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教室的那一天
課堂結束後,一名年輕的學生怯生生地走向講台。他的神情糾結,像是背後揹著一個沉重的包袱。Brian 老師正收拾著講義,看見學生的眼神,停下手邊的動作,微笑著問:「怎麼了?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那你為什麼不離職呢?」Brian 語氣溫和。
學生抿了抿唇,像是在掙扎一個尷尬的秘密:「因為……我現在的工作還沒滿三年。大家都說,不滿三年就離職,履歷會被質疑不穩定。」
Brian 頓了一下,忍不住笑了:「大家是誰?」
學生一愣,想回答卻答不出來,最後只能露出一個苦笑。
被「假鐵律」困住的人生
所謂的「三年定律」,就這樣像緊箍咒一樣,把年輕人困在不喜歡的工作裡。Brian 看著這位學生,腦中浮現自己的人生經歷:他這一生換過五份工作,沒有一份待超過三年。最短的八個月就離開,最長的兩年多也就結束。但這些經驗,從來沒有成為他履歷上的阻礙。
在美國的矽谷,甚至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如果你在同一家公司待超過三年,反而會被懷疑缺乏企圖心。對比台灣「三年才能走」的觀點,兩種說法幾乎南轅北轍。那麼,「三年」到底是誰定義的?
Brian 很快看出,所謂的「三年鐵律」根本就是一種錯誤推論:它或許在某些背景下曾經有道理,但它沒有普遍性,更不應該成為影響人生的關鍵依據。
他回想起國中時的生物老師——一位帥氣又帶點叛逆氣質的女老師。那位老師總愛告訴學生:「不要因為別人說,就以為是真的。要自己去驗證。」有一次,她甚至親自去市場買齊了農民曆上那些「相剋食物」——螃蟹配柿子、魚配牛奶,逐一試吃,最後什麼事也沒發生。老師大笑著說:「你看,根本沒事!」這份勇敢挑戰權威的精神,深深刻在 Brian 心中。

當「常識」只是幻象
在資訊氾濫的時代,我們常被「大家都說」的話困住。像是:「女生不適合當工程師」、「出國讀書英文一定會變好」、「公務員才是最穩定的工作」。這些話聽起來似乎理所當然,但真的放到當下的情境裡,往往漏洞百出。
Brian 想起自己讀大學土木系時,班上幾個女同學因為性別,被禁止進入隧道工地參觀。理由荒唐卻又真實:「女生進隧道會帶來壞運氣。」幾個功課最好的女生,只能站在外頭乾等,心裡的委屈無人能懂。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但在今天,軟體、晶片、製程工程師多半待在冷氣房裡,性別早已不該是障礙。若還有人信奉「女生不適合」的說法,只是被過時的迷思綁架了。

另一個朋友的故事更令人嘆息。他從美國回台後想找工作,本來擁有建築產業的會計經驗,英文也流利,本應該是台灣營建公司爭搶的人才。但他卻死活不去嘗試,理由是:「大家都說,營建業沒前途。」直到 Brian 點醒他,才願意投遞履歷,最後真的順利進入建商,至今依然穩定發展。原本的「常識」,差點斷送了一條大好路徑。
邏輯思考,人生的保護傘
課堂上,Brian 常舉一個笑話: 有個人遇到教授,學會了「邏輯學」。教授問他:「你家有割草機嗎?」 「有。」 「那表示你家有院子。」 「對。」 「所以你住的是獨棟房子。」 「沒錯。」 「通常住獨棟的人多半已婚,所以你有太太。」 「對。」 「既然你有太太,那你是異性戀。」 這一連串推論精準無比,聽的人直呼神奇。
後來這人遇到朋友,急著炫耀:「我學了邏輯學!」 朋友問:「怎麼用?」 他說:「你家有割草機嗎?」 朋友回答:「沒有。」 他立刻下結論:「哈哈,你是同性戀!」
全場大笑。Brian 說,這就是大多數人做決定的方式——中間的推理全被省略,只記住「結論」。於是,像「三年才能離職」這樣的謬論,就被當成鐵律在流傳。
你的選擇,應該由你來定義
Brian 常提醒學生:「人可以分享想法,但答案只能自己找。」人生是獨一無二的旅程,不存在放諸四海皆準的選擇。如果有人斬釘截鐵地告訴你:「做這個就對了!」,那人多半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他自己。
真正值得學習的,不是答案,而是背後的脈絡與推論。因為唯有靠自己去思考、去驗證,才能建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邏輯系統。那樣的選擇,不一定永遠正確,但至少屬於自己,也能從錯誤中不斷修正與成長。

教室裡,那位年輕學生靜靜聽著。臉上的糾結逐漸舒展,他像終於卸下一副沉重的盔甲。或許,他還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但至少明白了:未來的方向,不該由一條假鐵律來決定。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別人的建議可以參考,但人生的答案,只有自己能定義。」
- 「三年才能離職?沒有根據的話,不過是一句緊箍咒。」
- 「常識若不經思考,只是時代的幻象。」
- 「邏輯不是萬能,但能保護我們不被假鐵律綑綁。」
- 「選擇錯了沒關係,至少那是自己的選擇。」
- 「聽別人的話做決定,你永遠無法覆盤;聽自己的聲音,你才會成長。」
- 「穩定不是價值,創造才是。」
- 「當『大家都這樣說』成為藉口,你的人生就不再屬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