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談到「人生的財富」,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是銀行帳戶上的數字。我們努力工作、存錢、投資,只為了讓這個數字越來越大,彷彿它就是人生幸福的全部指標。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真正讓你感到富足的時刻,往往和錢沒有直接關係?
可能是和朋友熬夜聊天到天亮的夜晚,是有足夠的時間陪家人吃頓晚餐,是完成一個自己夢想已久的計畫,或是在健康的身體裡,感受活著的喜悅。
財富,不只是金錢。
在《人生的五種財富 Five Types of Wealth》中,薩希爾·布魯姆(Sahil Bloom)用五個面向,重新定義了幸福人生的組成:
- 金錢財富:金融資產(淨值)與生活需求滿足
- 時間財富:能選擇如何分配時間的自由
- 社會財富:人際關係的深度與廣度
- 身理財富:身體健康、活力
- 心理財富:擁有個人使命,追求自己的目標
你的富裕生活可能是由金錢來實現,但最終的幸福,是由其他一切來定義
為什麼重要?
金錢只是其中一種資產,並非最終衡量幸福的唯一指標,這篇文章將帶你用更系統化的方式檢視自己的人生資產,並開始主動規劃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金錢財富:什麼才叫足夠?
- 金錢可以解決金錢的問題,但它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 時間財富:選擇與掌控的自由
- 保護未來的時間,拒絕不必要的承諾
- 抓住關鍵時機,槓桿你的努力
- 社會財富:深度連結的關係
- 辨識三種關係類型:支持性、貶抑性、矛盾性
- 兩種地位來源:買來的 vs. 贏來的
- 身體財富:自律的健康
- 心理財富:在世界抹平你之前,守住你的獨特
- 結語:找到屬於你的那一波浪
金錢財富:什麼才叫足夠?
關於金錢財富,已經有太多的書、文章在討論如何累積財富,但關鍵其實不是如何累積財富,而是對你個人而言,足夠的定義是什麼?
哈佛大學的教授 Michael Norton 在 2018 年發表了一篇研究,他研究了數千名的百萬富翁,請他們對自己人生的幸福感評分,以及還需要多少錢才能讓幸福的評分達到 10 分滿分。
他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不管這些百萬富翁擁有多少的財產,他們幾乎都認為:「如果我能再多個 2-3 倍的錢,我就會真正的快樂」,關鍵不是他們擁有了多少,而是他們那個想要「再多一點」的渴望是不會停止的。
If we don’t define “enough,” we default to more, which makes it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when to say no.
—Paul Millerd 《Pathless Path》
我們大腦原始的動力系統多巴胺,讓我們深陷在追求、追逐的快感之中,而不是停下來享受已經擁有的,如果我們把金錢財富的目標設定在「比現在更多」,那我們將永遠無法滿足。

金錢可以解決金錢的問題,但它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擁有越多的金錢有可能會讓人更快樂,但是這個快樂是有不同含義的。
有一種金錢可以帶來的快樂是「消除痛苦的快樂」,例如說賺了更多錢之後,在生活中可以不需要蝸居在單人雅房,可以住到更舒適的空間;出國不用擠在經濟艙痛苦,可以選擇商務艙的舒適。
如果收入低於一般水準,金錢可以減輕基本生活負擔和壓力,在這樣的基礎上,金錢可以買到快樂,這些快樂很直接了當,就像我們大腦的系統一思考,我們可以把這種快樂稱為「體驗式快樂」。
在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快樂是「主動追求創造的快樂」,例如你有個明確的目標,希望打造出一個自己的咖啡店,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你投入了時間、汗水、金錢去克服所有挑戰,最終擁有一間經營成功的咖啡店。
這種快樂來自於過程的折騰、痛苦追求,最終獲得成果的滿足感,過程更像是大腦的系統二思考,我們可以稱之為一種「反思式快樂」。
體驗式的快樂可以透過金錢買到,但是終究有個上限,而反思式的快樂永遠無法用金錢達成。
金錢可以解決金錢的問題,但是它不會解決所有事情。
時間財富:選擇與掌控的自由
時間財富是你能自由選擇如何使用時間、與誰一起、在哪裡度過,以及可以拿時間來和其他事物交換的能力,時間財富就是掌控注意力的能力,如果缺少時間財富的話,就會一直被生活推著走,陷入一個永無止境的忙碌循環之中。
保護未來的時間,拒絕不必要的承諾
我們一般對於當下的時間特別有感,知道每一個時間都是很寶貴的,但是我們對於未來的時間的掌握就沒有這麼高了,很容易無意識地揮霍未來的時間。
你有沒有曾經遇過一個狀況,你在幾個星期前隨口答應了一件事情,可能是一個飯局的邀約,但是等到飯局的前一天,你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想要去?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在想像未來的時候,總是會太過於理想,傾向認為未來會有更多時間、資源,導致我們過度給出未來的承諾,為了避免自己未來會後悔,可以使用「現在—立刻—馬上」(Right Now)測試法。
在接收到未來的邀請、承諾的時候,詢問自己:「這件事情我會想要立刻就動手做嗎?」,這可以是今天或明天,這樣在認知上就不會認為是未來的時間,而是我們小心謹慎保護的現在時間,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說不吧!

