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跑道上奔馳的那個你,或許早已體會過膝蓋傳來的酸痛與鈍脹——那種說不上來的悶,不會讓你倒下,卻足以讓你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是不是跑太多了?
這種膝蓋前側的疼痛,專業上稱為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PFP),俗稱「跑者膝」。過去人們總以為這是運動過度、關節退化的結果,但最新的研究卻給出了一個全然不同的答案:
不是你跑太多,而是你「跑得方式」出了問題。
📖 研究這樣說:跑者膝可以治,而且要從「動作控制」著手
2019 年,Willy 博士與同儕在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上發表了一項經典研究。他們招募了 69 位患有 PFP 的跑者,平均疼痛持續時間達 75 個月(超過六年!)。這群人被隨機分成三組:
- HIP Group(髖關節訓練)
- COMB Group(髖 + 膝訓練)
- Wait-and-see Group(無介入)
訓練介入共六週,每週兩次,每次 60 分鐘,由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指導。
結果呢?
- HIP 與 COMB 兩組在 疼痛減輕(NPRS)、功能改善(LEFS)、跑步距離提升 等指標上都出現顯著改善。
- COMB 組雖然在六週後效果稍好,但 HIP 組在一整年的追蹤中維持著穩定且持續的改善。
- Wait-and-see 組的症狀幾乎無變化,證明疼痛不會「自然消失」,介入才是關鍵。
這告訴我們:
✅ 動作控制訓練有效,特別是針對髖關節穩定的介入,能大幅減輕慢性 PFP 的症狀。
✅ 疼痛的可逆性遠比我們想像的大,即使你已經痛了六年。
🔍 髕骨疼痛的機轉:膝蓋不是罪人,它只是承擔太多
髕骨疼痛往往與「過度使用」畫上等號,但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代償過度」。
研究指出,PFP 患者在跑步或下樓梯時常出現以下特徵:ㄑ
- 髖內轉與內收增加(hip adduction, internal rotation)
- 膝外翻角度偏大(dynamic valgus)
- 股四頭肌與臀中肌間協調異常
- 跑步時觸地衝擊力大,步頻低,接觸時間長
也就是說,膝蓋痛不是膝蓋太弱,而是其他地方太不幫忙。
尤其是**髖關節穩定肌(臀中肌、臀大肌)**扮演著極關鍵角色。當這些肌群無法適當啟動時,膝蓋的對位與負荷自然會失控。這也是為什麼 Willy 的研究中,單純進行髖部訓練的患者就能產生長效改善。
💡 臨床觀察:我們在訓練什麼?
許多教練與運動防護員會問:「所以我們到底該訓練什麼?」
在 Willy 的介入模式中,髖組訓練主要包括:
- Side-lying hip abduction(側躺髖外展)
- Clamshell(貝殼式)
- Prone hip extension(俯臥髖伸展)
- Standing hip abduction(站姿髖外展)
- Dynamic control drills(如跨步、單腳下蹲)
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都是在建立身體對空間與力線的感知。而 COMB 組則再加上膝部肌群訓練(例如股四頭肌強化)。
有趣的是,研究發現 HIP 組雖然沒有直接訓練膝蓋,卻在疼痛與功能改善上不輸 COMB 組,而且一年後維持率更高。這顯示出「上游控制勝於局部加強」的觀念成立。
📈 數據告訴我們什麼?

由上可知,只要六週的專業介入,就能讓 8 成以上跑者重拾無痛運動的信心。
🧠 從「修理」到「理解」:疼痛是一種信號,不是終點
當我們把疼痛視為故障,就容易走向兩種極端:過度休息,或過度訓練。但 Willy 的研究提醒我們——疼痛是身體對動作策略的不滿,不是對運動的反抗。
我們需要的是重新調整,讓大腦與肌肉找回合作的節奏。
這裡,也衍生出另一個概念:動作再教育(movement re-education)。不只是訓練肌肉力量,更是訓練你如何使用力量、控制姿勢、感知壓力。
🧰 延伸應用:給教練與選手的建議
- 重視臀部穩定訓練:尤其在青少年與女性運動員族群,髖內收過度常見。
- 追蹤步頻與著地方式:建議步頻維持在 170–180 bpm,可減少膝關節觸地負荷。
- 疼痛非零即休:允許「輕微疼痛」(VAS 2–3)進行訓練,有助大腦重新建立信任。
- 加入神經肌肉控制訓練:例如 BOSU 單腳蹲、跑步中方向改變、視覺剝奪訓練等。
📬 結語:疼痛,是你身體遞來的一封信
跑步,不該成為你與健康的對立面。
它是你與身體最直接的對話方式之一。 而當疼痛出現,也許是時候放慢腳步,傾聽身體的聲音。
Willy et al., 2019 的研究讓我們明白:
疼痛不等於退場,正確的介入可以幫助你跑得更久、更穩、更自由。
所以,下一次你遇到跑者膝,請記得,
這不是你不能跑,而是你值得學會更好的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