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正重新定義企業的效率與知識流動,許多產業紛紛投入AI企業導入計畫,但熱潮過後,為什麼有些企業能快速見效,但更多企業卻仍停在「概念驗證」階段?本文參考《麥肯錫教企業這樣用 AI:第一本 AI 數位轉型全書(Rewired: The McKinsey Guide to Out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and AI)》的核心內容,結合製造業導入生成式 AI 的實務經驗,依選題、流程、文化進行拆解,並規劃為系列文章,協助企業更清晰地掌握落地路徑。
從願景到執行: AI 企業導入的務實之路01|選對題目,AI 才能落地
從願景到執行: AI 企業導入的務實之路03|打造能持續成長的 AI 企業文化AI 不該只停留在簡報或實驗室裡。本文帶你結合製造業 AI應用的實際案例,看企業如何用生成式 AI 重塑流程,實現「人機協作」的務實落地。
AI 要進流程,而不是進投影片
許多企業在導入生成式 AI 時,都停留在「概念驗證(POC)」階段,簡報看起來華麗、模型也能運作,但離日常工作還有距離,嘗試幾個月後,熱潮退去,AI 專案就默默沉寂。
細究企業推動 AI 的過程,會發現其實最大的挑戰往往並非來自工具本身,而是在流程設計。真正能讓 AI 落地的關鍵,不只是單純「導入系統」,而是要徹底重新定義流程,AI 並不是額外加裝的外掛,而是一個需要被嵌入到日常工作中的智能助理。當它能夠參與到報價流程、客服應對、文件撰寫,甚至知識查詢等環節時,才能真正帶來企業運作的改變,並實現實質的數位轉型。
人機協作,而非取代
如同我們在第一篇提到的,許多企業導入 AI 之所以失敗,往往是陷入「過度自動化」的幻想。生成式 AI 再聰明,也會出錯、也可能「胡說八道」(hallucination),更缺乏產業現場的經驗判斷。要讓 AI 真正發揮價值,企業必須採取「人機協作」的運作模式,由 AI 提速、由人把關,讓技術融入日常工作流程,而不是取代人。

AI 在企業中的角色不是取代人,而是協助「節省時間、聚焦思考」。透過自動化處理繁瑣任務,員工能專注在需要判斷與策略的工作。只要在關鍵節點保留人工把關,就能兼顧速度與品質,讓 AI 成為提升效率的助力,而非威脅。

製造業 AI 應用案例
以下案例,分別從企業中常見的應用進行切入:流程優化、客戶互動、知識傳承、文化。
案例一:模具廠的報價流程智能化
情境
傳統模具廠報價需業務、工程師、採購跨部門合作,從收到圖面到出報價,往往需 3–5 天,曠日費時。
導入階段
- 客戶上傳圖面與需求,AI 自動提取材質、尺寸、精度、交期等關鍵資訊。
- 從資料庫比對過往 3,000 筆案例,找出最相似的 5 個。
- 生成初步可行性報告與報價草稿,最後交由工程師審核確認。
成果
報價時間從 4 天縮短至 1 天,成交率提升 40%。
洞察
AI 的價值不在「自動報價」,而在縮短決策鏈,讓專業判斷更快被啟動。
案例二:紡織廠的 AI 客服助理
情境簡述
客戶常詢問材質、防水處理、交期、環保認證等問題,但業務忙碌,無法即時回覆,導致詢價流失。
導入階段
- 建立包含產品規格、製程、FAQ 的知識庫。
- 客戶透過 Line、Email 或網站發問,AI 即時回覆。
- 設定信心分數:超過 90% 由 AI 直接回答,低於 90% 轉人工。
- 所有 AI 回覆同步給業務,以便追蹤客戶需求。
成果
回覆時間從 4 小時降至 10 分鐘,業務釋放 60% 溝通時間,可以進行更高效益的活動。
洞察
AI 不是取代客服,而是延伸品牌反應速度,除了讓每位客戶都被即時回應,也讓業務的時間鬆綁。
案例三:金屬加工廠的知識助理系統
情境簡述
老員工將退休,技術經驗散落在筆記與記憶中,新進人員學習慢、處理問題效率低。
導入階段
- 將 40 年技術文件、製程紀錄、問題報告轉為可檢索知識庫。
- 員工以自然語言詢問:「鋁合金電鍍發霧怎麼排查?」
- AI 提供可能原因、檢查步驟與相關案例連結。
- 員工回報執行結果,AI 持續優化回答品質。
成果
新人訓練期縮短一半,問題解決時間從 2 天降至 4 小時。
洞察
生成式 AI 的價值在於讓知識被保存、放大、重用,而非「取代師傅」。
台灣案例:成衣製造商的製單流程優化
情境簡述
傳統製單流程高度依賴資深業務,處理一份訂單需長達 3 小時,且涉及多種語言翻譯與產品知門檻,新人難以快速上手,導致培訓成本高、回應市場速度慢。
導入階段
企業與AI Agent服務商合作,打造專屬 AI Agents,負責翻譯客需單與生成製單文件。
- 流程與詞彙標準化:建立多語對照表與統一翻譯邏輯。
- 專屬提示訓練:由資深業務共同設計 AI 使用場景,確保判斷邏輯一致。
- 平台導入與維運:與既有流程整合,並可持續擴充應用。
成果
- 製單時間:由 3 小時縮短至 30 分鐘,效率提升 6 倍
- 翻譯準確率:提升至穩定 95%
- 新人培訓:無需語言專長即可快速上手
- 人力配置:降低對專才依賴,提升招募與團隊彈性
洞察
AI 的價值不僅在於「加快製單流程」,更在於 將專才的隱性知識數位化、制度化,讓經驗得以傳承,並逐步塑造跨部門的 AI 協作文化。

導入陷阱與修正策略
生成式 AI 的特性,也意味著導入過程中存在風險:
- 幻覺問題(Hallucination)
AI 可能自信地生成錯誤答案。
→ 解法:所有對外內容都需人工審核,並設置信心閾值。 - 缺乏專業判斷
AI 可能忽略商業邏輯,建議技術上可行但不划算的方案。
→ 解法:讓AI 處理資訊,人做最後判斷。 - 過度依賴
員工不再思考,完全照 AI 的答案執行。
→ 解法:規範使用原則,定期進行「無 AI 工作演練」。
AI 導入不是讓工作自動化,而是讓人更有效率、更有餘裕思考。
讓 AI 真正落地的三個條件
- 從小處著手。
選一條產品線或一個部門試點,經驗證成效後再逐步擴展範圍。 - 保持人工把關。
所有對外輸出皆先經人審核,累積信任後再放權。 - 建立知識回饋機制。
定期回收錯誤案例、修正知識庫,讓 AI 持續學習。
這三項原則能確保 AI 企業導入不會變成一次性活動,而是真正融入企業營運節奏。
AI 不會取代人,但會取代不懂 AI 的人
生成式 AI 的威力,不在於能自動生成多少內容,而在於它能協助人更快判斷、更有效決策.當企業從「全自動化幻想」走向「人機共創」思維,AI 才能真的走出簡報、走進廠房。真正的轉型,不是導入 AI 系統,而是讓組織學會與 AI 共事。
想知道如何設計「AI 協作流程」讓專案不再停在試點?讓專業的AI Agent服務商智慧方案股份有限公司協助你設計從流程到文化的導入路徑,讓 AI 不只存在於策略,而是真正發揮生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