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感覺非常消磨人的心志,久而久之甚至會讓人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天生就不是一個懂得規劃、善於利用時間的人。但問題的癥結點,或許從來都不在於我們是否努力,而在於我們思考「努力」這件事的方式,從根本上就走錯了方向。
我們長期被灌輸一種觀念,覺得生產力等同於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最多事情,像個高效的機器人一樣劃掉清單上的每一個項目。但這篇文章想分享一個不同的觀點,一個從「管理任務」進化到「設計價值」的思考系統。
真正的生產力,不是一場跟時間的競賽,而是一門如何讓時間充滿意義與樂趣的藝術。透過這套系統,我們或許有機會重新理解努力的定義,甚至打從心底愛上努力的過程本身。
第一層:為什麼越努力,反而越焦慮?揭開「生產力陷阱」
多數人提升生產力的第一步,往往是從製作待辦清單或使用行事曆開始,這是一個從混沌走向秩序的自然過程。我們把腦中所有模糊的責任與待辦事項,全部傾倒出來變成一個清晰可見的列表,這個動作本身能帶來短暫的安心感。但詭異的是,許多人的焦慮感卻恰恰是從這個階段開始加劇的。當我們誠實地將所有「應該做」與「想要做」的事情都攤在陽光下,那驚人的體量往往讓人瞬間感到窒息,原本用來幫助我們的清單,反而成了一面時刻映照出我們「進度落後」的失敗之鏡。
這就是生產力旅程中的第一個,也是最常見的一個陷阱,我們可以稱之為「不堪負荷陷阱」。它的核心在於,我們僅僅是將任務「可視化」了,卻還不具備篩選與駕馭它們的智慧。我們像一個誠實的紀錄者,誤以為目標是清空清單,卻沒意識到在現代生活中,任務的增長速度永遠快於我們的執行速度。於是我們陷入了一場註定失敗的追逐戰,每天都在挫敗感中度過,感覺自己被永無止境的任務洪流所淹沒。
要理解這個困境,我們可以借用一個經典的比喻,想像一個空的玻璃罐,這個罐子代表我們一天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我們手邊有三種東西可以放進去,分別是「大石頭」、「小碎石」和「沙子」。大石頭代表那些能帶來巨大改變、對人生有長遠影響的核心任務,像是深度學習一項新技能、規劃重要的專案、或是一次有品質的家庭陪伴。小碎石則是日常的例行公事,好比說回覆部分郵件、整理文件、完成主管交辦的瑣事。沙子則是那些最微不足道、最容易分心的事,像是滑幾分鐘社群動態、回覆非必要的訊息。
一個只專注於「清空清單」的人,最直覺的作法就是先從最簡單的沙子和小碎石開始處理。因為處理這些小事最不費腦力,而且每完成一項都能帶來一次「劃掉清單」的微小快感。這種來自大腦多巴胺獎勵的愉悅感非常誘人,讓我們感覺自己非常「有效率」。但一天下來,我們可能劃掉了十幾項任務,卻發現罐子已經被沙子和碎石給填滿了,那些真正重要的大石頭,一顆也沒能放進去。
這正是很多人明明感覺「很忙」,卻又覺得「很空虛」的根本原因。我們必須清醒地辨識這兩種感受的差異,一種是來自完成大量瑣事的「忙碌快感」,它是短暫且表層的;另一種則是來自完成核心要務的「進展滿足感」,它是深刻且持久的。我們真正該追求的,是後者。
第二層:你的清單不是待辦事項,而是「作戰地圖」
要從前述的窮忙陷阱中解脫出來,關鍵在於一次徹底的思維轉換,也就是從一個被動的「任務記錄者」,進化成一個主動的「策略管理者」。我們的清單,不該只是一張漫無章法、等待被動處理的雜貨採購單,它應該是一張經過深思熟慮、標示出主攻方向與次要目標的「作戰地圖」。這份地圖的核心精神,不是「我該如何做完所有事」,而是「在有限的資源下,我該策略性地放棄什麼,來確保最重要的戰役能夠獲勝」。
這種「策略性放棄」的過程,往往伴隨著不適感,因為那些被我們劃掉或延後的任務,很多時候本身也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只不過它們的價值,沒有我們選擇留下的那幾件事那麼高罷了。學會承受這種「割捨的痛苦」,是邁向真正高效的成年禮。為了讓這個過程更有系統性,我們可以導入一些實戰的框架與工具,把抽象的策略,變成每天都能具體執行的動作。
第一個非常實用的戰略框架,是所謂的「一三五法則」。這個法則的精髓在於承認我們的時間與意志力都是稀缺資源,與其製作一張令人絕望的無限清單,不如在一天的開始,就為自己設定一個務實且有重點的上限。具體來說,就是每天只專注於完成九項任務,包含一件影響最深遠的「大事」,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大石頭」;三件同樣必要但耗時較少、屬於「小碎石」等級的「中事」;以及五件可以快速解決、維持事務運轉的「沙子」般的「小事」。這個框架強迫我們在動手前,就必須進行一次殘酷的價值判斷,確保我們精力最旺盛的時段,能優先投入在那件回報率最高的事情上。
