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外之喜
最近,朋友分享一本書時說:「妳看,這書名,就是在講妳呀!看一下吧!」。「我與世界格格不入?」好吧,確實跟我很像,可是,亞斯?亞斯不就是不懂看人臉色、超白目而已,跟我沒半毛錢關係吧,不會是我啦,用增廣見聞的心態讀就好。
打臉總是這麼快!內容讀不到一半,心中的震撼使我不得不停下思考:這些,不就是在說我嗎?可為什麼,從來沒人發現?
諸多疑惑都在書中找到答案,人生就這麼奇妙,一時興起的換書遊戲,意外撥開深埋心底的烏雲。
二、關於作者
作者陳豐偉,一位有亞斯特質的精神科醫師,他的個人經驗,讓這本書的視角不再只是冷冰冰的臨床觀察者,而能用生活語言來描述「成人亞斯」。將專業知識與生活經驗結合,讓人讀起來有「原來如此」的頓悟。所謂「格格不入」背後,是一種不同的大腦神經運作方式。
三、原本的誤解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和許多人一樣,把亞斯想成一種「無法與人正常互動的怪異」AKA白目、不會看臉色、不喜歡和人交流的那位。
從未懷疑過自己是亞斯,因為我能在表面上與人正常互動。只要將自己內心封閉起來,專注在功能性的交流,就不會露出破綻。一直認為,既然我可以談公事、可以完成任務,就代表不是亞斯,只是EQ低而已。
看完書才了解,亞斯女性容易被忽略的原因:社會對亞斯女的研究與理解,遠不如亞斯男全面。尤其亞斯女性跟男性的表象差很多,亞斯女往往能夠模仿、掩飾,直到成年才意識到自己其實一直在「勉強融入」。所以,到現在才發現自己其實是亞斯,就說得通了。
四、被擊中的瞬間
第一個重擊,是書裡一段描述:「亞斯人常常專注在事情本身,卻無法理解其中的情感脈絡。」
立刻想起自己的職場經歷。在工作場合,別人常說我「態度不好」,但我心裡想的是:「做事就做事,哪來這麼多感覺和情緒?不就是執行任務而已?」
我只是在就事論事,為什麼會被解讀成「不會做人」。讀到這裡,我忽然鬆了一口氣:原來問題不是我「沒心沒肺」,而是腦袋運作模式不同。這一刻,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到「被理解了」。
書裡提到幾個特質,結合我的人生經驗舉例:
情感理解的斷層:過往看到長輩將逝時,會表現得非常冷漠,不是我不難過,而是認為我不是醫生,救不了你呀!幫不上忙的話,至少不要礙事,因此離得遠遠的,想著對方眼不見為淨嘛。但這在旁人眼中,你就是個混蛋!
平行相處很舒適:書裡提到,亞斯人覺得「各自在同一空間做自己的事」就算陪伴。完全同意!不能理解約會為什麼要一起做同一件事?真的這麼巧兩人都喜歡同一件事嗎?通常有一人是「被迫配合」吧?情侶在同一空間,各做各的,對我來說就算是陪伴。
規則與固執:認同的規則,堅守到底;不認同的,死不遵守。這種固執有時讓人頭痛,但也讓我在某些原則上絕不妥協。
幾乎不說謊:謊言就像卡喉嚨的魚刺,讓人不適。通常事件涉及他人利益或安全時才可能妥協說謊,這種堅持常讓人覺得「白目」。
五、閱讀後的情緒轉折
合上書那一刻,久久無法平復心中的震驚。怎麼可能?我?亞斯?
緊接而來的是一股前所未有的解脫感。「終於!找到答案了。」
這種感覺,就像背了幾十年的黑鍋,突然有人告訴你:嘿,這不是你的錯。
這些年來,被誤會的行為,不被理解的時刻,並不是因為我壞心或冷漠,而是腦神經運作不同。
終於,說得通了,可以原諒自己了。
六、學會放過自己
起初,很想向厭誤我的人解釋產生誤會的原因,讓他們明白過往行為不是有意為之。但沉澱幾天後,想通了,也放下了。
別人沒有義務理解我,就像我無法完全理解別人一樣。理解不是強求來的。人生本來就不是所有人都要懂你。重要的是,自己終於懂了自己。
當我知道這一切的原因,我不再為過去的誤會自責,也不再期待所有人能接納。能做的,就是接受自己,並在有限的理解範圍裡過好生活。
七、結語
這本書提醒大家:
1.社會上許多所謂的「白目人」,或許背後有不同的神經特質。
2.成年後的亞斯覺醒,比童年診斷更複雜,但也更能帶來釋懷。
3.對外界而言,這是一種挑戰:我們能否停止用「怪人」的眼光,而是嘗試理解?
對我而言,這本書已經從知識讀物轉變成一面鏡子。讓我看清真正的自己,並能溫柔地對自己說:「我不是壞人,只是腦神經不同而已。」
當你遇到一個看起來冷淡、講話直白、「格格不入」的人時,會怎麼做?要不要先停一秒,想想:或許他只是另一種大腦的運作方式。而不是直接排斥?批評?
任何時候開始理解對方,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