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被推播了有關舒適圈的影片,發現很多人其實對舒適圈的概念還是很模糊,有人提倡人生就是不斷接受挑戰不要待在舒適圈,有人主張留在舒適圈放鬆成長,這讓挑出舒適圈變成了「挑戰自我」的標語,但真的是如此嗎?舒適圈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舒適圈?
「舒適圈」(Comfort Zone)這個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心理學家 Robert Yerkes 和 John Dodson 在 1908 年提出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這是心理學中非常經典的一個理論,他們的研究目的是探討:「刺激強度(壓力)對學習效果是否有影響?」他們讓老鼠在學習情境下接受不同等級的電擊刺激,並確認老鼠的學習速度與準確性。實驗結果顯示老鼠在中等強度的刺激下學習速度最快,刺激太弱或太強都會妨礙學習。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這個理論說明了「適度的壓力刺激可以促進學習,而過度壓力會妨礙學習」但並沒有直接使用「舒適圈」這個詞,而是後來被許多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職場教練等引用與延伸,用來理解人類的學習狀態、壓力管理與工作效率等等,才慢慢有了「舒適圈」這個說法。
如果我們以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研究結果來說,所謂的舒適圈更像是低刺激圈、平靜圈,指你在這個範圍內沒有壓力,就像是我們之前談到的慣性循環一樣,你的身體維持在一個平衡當中。所以待在舒適圈裡不是只有舒適,而更像每天晚上被你媽叫去倒垃圾一樣,不爽、但你習慣了。
想了解慣性循環?
《人類手冊》2-4. 穩定身體:規律與自由度
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認為生命力來自於面對痛苦與困境的掙扎,他批判逃避苦難、追求安逸的價值觀,主張人應該「超越自己」。如果將尼采的精神放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來看似乎還蠻契合的,那些無法殺死你的刺激與壓力,能有效提升你的成長與表現,這不只出現在心理上,就連我們的身體也有類似的情形。
如果想讓身體有效率的長肌肉,我們必須給予身體足夠的刺激,讓身體以為我們會長期面對這樣的挑戰,他才會提撥營養、增生肌肉,這個刺激的最大效益就落在身體最大負荷量(1RM)的60~80%,在這個區間當中,我們能夠給予肌肉足夠壓力而不會造成過度的疲勞,能最有效的刺激身體生成肌肉,這也顯示了適當正向刺激對成長效率的幫助,壓不死你、你就變強了!
我愛痛苦!
在菲爾.史塔茲與巴瑞.麥可斯的著作《逆轉無力感的情緒修護工具》(The Tools)當中提到,維持在低刺激的舒適圈當中,是一種避開任何可能的生活方式,這份舒適所帶來的唯一好處是讓你的人生變得狹隘,我們應該要學習面對痛苦、擁抱痛苦,最終才能超越痛苦,發現自己無限的可能。他們認為,很多時候痛苦只是因內在的幻想而變得更可怕,鼓勵人們運用「工具」的幫助,讓自己更有資源的面對痛苦。

圖/逆轉無力感的情緒修護工具
認識《逆轉無力感的情緒修護工具》
📚《逆轉無力感的情緒修護工具》(The Tools):擺脫情緒牢籠,找回人生主控權!
跳出去前先等等!
由此可見,跳出舒適圈的核心根本不是那些跳傘、攀岩、跟鱷魚接吻等瘋狂行為,而是藉由適量的正向刺激來幫助自己提升專注力與執行效率,所以別再逼自己做奇怪的事情啦!若是真正要「跳出舒適圈」我們應該要學習面對壓力,不再單純的拒絕痛苦與不適感,而是運用壓力的力量幫助自己提升。
但在真正開始跳出壓力圈之前,首先我們必須要確認,你現在真的在舒適圈內嗎?有些人長時間維持在高壓狀態卻渾然不知,不只心理上,連生理上都會出現問題,更不用提在高壓力狀態下還會降低效率,所以先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自己目前的壓力狀態,嘗試讓自己放鬆,回到平靜且穩定的狀態。如果你對於這種自我覺察與探索的過程不是很有把握,覺得對自己的身體與情緒的感受都有頓感,那不妨先練習一下如何穩定你的情緒。
學習穩定情緒?
《人類手冊》2-3. 穩定情緒:靜與動
讓壓力成為助力
跳出舒適圈不代表我們必須長時間待在舒適圈外,而是認知到適當的壓力與痛苦是成長的助力,如果現在你的生活沒有需要面對的挑戰,你當然可以維持低刺激的方式生活,但如果你現在有目標想要達成,或覺得自己的舒適圈不是真的「舒適」想要改變與成長,面對痛苦與壓力就是個很棒的選擇。
希望這篇整理與詮釋可以幫你更了解跳出舒適圈這個概念,祝福你在成長的路上一切順利!擁抱痛苦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