打個比方,一個正在準備研究所考試的學生,他的一天可能會這樣規劃:那件「大事」,是完整練習並深度訂正完一份最重要的主科考古題;三件「中事」,可能是閱讀一篇指定的英文期刊、與讀書會夥伴討論上週的難題、以及預約下週與指導教授的會面;五件「小事」,則可能是回覆社團信件、影印資料、查詢獎學金辦法、去圖書館還書、以及整理昨天的筆記。透過這樣的規劃,他的一天就有了清晰的骨架,能確保核心進度,同時又不失彈性。
第二個關鍵的實戰工具,是處理那些巨大「石頭」時的必要技巧,我們可以稱之為「敲碎大石頭」。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對重要的事拖延,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那件事看起來太過巨大、太過模糊,讓人不知從何下手。好比說「完成一份市場分析報告」,這個目標就模糊得令人望而生畏。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這座令人仰望的大山,細細地鑿成一條可以拾級而上的步道。
我們可以一路將目標往下拆解,直到拆出一個「可以在兩分鐘內完成,且幾乎不需要意志力」的具體動作。像是「完成市場分析報告」可以先拆解成「建立報告大綱」,再往下拆成「打開文書軟體,建立一個新檔案,命名為『市場分析報告』」。這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就是打破僵局的啟動按鈕,一旦開始,後續的行動就有了慣性。
當然,再好的方法也需要工具來承載。
像是羊羹我自己就是 Google 生態系的重度使用者,很喜歡它在日曆與信箱間的無縫整合,但它的待辦事項清單(Google Tasks)功能卻極度簡潔,連基本的標示重要性功能都沒有。
面對這種不完美的工具,我們可以發揮一點駭客精神,手動建立一套視覺化標籤系統。打個比方,在最重要的「大事」前面,加上一個「⭐」或「🔴」的 Emoji 符號;在「中事」前面加上「🟡」;「小事」則不加或用簡單的「▪️」。這樣一來,即使軟體本身不支援,我們依然能在一長串清單中,一眼就辨識出當日的作戰核心。工具是死的,但我們的用法是活的,建立一套符合自己習慣的系統,遠比追求功能最強大的軟體來得重要。
第三層:進階心法 — 「摺疊時間」,讓努力產生複利
當我們學會了如何篩選任務、如何拆解任務,基本上就已經掌握了高效執行的基礎。但如果想讓我們的努力,產生超越線性的回報,就需要進入一個更進階、也更具哲學性的層次,一個我喜歡稱之為「摺疊時間」的思考模式。
這個概念的核心,是徹底拋棄「一份時間,一份產出」的傳統觀念,轉而追求如何設計自己的行為,讓「一次的施力,能夠撬動多重、甚至跨維度的價值」。這不再是單純的時間管理,而是「時間價值密度」的管理。
以羊羹的方格子部落格來說就是「用英文獲取知識」。當我選擇直接閱讀英文的論文、書籍或報導時,我們投入的是一份專注的閱讀時間,但我撬動的成果卻是雙重的。主要目標,是獲取了中文世界可能還沒有、或者更為前緣與廣泛的知識;而附加的隱性價值,則是我們的英文閱讀能力、專業詞彙量以及對異文化思維的理解力,都在這個過程中被同步強化了。這兩個目標甚至會形成正向的飛輪效應,英文能力越好,獲取知識的效率就越高,而為了吸收更高深的知識,又會驅使我們去精進語言能力。
第二個案例,是「透過寫作來內化知識」。很多人學習後,僅止於劃線或做筆記,但這是一種相對被動的吸收。如果我們多做一步,強迫自己將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話寫成一篇流暢達意的部落格文章,這個行為的價值就會被「摺疊」好幾層。
最核心的價值,是為了能「輸出」,我們必須在大腦中對這些零散的資訊,進行一次深度的思考、轉譯與重組,這會將被動的資訊,真正「內化」成自己可隨時取用的知識體系。而疊加上去的第二層價值,則是這篇文章本身成了一項「數位資產」,它可能為我們帶來潛在的廣告收益、可能建立起我們的專業形象與個人品牌、甚至可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前來交流。這個「內化」的過程,本身就成了一項可產生外部回報的投資。
第三個,也是羊羹我覺得最精妙的一個部分,是「使用數位筆記軟體來建構知識網絡」。像是 Obsidian 這類的現代筆記軟體,其核心功能在於「雙向連結」,讓每一個知識點都能彼此串連,形成一個網狀結構。
