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時刻?
看到某個人明明什麼都沒做,但你就是對他特別反感。
也許他總是在人群中很受歡迎,也許他總是自信滿滿,走路有風;
又或者,他的人生看起來一帆風順、毫無挫折。
你靜下來想想,這些人其實並沒有真的冒犯你,甚至可能只是社交場合中的一面之緣。但內心那股微妙的「不爽」,卻真真實實地存在。
我們常常會以為,這樣的情緒反應是因為自己「心胸不夠寬」、「氣量太小」,甚至會責怪自己怎麼會這麼小題大作。但其實,這些負面情緒的背後,往往藏著更深層的心理訊號。
心理學裡的「投射」,正在偷偷運作
在心理學中,有個常被提到的現象叫做「心理投射」(projection)。簡單來說,當我們無法接受自己身上某些被壓抑的特質或渴望時,這些東西就會被投射到他人身上,成為跟我們自身分離的東西,以方便我們可以透過觀看他人、感知他人時,展現內心壓抑的情緒。
也就是說,那些我們「看不順眼」的人,很可能正好展現了我們自己內心不敢表現、無法擁抱,或從未被允許展現的某些面向。
例如,一個總是讓你感到不舒服的「驕傲自大」的人,可能勾起了你兒時曾經被貶低、被壓制的經驗;也可能讓你想起那個一直不敢大聲表達想法的自己。對方越是展現「你不敢成為/無法成為的模樣」,你就越感到抗拒和不適。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單純胸襟大小的問題,而是一個可以被覺察與療癒的機會。

3️⃣ 個步驟,帶你看見「自己抗拒的自己」
我們可以試著用以下三個步驟,來看見這些不舒服背後的真正原因,讓情緒成為了解自己的入口,而不是壓抑它、或是輕易否定它。
一、觀察自己:注意那些「明明沒怎樣,卻讓你不舒服的人」
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可能在某次會議上大放異彩,或在聚會中講話總是吸引眾人注意。你理智上知道對方並沒有針對你,但感覺上就是很難接受。
這時候,不要急著批判自己「怎麼又在亂想」,而是停下來做一個觀察的動作——這些人身上,讓你「過度敏感」的特點是什麼?
是他們的自信?順遂的生活?永遠不怕被拒絕的態度?
這些線索,會成為你下一步的自我探索素材。
二、檢視內在:問問自己,為什麼這種特質會讓你不舒服?
接著,我們可以試著往內探索。這些讓你不舒服的特質,會不會其實也存在於你自己心裡,只是一直沒有被允許展現出來?
有些人從小就被教育要謙虛低調,所以當看到別人很有自信地滔滔不絕時,會感到不自在;
有些人曾在原生家庭中被比較、被忽視,因此看到他人很順利便能成功時,內心的匱乏就會被放大。
又或者,你其實也渴望活得更大方、被更多地肯定,只是一直不敢去承認這些渴望。那麼,對於這些「你不能成為的人」的不爽,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壓抑的呼救。
三、調整濾鏡:從批判轉向理解
當我們能夠意識到這些點,就能漸漸放下那種「他憑什麼那麼容易成功」的糾結。
情緒也許依然會上來,但我們從此多了一份覺察,這份覺察除了讓你更懂自己,也可能成為你進步向上的動力。讓壓抑了許久的渴望,轉化為學習的目標。也許你的人生也將從此有所不同。
保留情緒,也保留成長的空間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怎麼說話、怎麼生活,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解讀方式。
不再讓那些外在難以掌控的因素,操控我們的心情。 不再把「我不喜歡他」視為情緒的終點,而是當成內在對話的起點。
每一個讓你情緒波動的瞬間,其實都是內在想被理解的訊號。 歡迎追蹤訂閱我,未來我將持續分享更多關於情緒覺察、自我修復與內在成長的實用觀點與練習,陪你一起更懂自己,活得更自在。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