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過度流動、節奏持續加快的當代生活裡,「好好休息」成為一種難以實踐卻極為關鍵的能力。蔡哲宇博士的《好好休息》一書,從心理學與睡眠醫學出發,嘗試鬆動大眾對「休息」的既有想像,並提出一套兼具科學依據與實踐可行性的策略,為讀者提供重新整理生活節奏與身心狀態的可能性。本文將從書中主軸、核心觀點、應用性與社會意涵幾個面向,進行簡要評析。 睡眠不是消極的時間支出,而是積極的修復歷程 全書環繞一個重要觀點:「休息並不等同於睡眠,而睡眠也不只是體力的恢復,而是一種生理與心理的雙重修復歷程。」蔡博士從心理學出發,搭配歐美研究成果,逐步說明睡眠與健康的關聯。他引用哈佛醫學院、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等機構的研究,指出長期睡眠不足與情緒困擾、慢性病風險密切相關。這些論述既具有科學基礎,也能引導讀者重新思考:我們如何看待疲勞?如何為自己創造真正可回復的時間? 科技干擾下的睡眠困境 書中亦著墨於當代睡眠品質下滑的多重因素,其中「科技干擾」尤為重要。從藍光對褪黑激素的影響、過度接收資訊對大腦的持續刺激,到生活節奏的碎片化,蔡博士具體說明了這些現象如何擾亂人的晝夜節律,進而影響深層休息。值得注意的是,他並未陷入簡化的科技恐懼,而是以務實的角度,提出可行的生活調整建議,如降低入睡前一小時的電子刺激、營造自然光源的室內環境等,讓睡眠回歸身體的節奏,而非社群的節奏。 實用建議與不同族群的適用性 本書另一值得肯定之處,在於對不同生活型態與年齡層的照顧。作者對上班族、長者、學生等群體的日常困境皆有所觀察,並提出對應策略,例如短暫午睡的安排、規律運動對長輩夜間睡眠的幫助等。這些建議具體可行,且貼近現實情境,讓「休息」不只是抽象理想,而是有機會落實於生活的細部選擇中。 從個人習慣到結構性反思 《好好休息》雖聚焦於個人層面的調整,但亦不忽略社會結構對休息型態的形塑。書中提出企業、學校應思考合理作息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這些觀點使本書不僅止於個人修復層次,更試圖拓展至制度與文化層面的討論。這樣的視野,顯示作者不僅關心生活的細節,也意識到當代人疲憊感背後的集體成因。 將「休息」重新納入生活設計 整體而言,《好好休息》是一部結合理論與實務、關注身心亦不忽視社會脈絡的著作。蔡哲宇博士以專業背景搭配清晰書寫,將複雜概念轉化為具體行動提案,對於正面臨疲憊、分神與睡眠障礙的現代讀者而言,是一部具啟發性與實用性的參考書。 這本書並未以誇張語氣催促讀者改變,而是透過扎實內容、節制筆調,提醒我們:休息不是脫離現實,而是一種更穩健面對生活的方式。若能從這些細節開始調整,我們或可在忙碌的節奏中,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節點與節奏。
■相關視頻■
睡眠專家:休息的関鍵不在晚上,而是白天https://youtu.be/5qHI6y4Qisc?si=G1FpF8HFWQBo1SjP

蔡哲宇.蔡佳璇《好好休息》,台北,天下雜誌社,2024/02/29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