抓住關鍵時機,槓桿你的努力
日常中過的每一分鐘、每一小時是時間,這是一種平均的概念,每一秒鐘的時間是相同的,但是在我們生活中,時間其實不是均值的存在,有些時刻特別重要,如果把握住這些時刻,在正確的時刻採取正確的行動,可以創造超出預期的成果和成長,這就是「時機」的重要性。
就像跑步一樣,剛開始跑的每一步都相對輕鬆,你還能分心想著其他事情,身體也尚未完全進入狀態。但當你進入極限邊緣的時刻,如果在那個臨界點,你選擇再多堅持一分鐘,那一分鐘所帶來的身體、意志力磨練與自我超越,將會遠遠大過你前面任何一段輕鬆的時間。不是每一分鐘都等值,有些時間當你能把握住,它就會成為你突破現況、完成蛻變的關鍵時機。
當我們把專注力聚焦到關鍵時刻或重要的時機,就相當於打破了生活中投入和產出之間的固定關係,讓我們能發揮槓桿的效益,創造不對稱的結果。
社會財富:深度連結的關係
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是一項歷時超過 80 年的研究,從 1938 年開始,追蹤了數百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一生的變化,研究發現,不論一個人曾經擁有的收入、社會地位、學歷有多高,真正讓人健康與幸福的關鍵,是「良好的人際關係」。那些在人生中感到最滿足的人,不一定是最富有或最成功的人,而是那些擁有穩定、親密、可以依靠關係的人。
在追求金錢、事業與成就路上,我們常常忽略了一種最根本、卻也是最決定幸福感的財富,就是我們的「社會財富」,你所擁有的深刻、有意義、健康的人際關係。
辨識三種關係類型:支持性、貶抑性、矛盾性
每一段人際關係都有不同的內涵,不是所有關係都是正向的,我們可以盤點自己所擁有的人際關係,將它們分成三個類別
- 支持性關係:支持性關係是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的關係,能給予我們正面的支持力量
- 貶抑性關係:缺乏支持行為,有可能會損害個人自我價值的關係
- 矛盾性關係:有些時候是支持性關係,有些時候是貶抑性關係,兩者混合在一起
將自己的人際關係分類之後,多數人可能會認為帶給我們最大傷害的是貶抑性關係,但其實研究顯示,矛盾性關係才是造成最大困擾的來源。
有些朋友既能陪你熬夜聊天,但卻會在關鍵時刻批評你夢想的故事,這種矛盾性的互動,讓我們很難抓準相處的距離,有些時候會感到對方很支持我們,讓人更願意敞開心扉,但卻有可能突然轉變成傷害,這種矛盾、不一致的互動、情緒狀態,會讓人的情緒有很大的波動,更影響我們的身心靈。
辨識出矛盾性關係的對象後,我們可以選擇誠實溝通,表達自己希望將這段關係轉變成支持性關係,或是選擇降低互動的頻率,讓這些人漸漸遠離自己的生活。

兩種地位來源:買來的 vs. 贏來的
經營社會財富時,除了人際關係的深度、廣度之外,還有一項支柱「地位」,而地位可以分成兩種:買來的地位、贏來的地位。
買來的地位指的是某種象徵地位的物質,像是擁有昂貴的手錶、珠寶,或是某個高級俱樂部的成員,這些物質能向他人展現地位,就是屬於買來的地位。
贏來的地位則是獲得他人的尊重與欣賞,像是你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經營、累積出的好名聲,或是你投入努力,而獲得的專業知識、經驗累積,這些因為你付出了努力而獲得的地位,這是其他人沒有辦法拿走、輕易複製的,你贏得了尊重與信任,這就是贏來的地位。