當我們投入時間整理筆記,建立這些連結時,我們摺疊的價值是跨越數位與生物兩個世界的。在數位世界,我們建立了一個強大、可供檢索的「第二大腦」,讓我們的知識得以積累與傳承。而在生物世界,當我們思考「這個概念跟哪個概念有關」並動手建立連結時,這個回憶與串連的動作,其實正在同步強化我們真實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結。我們的數位操作,直接促進了我們大腦的物理結構優化,這幾乎是一種科幻等級的效率。這種「摺疊時間」的思維,其本質就是一種「系統設計師」的思維,我們不再被動地執行任務,而是主動地設計我們的每一個行為,讓它成為一個能產生多重價值的「價值疊加包」。

∟羊羹的筆記草稿(Obsidian)
第四層:終極心態 — 當「無趣」成為你的創意羅盤
當「摺疊時間」這種追求多重價值的模式,從一種刻意的技巧,內化成一種不假思索的思維習慣後,一個非常迷人的「後遺症」便會隨之出現,那就是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對那些「目的過於單一」的任務,感到索然無味。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它反而是一個指標,代表我們的心智模式已經永久升級,大腦的獎勵機制,不再滿足於單純「完成任務」的廉價多巴胺,轉而開始追求「設計出一個優雅解方」時,那種智力上的滿足感。
這就像一個玩慣了複雜策略遊戲的高等玩家,是無法再從新手村那種「重複打十隻史萊姆」的單調任務中,獲得任何樂趣的。我們追求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戰役,用一個漂亮的策略,同時撬動多個目標。因此,那份「無趣感」,本身就成了一個極其有用的信號,一個高效的「策略羅盤」。當我們面對一件感覺單調乏味的任務時,內心的聲音不再是「唉,好煩,硬著頭皮做完吧」,而是會自動切換成一個更具創造性的提問:「這個任務太無趣了,不值得我直接投入時間。我該如何『改造』它,為它疊加其他的意義,讓它變得有趣起來?」
打個比方,生活中最單調的苦差事之一,莫過於「整理堆積如山的發票,準備報帳」。這是一個典型的單一目的任務,過程枯燥,結果也只是完成了一件義務。但如果用「摺疊時間」的思維來改造它,整個體驗就會截然不同。
我們可以在整理的同時,為這個行為疊加其他目的,像是戴上耳機,聽一集之前沒空聽的知識型 Podcast,這是疊加了「學習」的目的。我們也可以在整理的過程中,一邊思考「如何優化我未來的記帳流程,讓下次整理時間縮短一半?」,這是疊加了「系統優化」的目的。
經過這樣的「摺疊設計」,原本一小時的痛苦勞役,就搖身一變成了一小時的「一石三鳥」高效時光,我們不只完成了報帳,還學到了新知,更升級了未來的系統。這件事立刻就從無趣的苦差事,變成了一個充滿優化樂趣的迷你專案。
這種將被動接受轉為主動設計的心態,正是生產力思考的終極體現。我們不再是時間的奴隸,而是價值的設計師,我們的目標不再是填滿時間,而是讓時間充滿我們自己定義的意義與樂趣。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時間價值思考的QA總結
Q1: 為什麼我認真製作的待辦清單,有時候反而讓我更焦慮?
A: 因為在沒有策略的狀況下,清單只是將我們腦中的所有壓力「可視化」了,讓我們清楚看見自己有多少事沒做完,卻沒有提供解決方案。這會讓我們陷入「窮忙陷阱」,感覺永遠在追趕進度。關鍵不在於「記錄」任務,而在於學會「篩選」與「排序」任務。
Q2: 面對重要但又龐大、讓人想拖延的任務,有什麼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嗎?
A: 「敲碎大石頭」是最好的方法。也就是將一個巨大的目標,不斷向下拆解,直到拆出一個「兩分鐘內就能完成」的微小步驟。先完成這個微不足道的啟動步驟,就能有效打破拖延的僵局,利用慣性帶動後續的進展。
Q3: 文章提到的「摺疊時間」是什麼意思?它跟一般的時間管理有什麼不同?
A: 「摺疊時間」是一種追求「時間價值密度」的進階思維。它不是去管理時間本身,而是去「設計」我們的行為,讓一次的努力,可以同時達成多個、甚至跨領域的目標。好比說,透過英文文章學習新知,就同時達成了「學習」與「語言增進」兩個目的。它的核心是從「一份時間,一份產出」的線性思維,轉變為「一份時間,多份價值」的槓桿思維。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