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摘要(核心觀念)
David Allen 的《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 GTD)一書提出了一套系統化的時間與任務管理方法,核心是「把腦袋裡所有待辦事項外化,建立可靠系統來追蹤,讓大腦專注於思考而不是記憶」。整本書的關鍵流程可濃縮為五個步驟:
1. 收集(Capture)
把所有待辦事項、想法、承諾、靈感,從腦中「倒出來」,寫在紙上或數位工具裡。
→ 目標:清空腦袋,減少心理負擔。2. 理清(Clarify)
對收集的每一件事情問自己:「下一個具體行動是什麼?」
如果能在 2 分鐘內完成,就立刻做;否則,排進待辦或交給他人。
我在你知道時間是有「顆粒度」的嗎?職涯教練私藏的 6 個時間觀念一文中,也有提到一模一樣的觀念:
﹝可以秒殺的⼩事,立即殺了它﹞
可以發出的會議邀請,請立即殺了它;
可以簡單回的商務信件或者應允,請立即殺了它;
老闆請你修正簡報,如果小於三處要調整,請立即殺了它;
該繳的水電網路瓦斯費,如果現金夠,請立即殺了它;
該寫給老婆的七夕情人節卡片,如果有想法,請立即殺了它(千萬不要殺錯……);
《遠見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自信的人會自我追尋『小型勝利』。他們喜歡挑戰自己並進行競爭,讓他們的努力產生了小小成就感。小型勝利在大腦負責獎勵和激勵的區塊建立新的雄激素受體,雄激素受體的增加會激發睪酮的影響,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信心和應對未來挑戰,這種信心的提升甚至可以持續數月。」
我認為,與其說自信的人會自我追尋「小型勝利」,不如說「小型勝利」可以讓人更加自信。在追求快速的這個年代,我們時不時會被要求產生「Quick Win」,不是「先求有,再求好」,而是「先求有,而且要有一定質量的好」。
3. 組織(Organize)
把任務分類:專案、行動清單、等待回覆、將來也許清單等,並放到可靠的系統裡。
4. 回顧(Reflect)
每週檢視系統,調整任務狀態,確保一切保持最新。
5. 執行(Engage)
依據當下的情境、時間、精力與優先級,選擇要做的行動。
👉 簡單來說,就是從「腦中混亂 → 系統化整理 → 專注行動」,打造一種「心智如水(Mind like water)」的狀態。
⋯♡⋯⋯⋯♡⋯⋯⋯♡⋯⋯⋯♡
二、金句摘錄
1. 「你的大腦是用來創意的,不是用來記事情的。」
(Your mind is for having ideas, not holding them.)
2. 「不確定性會耗盡能量,而清晰的下一步行動能釋放能量。」
3. 「最可靠的效率,不是來自衝動行為,而是來自系統化的行動管理。」
4. 「壓力來自你說過卻還沒做到的承諾。」
5. 「唯一能信任的大腦,是外化在可靠系統中的大腦。」
⋯♡⋯⋯⋯♡⋯⋯⋯♡⋯⋯⋯♡
三、延伸論述
1. 心理學觀點:降低「認知負荷」
人類工作記憶有限,研究指出大腦同時只能處理 7±2 個資訊。當待辦事項堆積在腦海裡時,就像電腦開太多分頁,會變慢甚至當機。GTD 的「收集 → 外化」過程,本質上就是降低認知負荷,把大腦從「資料庫」解放成「創意工坊」。
2. 職場應用:團隊與個人效率的交集
很多管理者以為自己記性好,可以不用工具,結果團隊經常被「遺忘的交辦事項」拖累。若把 GTD 流程延伸到團隊管理,可以發展成 OKR + 任務管理工具(如 Asana、Notion、Jira),把「想法」到「行動」的斷層減到最小。
3. 與現代工具結合:AI 與自動化
2001 年《搞定》出版時,還沒有現在的 Notion、Todoist、AI 助理。今天的 GTD 不僅是手寫清單,而是可以和 AI 工具搭配,例如:
- 收件匣管理 → 用 AI 自動分類郵件。
- 行動清單 → 語音輸入自動轉換成待辦。
- 每週回顧 → ChatGPT 協助整理專案進度。
4. 哲學層次:從「搞定」到「安定」
GTD 不只是效率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所謂「心如止水」意味著對環境的刺激保持彈性反應,不因焦慮而失控。這與東方哲學的「無為」有相通之處——透過系統掌握外在,讓心靈保持自由。
⋯♡⋯⋯⋯♡⋯⋯⋯♡⋯⋯⋯♡
✅ 總結
《搞定》並不是單純的時間管理書,而是「心理學 + 行動系統」的結合。它教人如何把「繁雜」轉換成「可執行」,最終達成「心智如水」的自在狀態。對職場人士、新創團隊甚至領導者,都有深遠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