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鍊魂】第一階段|第2回|AI塑造知覺與決策——認知偏差與資訊過濾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AI鍊魂】第一階段|第2回|AI塑造知覺與決策——認知偏差與資訊過濾


Stage 1:認識自我與AI(自我覺察)

主題:理解自我與AI互動現況

核心概念:自我覺察、偏見辨識、情緒察覺、資訊批判


  1. AI技術全景概述——認識自我與科技共生

  2. AI塑造知覺與決策——認知偏差與資訊過濾

  3. 有害AI觀盤點——恐懼、焦慮與過度依賴

  4. 有益AI觀盤點——效率、創造力與能力增強

  5. 自我情緒與AI互動——察覺焦慮、依賴與自我效能

  6. 技術解決主義陷阱——過度依賴與自我麻痺

  7. 中立神話與責任錯位——AI非中立的真相

  8. AI與個人價值觀——衝突、協調與選擇權

  9. 自我認識練習——AI互動下的角色映射

  10. 小結—認識自我全景圖——AI互動的自我覺察整合


第一階段|第二回

AI塑造知覺與決策——認知偏差與資訊過濾


🌌 前言:當演算法成為我們的「眼睛」

你每天看到的新聞、影片、商品推薦,真的是隨機的嗎?

還是其實,它們早已被演算法精心挑選,像一道無形的濾鏡,決定了你看見什麼、忽略什麼?

AI不只是在提供資訊,它更在「選擇資訊」。

這意味著:我們的知覺與判斷,正在被一種看不見的力量牽引。

久而久之,我們可能會誤以為自己「看見了全貌」,卻其實困在一個資訊氣泡裡。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類本就帶有偏差:確認偏誤、可得性偏差、從眾效應……

當這些偏差遇上AI的推播與放大,影響就更為強烈。

換句話說,AI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偏差的倍增器」。

在這樣的環境下,鍊魂式思考提醒我們:

👉 與其依賴AI給予答案,不如先覺察——這些答案是如何進入我的眼睛與心智的?

👉 與其害怕被操控,不如學會在偏差中,找到回歸價值與自由判斷的路徑。

這一回,我們將直面這個問題:

在AI塑造知覺與決策的世界裡,我們是否還能真正「選擇自己」?


一、AI如何影響知覺

當我們滑動手機螢幕、觀看影片、點擊購物車時,其實已經身處於一個「演算法編織的世界」中。

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曾指出,知識與權力總是交織

今天的AI,正是那個「無形卻強大的編輯者」,

它不僅選擇我們看到什麼,更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如何思考。

📱 推薦系統與過濾泡泡

  • 優點:效率提升,幾乎能即時找到想要的資訊。
  • 風險:形成「資訊氣泡」(filter bubble),讓我們只接觸符合既有立場的內容。

🎨 生成內容與認知塑形

  • 文字、圖像、音樂、甚至新聞評論,AI生成內容已全面滲透。
  • 使用者往往潛意識接受這些內容,漸漸模糊真實與模擬之間的界線。

💡 決策偏移

  • 在購物、投資、學習中,AI建議能幫助決策。
  • 但過度依賴,會削弱我們的 批判性思維,甚至將判斷權拱手讓予人機共構的黑箱演算法。

👉 案例:一位用戶每天透過社群平台獲取新聞,久而久之,平台推播的內容全都符合他的政治偏好。他逐漸相信自己「看見了全貌」,卻忽略了對立觀點。這正是 AI 如何悄悄塑造我們的「認知框架」。


二、心理學與行為科學視角

心理學與行為科學長期研究「人類偏差」。當AI與之結合,偏差更可能被放大。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
    AI推薦加深既有觀點,讓我們更容易排斥不同聲音。
  • 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 📊
    AI推送頻率高的資訊,會讓我們誤以為「常見=重要」。
  • 社會影響與群體效應 👥
    在平台上看到他人點讚或留言,往往引發「從眾心理」,改變我們的行為與價值判斷。

