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六)社會性與環境因素觀點的病(下)
環境史是一門研究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的歷史學科。它關注的並不是單純的人類事件,而是「人—自然—社會」的三方關係。
人類如何改造自然?自然如何回應人類?這種互動又如何影響社會制度、文化與思想?
它研究過去環境變遷的原因、過程與影響,透過分析歷史上的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互動的記錄,了解環境變遷如何塑造人類社會與文化,進而預測與應對未來的環境挑戰。
其研究面向概分:
●自然作為歷史行動者:例如氣候變遷、瘟疫、地震、河川氾濫,這些環境因素如何塑造歷史進程。
●人類對自然的利用與破壞:如農業革命、工業化、都市化、能源開發。
●思想與文化層面:不同時代的人類如何看待自然?從「征服自然」到「永續發展」的價值轉變。
可以說,環境史不僅是研究過去,也是理解當代環境危機的基礎。
生態醫學則從生態系統角度出發,探討環境因素如何影響人類健康,並尋求透過環境保護與修復來提升人類福祉。
生態醫學是一種跨學科的新興醫學觀,位於醫學、公共衛生、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的交界。它強調「人類健康不能與環境健康分割」。人類健康與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健康是個整體性概念。
其核心理念是:疾病不只是個體生理問題,而是生態系統失衡的表現。
關注重點在於:
●污染與健康:空氣、水源、土壤污染如何影響呼吸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
●氣候變遷與流行病:如全球暖化導致蚊媒疾病擴散,或極端氣候影響糧食供應與營養不良。
●都市化與精神健康:生活環境的綠地減少、過度壓力、噪音污染與心理疾病的關聯。
●一體健康(One Health)理念:強調人類、動物與環境健康密不可分。
兩者皆強調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但側重點不同:環境史關注的是「過去」,而生態醫學關注的是「現在與未來」的健康。
兩者都強調了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
環境史提供了長時段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人類活動如何塑造環境,並最終反饋到人類健康;而生態醫學則提供了實際的臨床與公共衛生面向,去處理這些反饋。
例如:
○工業革命 → 空氣污染 → 呼吸道疾病 → 醫學研究證實關聯。
○農藥濫用 → 生態鏈失衡 → 食物安全問題 → 腸胃癌、荷爾蒙干擾。
○全球化貿易 → 森林砍伐、動物棲地破壞 → 人畜共通病毒(如新冠)出現。
環境史能夠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為生態醫學提供歷史視角與數據支持,使我們能更了解環境變化對健康的長期影響。
生態醫學則將環境史的知識應用於現今與未來的健康挑戰,提出具體的環境保護與健康促進策略。
所以,以環境史與生態醫學的觀點,「病」是人類與環境互動的歷史結果;疾病不只是生物現象,也是生態與殖民擴張的產物。
像是殖民擴張與資源開發 → 生態系改變 → 病原分布與暴露模式改變。
對於環境史與生態醫學來說,疾病不是「環境決定論」的,是人類活動對疾病生態的塑造。
而人類活動影響疾病生態的例子包括:
●棲地破壞與都市化:當森林被砍伐或濕地被開發,野生動物為了尋找新的棲地,可能被迫靠近人類居住地,增加與人類的接觸,使得病毒或寄生蟲有機會從動物傳染給人類。
例如:登革熱的擴散常與都市化有關。
過去登革熱主要在熱帶地區叢林中傳播,而人類的擴張和開發使得叢林被破壞,並在城市中創造出許多容器,這些容器在雨季積水,成為白線斑紋病媒蚊的最佳繁殖地點,進而將登革熱傳播給人類。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改變了許多地方的氣候條件,如溫度和降雨模式的變化,可能影響病原體和病媒的生存與繁殖。
例如:隨著氣溫升高,一些蚊子和其他媒介生物能夠在原本不適合牠們的地區(如更高海拔或更偏北的地區)生存,使得疾病的傳播範圍擴大。
●大型水利開發與集約型農業:興建水庫、大規模灌溉系統等水利工程,以及集約型農業的發展,可能改變當地的生態系統,創造新的蚊子孳生地點,或改變水域環境,影響疾病傳播的生態學。
例如:某些水利工程可能改變河流的流速和水溫,創造出適合瘧疾蚊幼蟲生長的水體環境,同時也可能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增加與蚊子的接觸。
●全球化與生物入侵:貿易和旅行的全球化促進了動植物的跨區域移動,也可能將病原體和疾病媒介帶到新的地區。
例如:隨著全球貿易的發展,來自其他地區的疾病(如新的病毒或寄生蟲)可能隨動植物或甚至貨物進入新的生態系統,對當地物種和人類健康構成威脅。
因此,雖然我們沒辦法覺察那些環境毒素與氣候變因所造成的致病因,但由環境史與生態醫學的舉例,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自己是如何不知不覺參與了整體環境的疾病生態之塑造。
而且,還不只如此,例如:
●生態系統正逐漸崩解:森林砍伐、海洋酸化、生物多樣性急遽下降,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頻發、加劇糧食安全危機與氣候遷徒難民等。
●環境正義缺失的不平等:污染與資源掠奪集中在弱勢社群(如工業區、原住民土地),全球南北不平等加深,南方國家正承受北方消費模式的生態負債,承受北方消費模式的代價,形成「生態殖民」。
●倫理與感知的麻痺:對自然的物化與工具化,導致人類與環境的疏離。環境議題被政治化、商業化,失去道德與靈性深度。大眾與決策者普遍將自然視為可隨意支配的資源,忽略萬物互賴。環境議題被政治利益與市場邏輯強化,缺乏深層倫理與靈性關照。
那麼,在未來,我們人類的「病」,在社會性與環境因素的範疇中,將會因此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目前,未來難以窺知。
只知當下:
◎全球暖化使溫暖潮濕的氣候有利於病媒蚊(如蚊子)滋生和活動時間的延長,也縮短了病原體在蚊子體內成熟的時間。
◎這導致登革熱、茲卡病毒、瘧疾等熱帶疾病的傳播範圍向兩極或更高海拔地區擴散,並在過去未曾流行的地區出現。
◎除了病媒以外,暖化的環境還可能加速其他病原菌的生命週期循環,導致如茲卡病毒感染症、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 (SFTS) 等新興病媒傳染病在全球各地快速蔓延。
◎極端天氣事件,如洪水和乾旱,會污染飲用水源,增加霍亂等與腹瀉相關的疾病傳播機會。
◎高溫也可能增加食物中毒的機率。
◎氣溫上升導致熱浪更頻繁和嚴重,增加熱衰竭、熱痙攣和致命的中暑等疾病的發生率。
◎極端高溫也使慢性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病情惡化。
◎極端天氣事件和環境壓力可能導致壓力、焦慮、情緒失常甚至自殺等心理健康問題。
◎空氣中的污染物會刺激眼鼻喉,導致呼吸急促、咳嗽,並可能引發哮喘和過敏反應。
◎長期暴露於污染空氣中也會增加心臟病、中風和癌症的風險。
◎空氣污染甚至可能影響未出生胎兒的發育……
——未來的「病」,還會有什麼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