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破除迷思:返鄉,不是只能「找工作」
我知道很多人在考慮返鄉時,直覺就想問:
這樣問,本身就透露了兩個危險的假設:「那邊有什麼工作可以做?」
「有沒有像我這樣資歷的人可以去的地方?」
- 一、我只能靠現成的工作機會生存
- 二、地方市場能給的選擇很少
但如果你把職涯思維從「被動等待」轉成「主動設計」,就會發現:
- 你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型態
- 你可以跨域結合專業技能與地方需求
- 你可以同時存在於多個產業與市場之間
- 你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交付方式
返鄉,不是等一份工作發配給你;而是自己架構出一個新的「生涯舞台」。
二、四種返鄉後的新型職涯模式
以下是我在職涯輔導中,實際協助過中年返鄉者,常見且可行的四種「開新局」模式:
1. 在地專案顧問
適合:有專案管理、企劃、行政、品牌行銷等背景的人。
做法是:不綁定單一公司,而是以短期專案方式,支援地方政府、NPO、地方產業的各類專案。
例子包括:
- 地方創生計畫的專案規劃與執行
- 社區營造案的行政協作與資源整合
- 小型企業品牌重塑、行銷活動策劃
這種模式能保持專業成長,同時自由掌握時間與接案量。
2. 跨域接案者
適合像是:有數位技能、設計能力、外語能力、商業顧問經驗的人。
返鄉後,可以:
- 遠距支援都會區或海外市場的數位專案(設計、行銷、顧問、翻譯)
- 同時參與在地小型品牌或組織的升級計畫
這種雙軌模式,不只穩定收入,也能累積跨域的專案履歷,保持職涯的開放性。
3. 微型創業者
適合像是:有創意、有強烈個人品牌意識、或有地方資源連結能力的人。
可以從很小的規模開始:
重點是:用極小的固定成本,試水溫、試市場,慢慢迭代。
4. 混合式生涯
適合像是:想要同時兼顧家庭責任、經濟需求與個人成長的人。
設計一個混合結構,例如:
- 白天協助家人照顧、兼做在地小案子
- 晚上或空檔經營遠距接案、線上教學或自媒體
- 定期參與專業社群、地方創生或共學計畫 (很多新的工作機會可能也會從這邊獲得)
這種生活兼具彈性、成長性與連結感,是真正符合中年返鄉者需求的永續模式。
三、主動打造「自己的工作舞台」
返鄉之後,等待工作機會就像等待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你也知道這個不太現實。
所以相對有效的方法是:
- 自己發起合作:主動去找地方組織、小企業、社區團體,提出合作提案,而不是被動應徵。
- 小規模實驗:先從小案子、小專案、小測試開始,不急著一次到位,逐步建立信任與影響力。
- 持續曝光價值:線上經營自己的專業分享、寫作或教學,讓潛在合作對象持續看見你的存在與能力。
機會不是別人給的,是你自己「發動」出來的。
四、行動起步指南:返鄉後90天開局計畫
想要成功轉型,不是靠靈感,你要靠具體行動。
這裡給你一個返鄉後90天的開局藍圖:
第一個月:觀察與盤點
- 盤點自己的專業模組、技能資產、興趣清單
- 了解地方產業結構、需求痛點、缺口機會
- 重新設定個人職涯目標與優先順序(收入?時間?影響力?)
第二個月:嘗試與連結
- 接觸在地社群、小型組織、地方創生平台
- 進行一個小型合作(不一定是正式案子,能交換價值就好)
- 發起一次公開分享、講座、線上小活動,開始曝光自己
第三個月:整合與調整
- 盤點三個月來的嘗試成果
- 選定兩條主軸:一條穩定收入線,一條長期品牌線
- 開始為自己規劃下一個6個月的發展行動表
五、小結|返鄉不是人生的「縮小」,而是「重新掌握選擇權」
如果你以為返鄉是人生的退場,那是因為你還用舊的遊戲規則在看待自己。
真正成熟的職涯思維,是自己設計規則,自己設計版圖。
- 你可以在地方成為跨域的專案顧問
- 你可以從一人創業到創造在地微型經濟圈
- 你可以連接都市與地方,成為資源整合者
- 你可以打造一個更自由、更有溫度的人生藍圖
返鄉,只是把人生從單線升遷賽道,轉換成一片可以自由耕耘的森林。
走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節奏。
那,才是最好的開新局。
. . .
如果你也在思考是否該返鄉,我誠摯邀請你參加這場免費的線上影音課程:
報名連結請點這裡
https://readtodie.kaik.io/courses/home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