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死-(二十四)靈性迷失的八階分析(二)成為知情共犯的「合理自我」
假性滿足的二階,還是能升到第三階的。
三階的踏入,是因在二階為了安全需求忽視並壓抑了太多自己真正的感受與心情,直到累積至無法忍受,從此決定想要為自己而活,為自己付出,為照顧自己而努力,而方能得以晉階。同樣的,假性滿足也可以為了想要為自己而活,為自己付出,為照顧自己而努力,而升入第三階。
不過,假性滿足的這個自己,與自我覺察、自我釐清、自我確認所培養出來的安全感實質滿足之「醒悟自我」是不同的,是虛構性的「合理化自我」。
虛構合理化現實遭遇的假性自我
前述說了,在心靈與心智上操控二階者為團體宗旨服務的基礎方式是「宣誓自我」,以宣示內容製造違反與背叛就會遭到集體譴責與怪罪,甚至是遭到超自然力量懲罰的懺悔文化,再以精神暴力與心靈霸凌強制二階者乖乖聽話。
但這終究是精神上的約束,臉皮厚點,腦筋轉通了,想要隨時脫離,難度其實不高,所以還會有其他的手法繼續強化約束的效果,例如高額學費的支出成本,親友參與其中的感情牽絆、公司集體訓練的績效評核、小團隊連帶責任的戰友情誼等。
不過,最有效的方式還是形成「共犯結構」。
奧姆真理教的「共犯結構」是較極端的例子,更多採用的形式是多層次傳銷模式,讓一人拉三人,再讓三人拉九人,然後九人拉二十七人的連鎖共利連結。
說法上,有多種包裝形式,通常會有多種故事,但模式都相同。
例如:因別人介紹自己進入這個團隊中而被拯救了,但外頭還又這麼多人尚未被拯救;因我們信了這個,參與了這個,所以蛻變了,但不少人尚在殼中正等待蛻變的機會,所以介紹他們進來,是協助他們,是行善積德。
還會鼓勵自掏腰包讓他們進來嘗試,這是為了他們的未來著想,是行善積功德。
我已刻意模糊實例,因為不想針對什麼去指責,也期待某些可能發生的「對號入座」這件事發生於個人內在就好。
心靈是各自內在的事,自己決定想怎麼去看待自己遭遇的事即可,無須勉強他人也要認同與理解。
況且,吾初接觸心靈產業時,也覺得這套模式可確保持續獲利,既可經營自己的心靈團隊,還可持續擴大規模,是相當不錯的營銷獲利模式。
對於心靈學習的各流派紛雜繁多,諸多學員選擇自由,因此分散市場利基的問題,以這套營銷獲利模式便可有效經營向心力極高的團隊,讓成員們持續在團體中回流消費與交流貢獻,還有等級制度可以滿足人類所需成就感的衡量指標,並能口碑行銷解決心靈產業在宣傳推廣上,因少有實體產品而產生的消費者信任困境。
所以,我本來是想弄這套模式來賺一把的。
可惜,心靈方面的知識挖得太深,把「鏡」給挖出來了,再加上其他因果律的深入研究,這套模式我就不敢去做了。
不是良心問題,而是後續可能負擔的代價,是我不想承受的內容。
也沒那麼玄,就「感受互換,角色輪替」而已,說詳細點就「你帶給別人的感受會成為你未來生活的感受」,想知道會有什麼代價,只要以這個公式去推演模擬,然後比照自己正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當中,便能窺知一二。
但對於操控二階者而言,這是一套相當有效的「共犯結構」連結。
既可讓二階者充滿人情壓力,也可讓二階者充滿經濟壓力,又可讓二階者充滿愧疚負擔,還可讓二階者越陷越深,越多人加入就越不敢面對真相,越多人參與就越無法置身事外,直到合理化一切自己的行為,重新詮釋自己行為的意義與價值,進而自己改造自己,使其信念與認知皆與團隊宗旨化為一體,認為團隊即我,我即團隊,從此徹底投入團隊運作與未來展望。
當這份「合理自我」完成後,就可進入假性滿足的第三階了。
深陷共犯結構的「知情共犯」
第三階需要的是歸屬需求之滿足,就算追求是假性滿足,也是仍在歸屬需求的追求範疇當中。
而此時的三階者,通常會是團隊的幹部階層,是參與規劃與安排的一員,是自認為歸屬該團隊的重要一員,亦是「共犯結構」中的「知情共犯」。
三階有歸屬需求,追求假性滿足的三階一樣也有歸屬需求;為了強化歸屬於該團隊的歸屬認同,他將會成為團隊中積極推動許多決策的存在,也會是團隊協作中實際做出行動的執行者。
例如某教主撫摸一下女教徒,女教徒厭惡反抗,教主即退去,然後便有另一忠誠女信徒上前說「妳知道妳錯過多麼難得的機會嗎」,並對反抗的女教徒展開一連串溫情教導引發愧疚、無知、身在福中不惜福等情感,讓女教徒不知不覺以為是自己不識貨,不曉得自己是錯過多麼難得的身心淨化、靈魂昇華的機會——
三階假性滿足者通常就是這類忠誠女教徒的角色。
在他們的「合理自我」的運作下,可以從一些被逮捕之後的審判辯詞中看見,他們一律會認為自己沒有錯,因為對方都是自願,而且自己也親自示範過,即此這類的證詞。
脆弱虛假的歸屬共犯關係
不過,三階者的歸屬需求是個需求,是需要持續追求滿足的需求,所以通常是不斷嘗試選擇歸屬,但發現此歸屬不如自己的理想,便會放棄再去選擇新的歸屬。
即在這種不斷——選擇歸屬→放棄歸屬→再選擇新歸屬→再放棄新歸屬→再一次選擇更新的歸屬——的循環中漸漸去認識自己真正想要的歸屬與感受。
太難理解的話,就想像一個人不斷與異性交往後又分手,持續這樣的循環後,總算在中年後找到真愛的例子。
也因三階者的歸屬需求之滿足有這樣的特性,所以當三階假性滿足者的「合理化自我」遭遇無法轉圜,無法自圓其說的情況時,通常背叛得也很快。
例如某教主一直稱自己為「彌賽亞」,但法庭上卻改口說自己不是的時候,就讓不少原本信仰他、支持他,深信他是陷害與迫害的群眾因失望而退教。
還有一例是某團隊的高階成員,因該團隊的主犯拒不認罪,所以檢方便與這位高階成員協商減輕罪責,讓她轉為汙點證人;她便很快的交代自己可以接觸到的所有證據,並提出對老闆的大量指控,同時聲淚俱下底懺悔己過,徹底放棄原本建立起來的「合理自我」,退回只想追求實質安全感之滿足(減輕刑期)的第二階。
所以,一旦進入該團隊中,對該團隊的理念,或對某些靈性信念的認同度,高到足以讓假性滿足進入三階者,除非能有足夠的事證與動機(足以威脅人身安全)去打擊「合理自我」,否則他們將會是最忠誠的執行劊子手,以及自認最無辜的受害者(加害者)。
然若,第三階的假性滿足累積太多,即以「合理自我」不斷追索歸屬需求,卻一直無法感受到心滿意足——因為「合理自我」終究是虛構自我,是虛假自我;以虛假自我去追求滿足,自然都是虛假滿足,永遠不會有能得到滿足的可能。
而持續累積虛假滿足又無法實質得到滿足的感受到了某個極限後(因人而異),就會開始生出新的虛構自我。
這個新的虛構自我是為了持續無法得到歸屬滿足而出現的,也將讓三階假性滿足者,繼續向上追索,變成第四階的假性滿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