爾蒙促使乳房組織進行細胞分裂,所以缺乏活動將提高罹患乳癌的風險,所以運動則有降低風險的效果。

(2) 糖

有些癌細胞愛吃糖,許多癌細胞偏好直接由糖取得能量,因為糖不需要氧就能燃燒。因此,代謝症候群造成的高血糖與癌症罹患率提高有關。

所以推測運動的效果,也許能讓癌細胞難以輕易取得能量,有助於預防和對抗癌症。

(3) 發炎

發炎可導致各種細胞受損,細胞經常受損則可能突變導致癌症。

所以運動可以直接或間接降低或預防身體發炎程度,進而間接對抗癌症。

(4) 抗氧化物和免疫機能

運動可激發身體把能量花費在修復和維護系統、消除運動造成的損傷上。

目前有一項發現是激烈運動可大幅強化自然殺手細胞(NK)的效果。

自然殺手細胞是免疫系統辨識和摧毀癌細胞的主要武器。


▪︎ 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

現代人一進入老年最怕就是走路沒力、骨質疏鬆,一骨折往往就臥病在床。

書中提到一個觀念叫「高活動量祖父母假說」。

因為人類是群居動物,中老年狩獵採集者,可以為兒孫提供食物、照顧小孩、處理食物、提供專業知識,以及在各方面協助年輕世代,加強自己的繁衍成功率。所以天擇選擇了長壽。依據這假說,勤奮提供支援的祖父母既照顧他人又擁有長壽基因,因此擁有更多兒孫,進而把這些基因傳下去。


所以人類長壽的目的,不是讓老人退休後整天無所事事,待在家裡看電視看到睡著。相反地,遠古時代時的老年人需要進行許多走路、挖掘、搬運等各種形式的身體活動。

但是現代人似乎認為越老越不動是正常的,在美國有一樣研究結果發現,從18歲到40歲的女性,平均每天走大約5756步(約3到5公里)。隨著年齡增長,走路步數迅速下降,70多歲的美國人活動量只有40多歲時的一半。


但從「高活動量祖父母假說」來看,反而是越活越要動,像我老家隔壁鄰居有位退伍老兵,九十幾歲了每天都還在爬高爬低,自己刷油漆做木工,身體健康的要命,活到老動到老看來是有其道理的,換句話說,我們不是因為老化而不去運動,而是因為沒去運動而老化。


身體是會老化沒錯,可是肌肉是超過八十歲仍然可以鍛鍊的。

在《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一書提到,作者何立安博士帶著自己80多歲的父母一起做重訓

成年人在40歲之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會減少8%,再加上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偏向「靜態」,身體有個向下適應的過程,維持肌肉是需要能量的,你少用肌肉,身體就會認為不需要而漸漸減少肌肉。


而人體老化的過程基本上就是從肌肉的流失讓代謝變低,我們力量會減弱,骨質的流失會讓我們的骨頭變得很脆弱,導致我們容易骨折。


骨質你可以想像是混擬土,如果負重加壓是不是能夠更扎實,肌肉的生長也需要刺激,刺激最好的方式就是重量訓練。


負重你可以同時刺激骨骼與肌肉,肌肉強壯就能更負重,同時也能減緩骨質的流失速度。雖然遠古人類並不運動,是為了對抗飢餓而去狩獵活動,現代人沒有飢餓這個問題,可惜我們的身體跟不上時代,身體一沒活動,各種疾病就開始找上門,為了健康,我們就只能乖乖去運動。

但就算知道運動的好處了,就是提不起勁出門,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呢?




天生不愛動,那要怎麼動

在《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一書裡提到一個方法,叫做推力。

你可以想像一個陌生人敲你家的大門,問你是否願意在自家的草坪樹立告示牌,上面寫著「小心駕駛」。

這個告示牌又大又醜,而且完全會擋住你家,而且你要樹立一週,

你是是答應還是不答應?

這是1966年在北加州某個社區進行的實驗,

你想都想不到,竟然有76%的屋主答應,

研究人員是如何做到的? 用高額獎金、是靠嘴砲,還是恐嚇居民?

其實都不是,他們採用一種得寸進尺技巧法。

大約一週以前,有一位研究人員已經問過同一個屋主說,是否願意在住家的窗戶或車子上貼一張10X10公分的「小心駕駛」貼紙。

幾乎每位屋主都會同意這個小要求,之後研究人員得寸進尺,直接詢問是否同意自家的草坪樹立告示牌,你一定會想「反正才一個禮拜,之前貼紙都貼了,告示牌應該也還好吧」

最後的結果就是多數的屋主都同意了,

這招背後的心理機制就是巧妙地善用小小的推力,讓你的心理產生行為動力

所以想要運動的人,也許能試試各種助推的方式,

例如:

▪︎ 運動前一晚準備好運動服,這樣早上一起床就可以穿上,準備去運動(也可以直接穿運動服睡覺)。

▪︎ 把運動設定為預設活動。

▪︎ 找朋友或使用軟體提醒自己運動。

▪︎ 讓走樓梯比坐電梯或電扶梯更方便。

如果輕推沒有用的話,可以下猛藥來個強推。

▪︎ 事先安排與朋友或團體一起運動。這樣就會有一定要到場的社交義務

▪︎ 參加團體運動,如果開始動搖,團體會讓我們堅持下去

▪︎ 參加比賽或必須練習的其他活動

▪︎ 把運動貼上網路,讓其他人看到自己正在(或沒有)運動

▪︎ 請朋友、親戚或乾脆付錢找教練,定期檢查進度




結語:運動就是模擬狩獵活動

最後我想下個總結,你今天運動了嗎?

人類的大腦與身體跟不上現代社會,大腦與新陳代謝特別耗能,於是我們不狩獵時大多會是休息狀態,只有狩獵時才會需要超強耐力、爆發力、負重力。

到了現代社會既沒有危機也不需要狩獵,我們仍然保持過去的本能,大腦轉向關注負面新聞、八卦、抱怨,身體因為不需要狩獵,降低了我們的活動量,各種疾病、癌症就找上門了。

因此模擬祖先們的狩獵活動就應運而生了,

有氧運動訓練我們的耐力,間歇運動訓練我們的爆發力,重量訓練可以訓練我們的負重力,運動越接近我們的祖先,我們就越健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鼠叔|倉鼠人生實驗室的沙龍
51會員
178內容數
每個人都會有許多難題,「閱讀」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你的答案也許已經被某人寫在書裡了,唯有閱讀能解決你的問題,擴展個人的視野,希望遇到瓶頸的你,在這裡能聽到你需要的一本好書。
2025/04/05
元大證金股票質押 利率算是數一數二漂亮的 原本股票要匯撥到 元大證金 超級麻煩 要親自跑原本的券商填寫 K10匯撥單 現在 國泰證券 可以用 App線上匯撥,真的是方便多了。 不過肉身實測還是遇到一些問題 : ​ 1. 實測買進股票後,需要完成交割(T+2)才能匯撥 2. 匯撥後幹了件
Thumbnail
2025/04/05
元大證金股票質押 利率算是數一數二漂亮的 原本股票要匯撥到 元大證金 超級麻煩 要親自跑原本的券商填寫 K10匯撥單 現在 國泰證券 可以用 App線上匯撥,真的是方便多了。 不過肉身實測還是遇到一些問題 : ​ 1. 實測買進股票後,需要完成交割(T+2)才能匯撥 2. 匯撥後幹了件
Thumbnail
2025/01/02
如果人生就像電腦系統,那就是可以被破解還有優化,有群人叫做生活駭客,小至綁鞋帶的技巧,大至人生規劃,只要是有規則、有步驟、有流程,那就是可以反向破解並且進行優化、最佳化,本書告訴我們駭客思維的優點與缺點,在這個時代,優化是常態,但是可能也會帶來影響他人的副作用。
Thumbnail
2025/01/02
如果人生就像電腦系統,那就是可以被破解還有優化,有群人叫做生活駭客,小至綁鞋帶的技巧,大至人生規劃,只要是有規則、有步驟、有流程,那就是可以反向破解並且進行優化、最佳化,本書告訴我們駭客思維的優點與缺點,在這個時代,優化是常態,但是可能也會帶來影響他人的副作用。
Thumbnail
2024/12/05
《阿甘投資法》這本書主要就是想告訴我們,從數據、實務上投資可以很簡單,對台灣人來說最簡單方式就是投資0050。讓你無需看盤、也不用選股,更用數據告訴我們為何你不用挑買點,搭配景氣燈號也能穩穩賺,讓複利放大你的資產。
Thumbnail
2024/12/05
《阿甘投資法》這本書主要就是想告訴我們,從數據、實務上投資可以很簡單,對台灣人來說最簡單方式就是投資0050。讓你無需看盤、也不用選股,更用數據告訴我們為何你不用挑買點,搭配景氣燈號也能穩穩賺,讓複利放大你的資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許多人在健身的初衷中可能只考慮身體健康,但是否能透過其他的好處來激勵自己更重要?本文探討了健身的多重動機,例如提升自信、改善形象及面對生活挑戰的勇氣。即便身體健康需重視,但許多我們追求的生活品質及成就,往往需依賴定期的鍛鍊和自律。本文也反思了現代人對健身的看法,以及如何找到個人動力。
Thumbnail
許多人在健身的初衷中可能只考慮身體健康,但是否能透過其他的好處來激勵自己更重要?本文探討了健身的多重動機,例如提升自信、改善形象及面對生活挑戰的勇氣。即便身體健康需重視,但許多我們追求的生活品質及成就,往往需依賴定期的鍛鍊和自律。本文也反思了現代人對健身的看法,以及如何找到個人動力。
