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陣子很常和ChatGPT聊職場上遇到的狀況。因為AI有喜歡長篇大論的趨勢,我請他用快問快答的形式,根據職場心理學、商管理論、研究,給我有根據的答案。以這種方式發問,ChatGPT就像我的職涯顧問,不會刻意討好。以下問題橫跨了我過去10年來,職涯當中曾經有過的疑惑與感觸,精選11則我認為還不錯的問答,與大家分享:
關於薪資、升遷
1.如何知道自己的薪資是否被低估?
✅ 去薪資透明平台(如 Glassdoor)比對+問業界側翼。- 研究顯示:談薪水時,內部比較偏誤很嚴重,容易讓人誤以為「大家都一樣低」。
- 若落差超過 20%,就值得準備下一次談判或轉職。
2.多久升遷算正常?
✅ 2–3 年內若無職稱或職責成長,代表你應該主動出擊。
- 根據 LinkedIn 和 HBR 職涯研究:升遷節奏太慢會直接影響自信與薪資增幅。
- 延伸建議:如果你已有能力做更大職責,但主管沒明說要升你,就是該你提出了。
關於開會和報告
3.開視訊會議開鏡頭,有助於增加權力感嗎?
✅ 結論:有,尤其是在你不是主持人時。
📊 研究依據: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一項2022年的研究,開鏡頭的人會被視為更投入、值得信賴、且具備領導潛力。
一份由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報導的跨國研究也指出:開鏡頭者在會議中發言後,更容易被記住並獲得後續follow-up的機會。
🎯 實用建議:
開鏡頭時坐直、穩定視線、背景簡潔明亮,鏡頭位置約眼睛水平略高。
最好 在你不是主持人時開鏡頭,代表你有主動參與的意願,這比主持人開鏡頭更加分。
4.Sprint Review 根本沒人認真聽,我該認真報嗎?
📌 認真,但用「發表型簡報」的心態來報。
- 不是逐條交代任務完成,而是「我要讓你記得我這週幹了什麼重要的事」。
- 善用圖卡、before/after對比、量化指標、媒體露出數量等「外部認證」,讓內容更像一場戰功簡報。
✅ 建議每次都保留一張 highlight slide,可供擴散給CEO或BD引用,累積你的舞台資產。
關於辦公室氣氛與同事互動
5.如何應對冷淡、對工作又滿口負評卻不離職的老鳥?
✅ 別想改變他,專注「自我切割+策略使用」。
- 行為科學稱這種人是 toxic stayers(有毒但留著),不走卻影響氣氛。
- 解法:不要共鳴,不要爭辯。可用一句:「嗯嗯我想法可能不太一樣耶。」然後回到你自己的焦點。
- 延伸技巧:讓他「發洩對象不是你」,自然會遠離你。
6.買東西給大家吃是加分嗎?
✅ 結論:短期氛圍會加分,但長期地位不會靠這個改變。
📊 研究依據:
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家 Dan Ariely 的實驗指出,物理性「送禮」的好感度上升只會維持 2-3 天,如果沒有持續互動/影響力支持,很快會歸零。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被認為是「樂於助人型」的人,升遷機率反而略低於「表現導向型」同事,除非你能搭配輸出成果。
7. 福委是爛缺,但對升遷有幫助嗎?
❌ 結論:除非你刻意操作,否則只是額外的勞動,不會直接加分。
📊 研究依據:
-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一篇 2023 年對 Fortune 500 內部晉升流程的質性研究指出:負責社交性工作(如福委、節目企劃、氣氛組)者升遷率不高,且多為女性,被組織視為「社交維穩」角色而非決策人才。
- 這種「invisible labor」會被當成「nice to have」,但不構成升遷理由。
關於I型人的職場生活
8.I型人可以當公關嗎?
✅ 可以,而且能更出色。
- 研究發現,I 型人(內向者)更擅長傾聽、分析、為他人說話而非為自己造勢,在建立深度媒體關係與處理危機時表現更穩定(參考:Susan Cain, Quiet)。
- 關鍵不是愛不愛講話,而是:能否理解他人視角並有效輸出訊息。
9.自己一個人吃午餐,是可以的嗎?
✅ 完全可以,還對認知恢復有好處。
- 研究顯示(Cornell Univ. 2014),獨自吃飯可增加午後專注力與情緒穩定感。
- 若擔心社交關係,每週安排1–2次與特定同事吃飯即可補足職場聯繫感。
關於工作與生活平衡
10.我會算塔羅牌,這對職場生活有何正向影響?
✅ 超強軟實力:同理、直覺與敘事能力。
- 算塔羅其實訓練的是「解讀模糊訊息、察言觀色、說出讓人信服的敘事」——這些在PR、PM、BD都是黃金技能。
- 實務建議:別強推塔羅的神祕性,強調你擅長「感知他人情緒與狀態」,就夠了。
11.我下班可以寫小說嗎?
✅ 可以,還建議你寫。
- 多項研究(如 APA 2020)發現:創作型副業能減輕主業的壓力,並提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 而且你這樣才會活得像一個完整的人,不只是「公司的一塊齒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