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時常會需要主持活動或主導會議,也常扮演計劃的負責人與總結者,或許是因為長久的習慣,即便我只是去支援活動,也會給人一種是負責主管的錯覺。很多人會問我為什麼這麼有「底氣」,總是好像很有自信的做決定,但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其實是個自卑到無可救藥的人。

2018年協助管理Uniqlo現場活動
自卑到什麼程度?自卑到當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依舊在懷疑自己「有資格」寫這篇內容嗎?即便我知道文章創作沒有什麼資不資格,即便我知道積極分享對世界來說是正向的,我仍止不住心中對自己的疑惑。
這樣的拉扯其實經常在我生命當中出現,我常常覺得自己不足、沒有資格去完成一些事情,但即便如此,我仍然會盡量做出我心中覺得最正確的決定,這也就是為什麼最後可以看到這篇文章。在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討論自卑是什麼?自信又是什麼?就像我在開頭提到的,很多人問過我自信的問題,雖然我覺得問我很可笑,但客觀事實是「他們認為我給他們自信的感覺」,而就因為這個原因,我想自信與自卑不是兩個光譜的極端,而是心裡的一種錯誤期待。
自信者的真相
我們先談談自信與自卑的定義:
自信:個人對自己能力、價值或判斷的正面信念,相信自己能夠完成任務、應對挑戰。
自卑:個人對自己能力、價值或判斷的負面評價,常伴隨自我懷疑或自我否定的感受。
這樣的定義下,我們基本上可以將兩者看為兩個端點,認為積極正向的就是自信,而沒有信心的就是自卑,但這對應到現實世界中,似乎不是這麼的符合。
我在每次擔任主持人與管理職時,並不是對自己能面對的問題充滿信心,相對的我常常是在自我懷疑之下完成工作的,這個說法其實很有趣但也很常見,就拿創業家來說好了,天地下有哪一個創業家是對自己面對的問題充滿自信的嗎?我想這很困難,反而大多數的人是抱持著「極度剉屎」的心態摸石子過河,因為比起在意信心,他們更專注的是對完成事情的渴望。
也就是說,或許我們誤會了自信者與自卑者的心態差距,兩者的不同根本不是在有沒有信心這件事上。當我「被認為」具有自信時,其實我只是專注於完成並解決面前的問題而已,而那股熟練的「底氣」,只是過去經驗所堆積而成的餘裕感。因此,所謂的自信狀態其實與自信本身是脫鉤的,只是單純這些人更專注在現在的事物上。
那如果自信狀態與自信本身無關,那不就沒有所謂的有自信嗎?那自卑狀態又是什麼?這不是越搞越混亂了嗎?這就要先回答一個問題:自信是什麼?

2018年,我的第三次環島。
自信是什麼?
如果以文字上來解讀,自信就是對自我的信任值,也就是相信自己的程度,就例如一個身體健全沒有痼疾的人,完全可以有自信地到樓下的超商買一杯冰咖啡,因為他能夠判斷自己完成這件事的可能性很高,即便有極少的機率會左腳踩到右腳摔個狗吃屎。也就是說自信是對自我能力的認知評估,用來預測進行事情的結果。
當我們遇到未知的事情時,我們會預測它接下來會發生的結果,這個預測取決於我們認知問題的難度與熟悉度,例如對一個運動好手來說,嘗試一項新的運動就非常容易,但對一個不常運動的人來說,就會顯得非常困難,如此看來運動好手就會對這件事有自信,而另一個人就會對它沒有自信。
也就是說,我們會藉由自身過去的經驗與狀態,來評估「這件事我做不做得到?」,進而去判斷我們對這件事情有沒有信心,而這個信心只侷限於評估單一問題,當我們切換到其他問題時,信心指數就會改變。
被誤用的自信值
然而這個評估值,在現今社會卻被誤用,許多人開始把單一問題與自我本身綁在一起,變成「只要XXX厲害,就代表你本人很厲害」的智障言論,而這種狀況常常發生在社會價值觀身上:外貌、成績與金錢。
「年輕人怎麼穿這樣很不要臉耶」
「他一定是沒讀書才去當工人」
「沒錢還買名牌包一定是假的」
這些天天出現的評論就像是一場場的綁架,有時不知不覺就被路人給綁架了(笑),當社會嘗試用單一事件定義他人本身的價值時,社會的信任值評估就會變成一個詭異的宗教式行為,只要單一個體在社會喜歡的價值觀中表現良好,我們就會將他的一切全盤信任,這也解釋了當偶像或宗教領袖出現個人道德上的瑕疵時,這個社會就會出現嚴厲的譴責。
社會如此的信任值誤用,讓我們將自我本身與社會價值觀綁在一起,當我們對這些普遍價值沒有信心時,我們就會陷入「只要我無法滿足社會,我的所有一切就都不具有價值」的窘境,而為了要讓自己避開窘境,我們變得無法沒有自信,時刻必須提醒自己「要有自信」。