這些現象提醒我們:AI不僅是工具,更是「偏差的放大器」


三、鍊魂式思考視角:自我覺察與決策反思

鍊魂式思考的核心,是學會在科技時代 辨識自己的內在偏差,並主動回歸價值選擇

🌱 情緒察覺

  • 接收AI推薦時,觀察自己的情緒:是愉悅、焦慮、還是順從?
  • 情緒反應往往是「偏差的指標」。

🧠 認知偏差辨識

  • 記錄哪些決策受到AI推播影響。
  • 問自己:這是否符合我的 核心價值與長期目標

🔍 資訊批判

  • 不盲目接受AI資訊。
  • 主動比較不同來源,培養「多角度思考」。

這就是鍊魂式思考的「內在鍛鍊」:在AI影響下,保持清醒的覺察與價值定位。


四、行動練習(鍊魂式思考應用)

📓 AI影響日誌

  • 記錄一天中因AI推薦而做出的決策(購物、娛樂、資訊閱讀)。
  • 標註當下情緒與最終結果。

❓ 自我覺察問題清單

  • 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跟隨了AI?
  • 這個影響帶來的是正面還是負面?
  • 我保留了多少自主判斷?

🪞 思維對照

  • 將AI建議與自己最初的想法進行對比。
  • 找出其中的偏差與盲點,進一步調整判斷力。


五、未來心態建構

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中提醒我們:

人類天生依賴快速直覺(系統1),

但理性審慎(系統2)才是決策的守門人

在AI時代,這句話更顯力量。

  • 警覺性 ⚠️:意識到AI可能引導偏見,保持批判性思維。
  • 自主性 ✊:核心價值判斷必須由自己來做,而不是交給演算法。
  • 心理韌性 💪:面對科技變化,學會調整思維與情緒,保持平衡。

換言之:AI是鏡子,映照的不只是世界,也映照我們的選擇與偏差


🎯 本回學習成果

  1. 理解AI如何影響知覺與決策模式。
  2. 辨識常見的認知偏差與情緒反應。
  3. 開始透過日誌與反思,培養自主判斷與批判性思維。


結語

AI不是「客觀真理的傳遞者」,而是一種「塑造知覺的力量」。

真正的關鍵在於:

我們是否能在這股力量中,仍然保持自我清醒,

並用覺察與價值觀來導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鍊魂師-認識、確立、實現自我的靈魂升級旅程。
27會員
544內容數
人工智能普及的未來,靈魂自我的呈現將越來越重要! 靈魂強大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一開口一下筆均氣勢非凡,怎麼鍊成的? 看過雙眼有靈魂智慧的人嗎?內在世界是如何呢? 充滿靈魂力量的商品呢? 歡迎參觀鍊魂師養成工房,找到屬於你的靈魂解答,練成你的靈魂未來!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直覺中心是人類圖的覺察中心,訊號最微弱。若無法相信自己的直覺或感到恐懼時,可調配花精使用。
Thumbnail
直覺中心是人類圖的覺察中心,訊號最微弱。若無法相信自己的直覺或感到恐懼時,可調配花精使用。
Thumbnail
這本書強調了內在力量的重要性和心智在創造力中的核心作用,從因果關係、能量吸引力到克服批評和堅持完成,每一步都揭示瞭如何利用內在力量來實現夢想。最終,思維影響人生的發展,而言語具體化了思維的力量。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讓我們共同探索內在的力量,並將其轉化為無窮的創造力。
Thumbnail
這本書強調了內在力量的重要性和心智在創造力中的核心作用,從因果關係、能量吸引力到克服批評和堅持完成,每一步都揭示瞭如何利用內在力量來實現夢想。最終,思維影響人生的發展,而言語具體化了思維的力量。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讓我們共同探索內在的力量,並將其轉化為無窮的創造力。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AI創作競逐舞臺,作者尋求聞思修行之法,以使自行文章在AI創作時仍能立足,因此才展開探討。
Thumbnail
AI創作競逐舞臺,作者尋求聞思修行之法,以使自行文章在AI創作時仍能立足,因此才展開探討。
Thumbnail
愈保持覺知,愈能選擇大腦的思維,創造美好的內在世界。
Thumbnail
愈保持覺知,愈能選擇大腦的思維,創造美好的內在世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