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安眠藥:想像與現實的落差
以前對於安眠藥的印象,就停留在電視劇的情節:只要一服藥,就會立刻昏睡...
直到我真正服用後,深刻體會安眠藥的「美好」與「可怕」。
去看了身心診所後才知道,原來安眠藥有這麼多種,有些是幫助睡得更沉,有些是引導入睡,有些則是綜合型;但也有些副作用比較強,白天會持續嗜睡。所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安眠藥並不容易,需要不斷嘗試,並與醫生充分討論過後,才能慢慢建立起正確的服藥習慣。
依賴與抗藥性的挑戰
服用了安眠藥一年多後,我開始產生了依賴性與抗藥性。沒吃藥的夜晚,總覺得肯定今晚會輾轉難眠,漸漸地我失去了「靠自己睡著」的能力。
嘗試褪黑激素
後來,我與醫生討論,想嘗試褪黑激素的藥物。不過褪黑激素沒有健保給付,所以醫生開立一款類似功能的藥物,但效果不彰。
這款藥物並非典型的安眠藥,因此在睡前兩個小時服用即可,之後還需搭配舒緩身心的活動,例如聽音樂、拉筋、看紙本書,以及盡量不要使用手機。
但我的生活習慣還是睡前習慣滑手機,以及洗澡。導致吃完藥物後,我就去洗澡,身體的血液循環因此變好,反而讓藥效難以發揮。
能自己睡著,就是一種幸福
後來,我將這些狀況告訴了中醫師,他在中藥處方箋添加了與情緒調節相關的藥材。
經過一段時間調養,我不再依賴安眠藥,慢慢重新找回「能自己睡著」的能力。雖然有時還是會躺個兩三個小時,聽了好幾集的podcast ,卻仍然睡不著的情況發生,但不論多晚,最終還是睡著了,對我而言就是一大進步,也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