Thumbnail
我們不得不承認,“運動”這個詞可能聽起來有點嚇人,好像只有健身狂熱者或超級英雄才能勝任這項艱鉅的任務。但如果我告訴你,運動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嚴肅呢?如果我說,我們即將揭開讓運動成為像晨間咖啡(或晚上茶飲)一樣上癮的習慣的秘密呢? 首先,我們來打破運動是一件乏味工作的觀念。把它想像成你每天與自己的
Thumbnail
我們不得不承認,“運動”這個詞可能聽起來有點嚇人,好像只有健身狂熱者或超級英雄才能勝任這項艱鉅的任務。但如果我告訴你,運動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嚴肅呢?如果我說,我們即將揭開讓運動成為像晨間咖啡(或晚上茶飲)一樣上癮的習慣的秘密呢? 首先,我們來打破運動是一件乏味工作的觀念。把它想像成你每天與自己的
Thumbnail
以前十分討厭健身,因為沒有要當巨巨,也不覺得巨巨好看,後來健檢量InBody發現肌力開始流失、體脂偏高,回頭找解方才知健身好處-增肌減脂,而增肌的重大關鍵是為了確保老年降低肌少症的可能性(簡單來說->走路會變慢接著坐輪椅)。
Thumbnail
以前十分討厭健身,因為沒有要當巨巨,也不覺得巨巨好看,後來健檢量InBody發現肌力開始流失、體脂偏高,回頭找解方才知健身好處-增肌減脂,而增肌的重大關鍵是為了確保老年降低肌少症的可能性(簡單來說->走路會變慢接著坐輪椅)。
Thumbnail
從小我就不愛運動,除了沒人陪伴也沒有習慣,更不喜歡運動後全身黏膩的感覺,也認為自己很健康不需要刻意去運動,直到某天身體拉警報後,醫師中肯的建議,藥物是一時,運動維持身體健康才是根本,於是開始強迫自己去適應與養成這個習慣。 反觀先生從小就有運動的習慣,他喜歡打羽球、跑步、爬山,打籃球、游泳等舉凡
Thumbnail
從小我就不愛運動,除了沒人陪伴也沒有習慣,更不喜歡運動後全身黏膩的感覺,也認為自己很健康不需要刻意去運動,直到某天身體拉警報後,醫師中肯的建議,藥物是一時,運動維持身體健康才是根本,於是開始強迫自己去適應與養成這個習慣。 反觀先生從小就有運動的習慣,他喜歡打羽球、跑步、爬山,打籃球、游泳等舉凡
Thumbnail
不論你是什麼原因終止了運動習慣,都建議再重新開始運動之前,先建立正確的心態,並且在增加運動負荷前先建立健康基礎,避免造成傷害。
Thumbnail
不論你是什麼原因終止了運動習慣,都建議再重新開始運動之前,先建立正確的心態,並且在增加運動負荷前先建立健康基礎,避免造成傷害。
Thumbnail
今天剛好是農曆年後表訂要進到健身房訓練的日子,不過由於過年時中斷了一週的訓練,加上今天天氣又轉涼,一度讓我掙扎是否要跨出家門。最後,我還是換上了運動服、穿上了鞋子,出門進行自我訓練了。 惰性,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質性,就連瑜珈的經典中也提到了類似的概念,只是它所指的惰性涵蓋更為廣泛。很多時候我
Thumbnail
今天剛好是農曆年後表訂要進到健身房訓練的日子,不過由於過年時中斷了一週的訓練,加上今天天氣又轉涼,一度讓我掙扎是否要跨出家門。最後,我還是換上了運動服、穿上了鞋子,出門進行自我訓練了。 惰性,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質性,就連瑜珈的經典中也提到了類似的概念,只是它所指的惰性涵蓋更為廣泛。很多時候我
Thumbnail
不是在用力的生活 就是在充實學習的路上 盡情的生活吧! 享受吧!
Thumbnail
不是在用力的生活 就是在充實學習的路上 盡情的生活吧! 享受吧!
Thumbnail
這麼短的運動有用嗎?誰知道啊.jpg 反正我關注的又不是減肥、健康促進。 一開始想「這有沒有意義」,就會開始消耗自己的意志。 就去做,然後等哪天功成名就了,再回來感謝現在的自已。 如果沒用,一天也就耗那麼一點時間,就當稍微浪費一點人生,無傷大雅。
Thumbnail
這麼短的運動有用嗎?誰知道啊.jpg 反正我關注的又不是減肥、健康促進。 一開始想「這有沒有意義」,就會開始消耗自己的意志。 就去做,然後等哪天功成名就了,再回來感謝現在的自已。 如果沒用,一天也就耗那麼一點時間,就當稍微浪費一點人生,無傷大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