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
浪費自己的時間,則等於慢性自殺。
—— 魯迅
在課程認識的一位朋友,我們常在課後相約出去玩。連續三天,她都遲到。起初我有點無奈,後來乾脆帶著讀物,讓等待成為我自己的時光。
這次她來台灣出差,我們相約在台北。我提早二十分鐘到,因為跨縣市交通總是不那麼好掌控。最後,她還是遲到了半小時。😂
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會生氣。但現在的我知道:等待的時候,我仍能選擇怎麼過。
翻翻書、紀錄文章草稿,其實也能讓時間變得豐富。
提醒自己:「雖然對方耽誤了我的時間,但我的選擇權,仍在自己手中。」

等待的你會做些什麼
遲到背後的小訊號
“What you do anything is what you do everything.”
一個人在小地方的習慣,會不自覺透露出他對生活的態度。
遲到,不只是時間上的落差。
它也透露出一種價值觀:你重不重視對方,重不重視這段關係。
對我來說,雖然我能善用等待的時間,但我也明白——如果一個人不在意我的時間,他也未必真的在意我。
時間就是生命,我願意把它留給重視彼此的人。 🌱 有時候,等待教會我們的不是忍耐,而是懂得分辨: 哪些人、哪些事,值得我們準時甚至提早赴約。
從行為心理學來看「遲到」
- 習慣的力量
行為心理學中有個觀點:日常小習慣,會慢慢塑造我們整體的行為模式。
準時赴約,不只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價值觀的展現。
一個人如何看待時間與承諾,往往也映照出他如何經營自己的人生。 - 時間感知差異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對時間的感受往往截然不同。
對某些人來說,五分鐘只是轉瞬即逝;
但對另一個人而言,卻可能是一段寶貴、不可重來的時光。
因此,準時與否,不只是時間的問題,更是一種尊重與信任的表達。 - 行為暗示價值觀
研究顯示,準時或遲到,其實是一種無聲的訊息。
它傳遞的,往往不只是「行程安排」,更是一種潛在的態度:
►我是否重視這段關係?
►我是否願意為你預留空間?
遲到,從來不只是時間的落差,更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
留給你的提問
💭 你對「時間」的掌握度如何?
💭 你是常常遲到的一方,還是常常等待的一方?
💭 在你的人生中,有哪些事情,值得你準時甚至提早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