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安納 EP31|《狂喜之後》覺醒之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事實上是......
沒有人告訴我,覺醒之後我還要面對情緒、習氣、身體痛、還有每天的家事清單。
但 Jack Kornfield 在《狂喜之後》說了。這本書不是要你飛起來,而是幫你在地上站穩。
所以我錄下這集 Podcast,作為我靈魂開始收拾殘局的第一塊洗衣板。
嗨,大家,你們好嗎?我是安納。
昨天晚上又地震了,雞蛋還在補眠,我則想趁這個午後來和你們聊聊一本書《狂喜之後》(After the Ecstasy, the Laundry)by Jack Kornfield。
這本書的重點不是在描述開悟的那一刻有多麼靈光乍現,而是 開悟之後,我們要怎麼活?怎麼面對情緒、小我、身體與混亂的日常?
🌕 覺醒的起點:痛苦與呼喚
這本書談到「狂喜」之前,往往都有兩種覺醒的推力:
1. 痛苦的推力
當我們經歷人生的匱乏、挫敗、苦難,我們會開始問:人生就只有這樣嗎?痛苦成為一種推動我們探索靈性的力量。
2. 神性拉力的呼喚
另一種力量,是來自宇宙或「道」的強烈拉力,彷彿靈魂本來就記得自己應該回家的方向。
我覺醒的那一刻,感受到那個拉力極其強大——好像數百萬年的演化都在一瞬間歸於一點,那是宇宙在說:「你該回來了。」
📖 對靈性書籍的誤解:我們以為自己「懂了」
在閱讀靈性書籍時,我們常常陷入一個陷阱:以為「讀懂」=「開悟」。但其實,很多經驗只是記憶裡的再現,不是實相。
就像瑜伽練習裡描述的「根鎖」,因為書寫太具象,我們就去模仿它,然後以為自己掌握了技巧,實際上卻錯過了它自然發生的本質。
🌀 覺醒三門:空性、我是誰、永恆的當下
書中提到三個典型的覺醒體驗路徑:
- 空性:一切都是寧靜與心的化現,超越了「我」。
- 我是誰:徹底看見自己其實就是宇宙、並未被創造。
- 永恆的當下:開悟不是遙不可及,它就是當下。
雖然說起來簡單,但對許多修行者來說,這些話也可能是巨大的謎。
🌪 狂喜之後:現實不會因為你覺醒而自動變乾淨
《狂喜之後》書中,提到開悟不是故事的結尾,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他引用佛教修行的傳統架構,劃出一份開悟後的「心靈地圖」,分為四個階段:
📍 開悟後的四階段修行地圖
🔹 第一階段:入聖道之流(Sotāpanna)
- 你已經徹底看破了個體的幻象,知道這一切都是夢。
- 二元對立的世界開始崩塌,你的自我認同開始鬆動。
- 你不再活在「我是誰」「我要證明什麼」的故事中。
- 但這只是一個起點,不是「畢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