身體財富:自律的健康
身體財富,是我們唯一一個會隨時間自然貶值的財富。隨著年紀增長,體能與恢復力會逐漸下滑,因此更需要我們主動投資,透過「運動、營養、復原」三大支柱,為身體的長期健康打下基礎。
我自己大概 3 年前開始健身,我覺得健身是一個很誠實的運動,只要你有投入時間訓練,你就會看到自己的進步、成長,沒有僥倖、也沒有捷徑,而對我來說,訓練身體不只是強化肌肉,更是一種心態的調整,不管今天工作、生活過得多糟糕,只要踏進健身房,那一小時就是我為自己努力的時刻,過了一個小時我就是會讓自己變得更好,這種感覺非常純粹。
剛開始培養運動習慣時,很多人會掉進「衝太快」的陷阱。第一次去跑步就想著要跑多快、多遠,結果不小心超過了自己身體的負荷,痛苦反彈太強就放棄了。其實一開始的運動應該「停在還想再做一點的時候」,還可以再多跑一圈、再多做一組時候就停下來,讓每次的結尾都是愉快的記憶,可以讓運動的結尾是開心的感覺,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峰終定律」,人們對一段經驗的記憶,取決於最高峰與最後的感受,善用這個心理機制,幫助自己一步步累積起運動的動力與習慣。
心理財富:在世界抹平你之前,守住你的獨特
亞馬遜的創辦人 Jeff Bezos 在 2021 年卸任 CEO 時,在最後一封致股東的公開信中寫道:
「世界以一千種方式拉著你,試圖讓你變得正常……我真正想讓你做的是,接受並切實了解維持這種獨特性需要花費多少精力……你必須為你的獨特付出代價,但這是值得的。」
—Jeff Bezos
抵抗常態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場戰鬥,這個世界會用各種方式拉著你、影響你,試圖將你的獨特性給抹平,讓你成為一個典型的人,而要創造自己的心理財富,就是抵抗這股力量,找到一個你個人的使命、長期目標,並在每一天努力進步、改變,讓自己朝向這個方向前進。
這個使命未必是偉大或是重要的,他只需要是屬於你的就好。
「不完美地踐行自己的佛法,勝過完美地踐行別人的佛法。」
—《薄伽梵歌》
結語:找到屬於你的那一波浪
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用衝浪者的心態來比喻人生。
衝浪者在海上,面對一波又一波的浪,每一道浪都有不同的形狀與力量,有些恰好在最佳的位置,適合全力起乘,有些則因為距離太遠,無論多麼用力追逐,都無法真正承載你前行。真正的高手並不會試圖抓住每一道浪,而是耐心等待屬於自己的那一波,同時保持自己一直待在水中,因為唯有持續在水裡,你才有可能遇見那個最佳的時機。
人生的五種財富也是如此,它們不需要在同一時間全部集滿。每一種財富都有自己的節奏與時機,有的在當下適合進入成長期,需要你投入更多精力去耕耘;有的則在某段時期適合維護和穩固,不必急於突破。
不同的人生階段自有不同的樣貌,而你所要做的,是根據自己的狀態與價值觀,選擇當下最值得專注的方向,並為未來的浪做好準備。當你願意接受財富的成長是一段長期的過程,你就能在漫長的人生海面上,穩定而自信地等待,找到屬於你的那一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