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生命中的「擱淺」時刻,視創傷與漂泊為獨特的生命紋理,並從中覺察內在的韌性與光芒,將殘缺熔煉成存在的勳章。
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我是安然,歡迎收聽《心靈邊境》。
上一集『當下的每一步皆成詩篇』播出後,我的內心收到了一份深深的觸動。無論是那一集在方格子的頁面上,靜靜躺著的數百位安靜的閱讀者,還是在Firstory介面上數百次的下載次數,看著這些數字,雖然還沒有很多留言,但我卻彷彿感覺到了一種無聲的共鳴。
那份安靜的陪伴,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或許我們內心深處那些難以言說的『擱淺』感,其實是相通的。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契機,一個被溫柔接住的瞬間,去承認這份感受。
今天,我正是懷著這份對共鳴的期待與感謝,想與您繼續深入這個話題…」
【你我心中的那截漂流木】
不知道您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在某個時刻,感覺自己就像被命運的浪潮沖上了陌生的沙灘,擱淺了。也許是一段關係的結束,一個夢想的告一段落,或是一種揮之不去的疲憊與迷茫。我們看著周圍的人潮來潮往,卻覺得自己像一截孤獨的漂流木,被遺忘在時間的角落,身上佈滿了名為「創傷」的裂縫。
今天,我們不談如何快速站起來,不談如何立刻重返海洋。我們想邀請您,靜下心來,一起聆聽一截「漂流木」的獨白。願您能跟著我的詩作,走進自己的內心邊境,去覺察、去觸碰、去擁抱那個也許同樣感到擱淺的自己。我們將會發現,那些看似停滯的「擱淺期」,或許正是生命給予我們最深沉、最溫柔的禮物。
【第一幕:覺察傷痕——「我是一截被時間赦免的標本」】
第一部分,我們來覺察傷痕。
詩的開頭是這樣說的:
> 「我是一截被時間赦免的標本
> 用裂縫丈量潮汐的體溫
> 浪的舌頭舔舐年輪深處
> 鹽粒在骨隙間結晶
> 長成透明的紀年」
「標本」,聽起來好像生命靜止了,但「赦免」這個詞多麼有力!它不是「剝奪」,而是「釋放」。時間不再追著它跑,而是給了它一個獨特的位置——一個觀察者、見證者的位置。
我們的第一個覺察練習,就是「以標本的眼光,溫柔地審視自己的傷痕」。
請您找一個安靜的片刻,問問自己:
* 我身上的「裂縫」是什麼?是哪些經歷讓我感到破碎?
* 這些裂縫,曾經為我「丈量」了什麼?它是否讓我更深刻地體會了情感的「體溫」、人生的「潮汐」?
* 那些讓我感到痛苦的往事,是否像「鹽粒」一樣,正在我的骨隙間「結晶」?它是否正在以一種我不曾預料的方式,成為我生命故事中獨一無二的「紀年」?
不要急著評價好與壞。只是去看見,去承認。裂縫不是醜陋的缺陷,它是光進入我們內心的通道,更是我們曾經歷潮汐的證明。那些結晶的鹽粒,是苦澀海水留下的禮物,它讓我們的生命有了更複雜、也更璀璨的密度。
我們可以暫停一下,再次聆聽,或是隨著你的步調,按下暫停鍵來靜靜思維和感受。
【第二幕:聆聽內在——「聽見我胸腔裡,有整座森林在退潮」】
接著,第二部分,我們來聆聽我們的內在。
擱淺在外,但內在的世界從未消失。詩中有一個非常動人的意象:
> 「貝殼貼近耳語時
> 聽見我體內
> 有整座森林在退潮」
沙礫是「未寄出的遺書」,訴說著未完成的遺憾。但當我們像貝殼一樣,選擇貼近自己去傾聽時,會聽見什麼?不是一片死寂,而是「整座森林在退潮」的磅礴之音。
這引領我們進行第二個覺察:「閉上向外尋求的眼睛,傾聽內在的原始森林」。
擱淺的感覺,常常來自於我們與外在世界的聯結被切斷了。我們感到孤獨。但這首詩提醒我們,我們從不貧瘠。我們的內在,擁有一整座屬於自己的森林——那是我們的來處,我們的根基,我們所經歷過的所有茂盛生長的生命力。
退潮」不是消失,而是一種沉潛,一種回歸。它或許意味著喧囂的慾望正在褪去,讓我們有機會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生命的輪廓。
請您輕輕地將手放在胸口,做一次深呼吸。試著去聆聽:
* 褪去外在的角色與標籤後,我,還是誰?
