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安納 EP35|為什麼靜坐冥想沒有帶來覺醒?覺醒開悟的直捷之道
嗨,我是安納。這集是我在 7 月 3 號晚上錄的,剛從老家回來。因為妹妹從美國回來了,我回去幾天,結果床超硬、睡不好。隔壁又在裝潢,被吵了兩天。今天早上也一樣,超早就醒來,根本沒睡飽。
但我沒去補眠,因為怕一睡變夜貓、晚上又醒、明早又被吵。我寧願撐著,坐下來,跟你說點什麼。
🎯這集為什麼想聊「禪修沒有用」?
這集想聊一個問題:
為什麼這麼多人靜坐、禪修、冥想,卻沒有覺醒?
不是說禪修沒價值,而是它不一定會帶來覺醒。這是我最近在讀一本書時感受到的:《走向靜默如你本來》這本書,寫出了我經歷中很多無法說清的部分,我終於找到一種能把體驗轉成語言的方式。
🎧Podcast 收聽
🌿從 Mooji 到 Papaji,再到 Ramana Maharshi
我在 YouTube 上看到一位叫 Mooji 的導師,他的冥想引導非常深,一邊聽我就昏過去了(真的昏,不是開悟的那種)。他讓我想到 Adyashanti,一樣是直指本性的老師。
然後我注意到 Mooji 桌上擺著兩張照片,查了一下,發現是他的老師 Papaji,而 Papaji 的老師是 Ramana Maharshi。我這集想講的,就是 Ramana 的覺醒方法:參究自我(self-inquiry)。
🧘♀️禪修為何常常成為二元陷阱?
很多人都在靜坐冥想,但好像沒幾個人真的覺醒。原因是:
大多數的禪修其實加強了「觀者 vs 被觀者」這種二元對立。
比如:你觀呼吸、觀身體感覺,那就代表你是「觀察者」,而「呼吸」是被觀察的對象。這樣的關係其實讓你更難突破我執(ego),反而會鞏固那個「我」的存在。
❓Ramana 的覺醒方法:參究「我是誰?」
Ramana 提出的方法是:「參究自我」。
不是唸咒,也不是想答案。是持續把注意力轉回來——去問:
- 我是誰?
- 是誰在想這個念頭?
- 這個「我」從哪裡來?
這不是要你用腦袋想出一個答案,而是讓你把注意力從思考對象拉回「那個有思考的人」。
他說:「這個我是誰的念頭,會像火葬場的棍子一樣,燒光所有的念頭,最後也會把自己燒掉。」
這個方法不是要「分析」,不是一種思維活動,而是讓「我念」自然消融,剩下純粹的存在感。
🌀我自己的覺醒經驗
我覺醒的當下不是在禪定,也不是在靜坐。我那時候是在看一本書,照著書的指引,問了「我是誰?」結果就是,一切像是停住了,整個世界暫停,我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狀態。
那段時間,我醒著、睡著,都能感覺自己跟道、跟本性是連著的,腦中沒有太多雜音,念頭來了我也看得很清楚,但它們不再干擾我。整個人像是泡在喜悅裡,全身細胞在唱歌。
🧘♂️觀呼吸?我覺得不太對勁
最近有朋友問我:「怎麼靜坐?是觀呼吸嗎?」
我當下說:「嗯...差不多。」但心裡其實很不踏實。
因為觀呼吸也是讓你「去觀察」某個東西,但那個觀察者還在,二元性還在。
Ramana 說:只要你還有「我在觀察」,那個「我念」就還在,自我就還沒被看穿。
🙅♀️肯定句、否定句都不會讓你覺醒
- 非真我練習(不是這個、不是那個)
→ 這其實還是在用心智判斷,仍是「區別」。 - 肯定句冥想(我就是神、我是真我)
→ 如果靠唸咒語就能開悟,這世界早就覺醒爆棚了。
這些方式都還是在「框框裡玩文字遊戲」,你以為你懂了,其實只是腦子懂了,細胞沒懂,生命沒變。
你無法靠一堆咒語洗腦自己成為真我,因為真我根本不是靠腦袋能達成的東西。
🛐關於真正的「臣服」
Ramana 說,真正的臣服,不是我做了什麼好事、拿去獻給神。那一切從來就不是你的。你沒什麼東西可以獻,因為你自己都不是真正「屬於你」的。
「臣服」的本質,是讓那個「我」消失。
不是你對神低頭,而是你和神其實從來不曾分離。
人的嘴巴說「我臣服、奉獻給神」,就像從一尊糖做的神像頭上捏一撮糖下來當貢品,然後說「這是我的奉獻」。邏輯錯亂,糖本來就是祂的。
📚讀金剛經時的感應:我是在讀書?還是書在讀我?
我最近在讀金剛經,是果如法師講解版本,書名叫《萬古的呼喚》。很巧的是,裡面有幾句話,竟然在我前陣子做的夢裡也出現過。
那種感覺真的很強烈——像是宇宙在讀我,而不是我在讀書。
像是「祂」一直在呼喚我,從宇宙初生開始,就在等我聽見。
Youtube 收聽
🌌這條覺醒之路的終點:什麼都得不到,你還願意走嗎?
最後,這本書說了個最直白的事實:
你修行到最後,會「什麼都得不到」。
包含你自己,也會消失。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什麼都不會得到,甚至連「你」都不會留下來,你還願意走這條路嗎?
我這集講的內容主要是 Ramana 的書《走向靜默如你本來》前七章。
歡迎分享給你覺得對這主題會有興趣的朋友~
如果你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在 Apple Podcast 或 FirstStory 給我,我都會看也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