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s well.」——這本書像一句咒語,安撫了我裸辭後的恐慌
還記得按下離職信寄出的那一晚,我盯著電腦螢幕,內心沒有如釋重負,只有一片巨大的迷惘。「我接下來要做什麼?」這個問題,我問了自己不下數百次。活到三十多歲,我第一次承認,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到我遇到了這本書,它沒有給我正確答案,但它成功安撫了不安的心,讓我在這個充斥著焦慮的社會中,難得地感受到「平靜」。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作者全承煥跟我一樣喜歡閱讀,也喜歡摘錄書本中讓人很有感觸的文字。閱讀這本書,有種遇到同好、惺惺相惜的感覺,同時我也欽佩他透過多年海量的閱讀,濃縮成一本飽含閱歷精華的書。
電影《三個傻瓜》中,男主角總在遇到問題時拍著胸口說:「All is well。」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這句經典台詞一樣,時常安撫著我焦慮與內耗的心。「不必迎合世界,去找出自己的命運」:一場醍醐灌頂的靈魂對話
書名《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一語道破當代青年的迷惘與困頓。作者透過四個章節,帶領我逐一檢視情緒、時間、關係與世界,並告訴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沒關係。」只要能更認識自己,下一步自然會出現!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明明只讀了一本,卻像是吸收了十本書的精華。因為作者在每個篇章中,都會引用至少一到兩本書的經典內容,來輔助作者想傳達的觀點,讓思路更完整也更有說服力。
裸辭後,我讀了幾本書,彷彿感受到宇宙冥冥之中的指引。起初我稱之為巧合,但後來發現,即使是小說,也鼓勵著我去尋找自己人生的熱愛。好像一切不是巧合,而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就只有我的想法、喜好、人生與態度,也就是說,不必逼自己去迎合他人和社會打造的框架,而是去找出屬於自己的命運。」這段話像一記重拳,打醒了那個總是在會議上迎合他人、為了同事關係而勉強接下工作、犧牲週末只為滿足老闆期待的我。原來,我花了十年專注在「別人」身上,卻從未真正傾聽過自己。
告別討好型人格:原來,「我的存在」本身就值得驕傲
身為一名工作超過十年的上班族,在主流社會價值觀的框架下,我曾經以為追求越高的薪資與職位,就能換來更多的快樂與成就。但經歷多年的嘗試,只讓我越工作越痛苦,身心靈也漸漸無法承受。難以實踐「被討厭的勇氣」、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容易犧牲自己、討好型人格——這些特質讓我身心俱疲,就連短暫出國旅遊,也無法真正恢復元氣。
而這本書提醒我:真正應該關注的就只有我的想法、喜好、人生與態度。
作者也透過溫暖的文字告訴我:
「但願你能豎耳細聽自己的內心,堅強的,跨出一步又一步。在這條路上沒有比你更重要的存在。無論去哪,要怎麼去,願你都能熱愛每一個步伐。」
透過作者的文字,我感受到「被支持 」、「被理解」的力量。人總是渴望被理解與被看見,而這本書看到了我的迷惘與困頓,並給予我溫暖的陪伴。
在裸辭的這條路上,我時常會因為腦海裡的念頭而感到焦慮與恐懼,但我也會想起這本書告訴我的:
「不必在所有人面前當個好孩子,也不用拚命想得到愛或避免被討厭,因為光是你的存在本身,就已經值得被愛、值得驕傲了。」
每每讀到這段話,就會一陣鼻酸。
缺乏自信、懷疑自我存在價值的我,非常需要被肯定。活到這個歲數才發現:我需要的,不是獲得別人的肯定,而是要練習肯定自己、相信自己!
在這個容易製造恐慌與焦慮的社會,焦慮本來就是正常的。這本書就像是一帖治癒你心靈的良藥,輕輕敷在歷經風霜的內心上,讓焦慮慢慢沉澱,它不會推著你走,但會溫柔地陪在你身邊,直到你準備好,自己邁出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