糊里糊塗去當了幾週的理財節目助理主持人,但我他媽根本不會理財。
當自信成為毒藥
「要有自信」是現代人常說的精神口號,也就是許多自卑者認為自己有的問題,但回歸到信心的本質,信心本來就是一個狀態的評估值,「要有信心」這句話根本就是在叫人「造假數據」,明明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卻要裝成一副無所不能的樣子,你能想像一個數學家評估完一個實驗計劃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的時候,他的主管卻對他說要有信心的情境嗎?沒錯這在我們的社會天天發生。
在一般情況下,信心是個數學問題,它顯示的只是你對事件的成功率估算,因為它的功能就只是用來做自我評估。當一個人陷入缺乏信心的情況時,可能的狀況有兩種,一種是自我評估功能失調,一種是缺乏相關的成功經驗,這兩種狀況,都不是「增加自信心」所能解決的。
當你不清楚自己或他人的狀態處於哪個模式,一昧的猛灌信心雞湯只會讓人中毒,而不去審視自己的問題,然而當這個人已經中了信心的毒之後,遇到問題時就會不斷地催眠自己,一定是我的信心雞湯不夠了,再去喝兩碗先。

數學就是數學
依照以上的說法,自卑本身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價值觀綁架下的匱乏現象。當一個人感到自卑時,他其實是在掙扎自己無法滿足社會的期待,因為社會告訴他只要他無法做到某件事,就是個沒有價值的人,為了避免這個窘境,人們開始追求那偽裝的外衣,這個名為有自信的盔甲。
要擺脫這個狀態其實不困難,但也很難,難的是你要真正認知到自己的狀態是如何,以及能夠破除心中他人虛幻的眼光,不難的是只要你能善用自信,客觀的評估你對事物的掌握程度,你就能永遠擺脫對信心的匱乏。
想知道如何跳出思考迴圈?來看看《人類手冊》3-2. 跳出迴圈吧!
我整理了一些關於自信的提醒觀念,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1. 自信心是一個評估工具,不要神話它也不要濫用它。
我們不會說數學裡加法是好減法是不好,自然我們也不應該認為「有自信」是件好事,自信是個評估工具,我們不會期待一台計算機把1+1算成3,自然也不要過度膨脹自信。
2. 自卑不是缺乏自信,而是一種自我綁架。
如果沒來由的感到自卑(我常常會),那就是一種自我綁架的狀態,你可能下意識的將一個社會價值與自己本身綁在一起了,要分清楚現實表現與自我價值是脫鉤的,就像是一台電腦的外殼不會決定他的CPU速度一樣。
3. 缺乏自信時不要自我催眠,自信不夠、方法來湊!
沒有自信時不要自我催眠,而是要分析自己為什麼會對這件事情沒有把握,也許是因為過去不好的經驗,又或者是缺乏經驗,無論如何找出問題核心並尋找方法才能真正有效。
4. 過度自信是一種財報造假,長久下來只會讓自己倒閉
假的財報會損害公司,假的自信也會損害自己,只有自己知道評估的結果是否精準,不要過度在意這些自信表象,學習正確的自我評估才是長久之計。
5. 我們真正想要的自信狀態叫做:專注。
對於有自信的狀態,我們往往會想到那些表現良好、神采自若的人,但那些情況其實都只是高度專注的表現,當學會自我評估後,你就能專注在「如何完成」,這就是專注。
什麼?想知道如何專注、發揮熱情?這帖尚有效!《人類手冊》2-6. 明確熱情
以上是我對自卑的感想,當然這是一個很大的標題,其中牽扯的內容很複雜,但我只希望大家能用更客觀的方式去看待自信。自信是個迷人的詞,他在社會上代表著光明與希望,但事實上他只是個被刻意鑄造的銅像,那些銅像的背後只是一群專注於自我熱情的人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