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帶著對婚姻與職業的雙重焦慮前來,卻在對談中發現,那個最需要被引導的學生,正是她自己。
人物:
。) 羅伊(我):靈性溝通者
。) 林老師(化名):約32歲,擁有碩士學歷,從事代理教師工作第四年。
(對話開始)
林老師:(語氣急促,帶著疲憊)老師,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每年都在考試、備課、代課之間循環。學校把正式老師不想接的科展、導師、課後訓練全都丟給我們代理老師,工作量一樣,甚至更多,但我們永遠是「暫時」的。
我:我聽到了「暫時」這個詞。這種不確定感,最消磨人。它是不是也影響了妳對未來的其他規劃,比如…成立家庭?
林老師:(嘆氣)當然啊!哪敢想?我連明年會在哪間學校都不知道,怎麼敢結婚生孩子?可是我的年齡…(聲音變小)老實說,我真的很渴望有個自己的家。
我:我完全理解。妳陷入了所有代理老師最經典的困境:用一份「不穩定」的工作,去追求一個需要極大「穩定」才能實現的人生目標。 這就像開著一艘不停漏水的船,卻想橫渡太平洋。
林老師:對!就是這種感覺!我也想過換跑道,但我從大學到碩士都在學教育,除了教書,我還會什麼?去補習班?現在補習班老師要會搞笑、要會做梗圖、要會拍影片,我哪裡比得過年輕人?
我:(目光掃過我的花晶櫃,一個念頭閃過)
林老師,我們換個角度。
我問妳一個問題:妳覺得一個好的老師,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
是很會考試?還是知識淵博?
林老師:(毫不猶豫)是「引導」和「解釋」吧。
把很難的東西,用學生聽得懂的方式講明白。
還有就是處理孩子的情緒,讓他們願意聽、願意學。
我:說得非常好!那我們來做一個練習。請妳現在把我當成一個完全不懂「花精」是什麼的學生,用妳最擅長的「引導」和「解釋」能力,向我說明什麼是「情緒」?
為什麼人需要管理情緒?
林老師:(進入教師模式,語氣變得清晰有條理)
嗯…情緒就像天氣一樣,是我們內心的氣候。
好的天氣讓人想出去活動,壞的天氣就想待在家。
如果一個人內心總是颳風下雨,那他當然沒辦法好好學習、好好工作。
管理情緒,就是學習幫自己準備一把「傘」,或甚至學會「看氣象預報」,在暴風雨來之前先做好準備。
我:(鼓掌)太精彩了!這個解釋比我聽過大多數人都好!
那現在,這瓶花精(拿起「意識轉換」花晶),它不是藥,它就像妳剛才說的——
一個「情緒的氣象調節工具」。它用一種溫和的能量頻率,提醒我們的大腦:
「嘿,烏雲來了,我們可以試著調整一下內在的濕度與壓力,讓它別變成暴雨。」
很多人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麼卡住,就像妳現在一樣。他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大道理,而是一個簡單、溫和的「工具」,幫他們從「知道」走向「感覺到」。
林老師:(眼睛微亮)所以…它就像一個給大人用的「情緒引導教具」?
我:Yes!完全正確! 妳看,妳瞬間就理解了它的本質,甚至給了它一個更精準的名字——「情緒引導教具」。
林老師,妳剛剛完美示範了如何將「教學專長」轉化為「理解新領域」的能力。
這份能力,遠比妳那張教師證要值錢得多。
妳不斷教導孩子要發掘自己的專長,但妳是否忽略了,妳自己最強大的專長,
正是「引導」與「解釋」的藝術?
林老師:(愣住,若有所思)
我…我從來沒這樣想過。我一直覺得我的專長是「教數學」、「教國文」。
我:學科知識只是載體,妳的「核心技能」是溝通、簡化與啟發。
這項技能,在任何領域都是黃金級的能力。
妳知道有多少代理的音樂老師,後來成了很受歡迎的藝術療癒師嗎?
因為他們懂音樂,更懂如何用音樂「引導」人的情緒。妳的舞台,絕對不僅僅是學校的講台。
那個讓妳恐懼的「不穩定」,現在看來了阻礙。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它正是在逼妳離開舒適圈,去一個更需要妳「引導」專長的新舞台?
妳教孩子解應用題,現在,妳自己的人生,就是最難的那一題。
解題的第一步,永遠是:讀懂題目,並相信自己擁有解題所需的工具。
(對話結束)
後記:
林老師離開時,手上的花晶彷彿不再只是一瓶產品,而更像一個「教具」、一個「鑰匙」。她不再只是一個焦慮的求助者,更像一個被點醒的「解題者」。
真正的困境,從來不是外在的道路狹窄,而是我們內在的視野被自己所熟知的「道理」所限制。
最好的老師,永遠是先讀懂自己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