* 我內在那片「森林」裡,種著哪些美好的品質?是良善、是勇氣、是創造力,還是愛?
* 此刻的寧靜(或孤獨),是否正讓我有機會重新接觸到這片內在的豐饒之地?
我們不必害怕退潮。因為退潮之後,我們才能踏實地站在自己的土地上,看見那些被海水覆蓋已久的、珍貴的東西。
【第三幕:辯證存在——「我們都是被光赦免的共犯」】
第三部分,來辯證我們的存在。
漂泊與創傷,常常會引發對自我價值的懷疑:「我還值得存在嗎?」詩中的漂流木,也經歷了這樣的哲思辯證:
> 「海鳥啄食我鬆脫的記憶
> 羽毛與木紋在空中辯證流浪的定義
> 當風穿過胸腔的孔洞
>我們都是被光赦免的共犯」
記憶被啄食、變得鬆脫,這聽起來很令人失落。但「羽毛」與「木紋」的辯證,多麼美啊!一個代表飛翔與自由,一個代表扎根與過往。它們在空中共舞,共同探討著「何謂存在」。
而最終的答案,是「共犯」。我們和陽光、和風、和海鳥,和所有讓我們經歷這一切的自然力量,是「共犯」。我們不是無辜的受害者,我們是生命的共同創造者。那些光,不僅照亮我們的完美,也「赦免」我們的殘缺,接納我們的所有。
現在,請進行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覺察:「從自我批判,走向自我共謀」。
試著換一個视角:
* 如果我不再是「受害者」,而是與命運合作的「共犯」,那麼我從這段經歷中「共謀」了什麼?是堅韌?是深刻?還是另一種看世界的眼光?
* 「光」赦免了我什麼?我,願意赦免自己嗎?
* 我胸腔的「孔洞」,是否也讓不同的風得以穿過,奏響了只有我才能演繹的生命樂章?
存在,無需完美證明。存在本身,就是與萬物合謀的一首詩。
【第四幕:熔煉金邊——「夕陽將我的脊椎熔成一道金邊」】
所有的覺察,最終為了走向一種深刻的和解與轉化。詩的後段,畫面變得無比輝煌:
> 「而夕陽將我的脊椎
> 熔成一道金邊」
脊椎,是支撐我們存在的軸心。金邊,是夕陽這道最溫柔的光,為我們的輪廓鍍上的榮耀。這告訴我們,那些最艱難的、幾乎要壓垮我們的經歷,最終會成為我們生命中最堅固的核心,並被轉化為一道璀璨的光芒。
這是最終的接納與昇華:
> 「——星空俯身拾起我的輪廓
> 在浪與沙的交界處
> 擱淺 原是海洋最溫柔的
> 漫長擁抱」
「擱淺不是終結,而是換一種形式的、漫長而溫柔的擁抱。」
我們被一個更浩瀚的力量——無論你稱它為時間、生命還是宇宙——溫柔地抱住了。它讓我們停下來,強迫我們休息、內觀、整合,為下一次出發積蓄完全不同質地的力量。
【你的存在,即是勳章】
親愛的朋友,節目最後,讓我們再一起回味這首詩的智慧。它告訴我們:
請「覺察」你的傷痕,因為那裡結晶著你獨一無二的歷史。
請「傾聽」你的內在,那裡迴響著你從未失去的整座森林。
請「辯證」你的存在,你的殘缺與完整共同譜寫了生命的樂章。
而最終,請像詩中的漂流木一樣,相信每一個『擱淺』的時刻,都不是生命的終點。那是宇宙正在用一種我們當時還無法理解的方式,給予我們最漫長、最深厚的擁抱。它讓我們停下來,強迫我們轉身,向內在深處探尋那片我們從未真正失去的森林。
當我們學會用這樣的目光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我們就會發現,夕陽為我們鍍上的那一道金邊,從未消失——它一直都在,只等待我們轉過頭來,認出自己身上的光。
感謝您的收聽,願您在自我的邊境,找到寧靜與力量。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