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給第一次放手的爸媽,一封溫柔的信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還記得我在幼兒園任職的時候,每年暑假過後的第一天,園裡總會響起此起彼落的哭泣聲。那時我就知道──新學期、新的孩子來了。

一邊是哭得滿臉鼻涕眼淚的小朋友,一邊是眼角泛著淚光的爸爸媽媽。對孩子來說,這是人生中第一次「練習離開」;對父母而言,這也是親子之間共同的第一堂課──學習面對分離焦慮。

為什麼孩子會焦慮?

對於一個從出生起就習慣與家人 24 小時相處的孩子來說,要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獨自待在陌生的環境一整天,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這份焦慮,其實是愛的延伸。因為孩子與父母之間早已建立起深厚的依附關係,他們自然認為:「只要有爸爸媽媽在,就安全、有被保護。」

父母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內化」那份安全感**──讓他即使不在我們身邊,也能感覺到愛依然存在。

溫尼考特的「心靈圖像」理論

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大師 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 提出,孩子會在心理中創造一個「心靈圖像」(inner representation),來代表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這個圖像不是具體的畫面,而是一種深層的感受與記憶,包含:

  • 父母給予的照顧方式
  • 孩子感受到的安全與被理解感
  • 孩子在被安撫、被拒絕或被忽略時的情緒經驗

這些經驗會被孩子內化成一個「關係模板」,成為他往後面對世界與建立人際關係的心理藍圖。

「過渡性物件」幫助孩子自我安撫

溫尼考特也提出了「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的概念,像是毛毯、玩偶、安撫玩具等。

這些小物品能幫助孩子在「媽媽的懷抱」與「獨立的世界」之間找到安全的橋樑。

當母親不在身邊時,這些物品能讓孩子仍感受到愛與連結。

換句話說──孩子是透過這些物件,在心中創造出「內在的母親」,並藉此學習自我安撫與情緒調節。

因此,父母可以讓孩子帶著:

  • 一張全家福照片
  • 他喜歡的小毛毯
  • 或帶有媽媽味道的衣服

這些看似小小的東西,會在孩子的心裡形成強大的安撫力量,提醒他:「媽媽雖然不在,但我仍被愛包圍。」

父母事先的準備工作,讓孩子對幼兒園「有心理準備」

除了安撫小物,父母也能先幫孩子預演「上幼兒園」的生活,讓陌生變得熟悉。

可以嘗試:

  1. 介紹老師與同學:讓孩子看看班級照片,說說老師與小朋友的名字。
  2. 熟悉環境:帶孩子看看教室、廁所、餐廳的照片,並解釋這些地方會做什麼。
  3. 建立可預期的作息:在家練習與幼兒園相同的作息,如吃飯、午睡時間,讓孩子產生熟悉感。

在澳洲的幼兒園裡,當新的孩子進來,育兒中心會請家長填寫「生活常規表」,了解孩子在家的習慣,並在一剛開始盡量在中心配合孩子原有的生活習慣,讓孩子覺得環境可預期、有人理解他。

這部分因為在台灣的老師往往需要同時照顧許多孩子,難以做到完全客製化的照顧。(雖然現在新聞上偶有一些幼稚園虐童的事件,但我要說的是,這畢竟不佔多數,我在這行業中看到的,都是對孩子充滿愛,犧牲自己下班時間,為得是孩子臉上幸福笑容的老師們,請各位善待偉大的幼稚園老師XD),因此父母事先理解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時間,並且在家中搭配的來做,這樣的方式是比較可行的.因此,家長可以先在家配合幼兒園的節奏練習,讓孩子進入狀況,這樣能幫助孩子更快適應。

把上學變成一場「冒險任務」

這是我最喜歡的小技巧。

你可以讓孩子把上學想像成一次「探險」或「闖關遊戲」。

例如:

  • 第一天,認識五個新朋友並記下名字。
  • 第二天,問老師最喜歡吃什麼。
  • 第三天,幫忙收玩具,獲得小小勇氣貼紙。

當孩子覺得自己是在「闖關」而不是「被迫分離」,上學就會變得有趣許多。

給父母的一句話:放手也是一種愛

即使父母做足準備,孩子仍可能哭、黏人、依賴。

所以父母的心態要如同上一篇所說的課題分離,

父母做好自己的責任分擔,剩下的就由孩子自己去探索、發展、體驗,

孩子的眼淚,是情緒釋放與成長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心態。

請相信──孩子有能力去適應新環境。因為父母的情緒與信任,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當你展現平靜與信任時,也在告訴孩子:

「你可以的,媽媽相信你。」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分離節奏

有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有的表面淡定,其實內心波動不小。

「不哭」並不代表沒有焦慮。

晚上回到家時,不妨輕聲問孩子:

「今天早上和媽媽說再見的時候,你心裡感覺怎麼樣呢?」

讓孩子學會表達、理解並處理自己的焦慮,

這不僅幫助他度過入園階段,也成為他情緒管理的重要基礎

結語

分離焦慮,其實是愛的一種延伸。

透過陪伴、理解與信任,孩子終將學會:

即使分開,也能被愛包圍;

即使哭泣,也能重新微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nny Chou的沙龍
2會員
6內容數
Sunny Cho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3
孩子常常因為生氣、焦慮或害怕而失控嗎?父母的第一步不是壓抑情緒,而是陪伴孩子去看見、承認並學會管理它。透過同理、設立界線與對話,我們能幫助孩子在成長中擁有更強大的內心,也讓親子關係更穩固。
2025/10/03
孩子常常因為生氣、焦慮或害怕而失控嗎?父母的第一步不是壓抑情緒,而是陪伴孩子去看見、承認並學會管理它。透過同理、設立界線與對話,我們能幫助孩子在成長中擁有更強大的內心,也讓親子關係更穩固。
2025/09/17
我自己在台灣教授幼兒美語已超過十二年,疫情期間,我決定到國外研讀幼兒教育,想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我在澳洲讀了兩年的 Childcare Education,取得了 Diploma 文憑。在這兩年中,我學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許多值得分享的觀察。我想分享這些,是因為我同時看見了台灣父母的無奈...
Thumbnail
2025/09/17
我自己在台灣教授幼兒美語已超過十二年,疫情期間,我決定到國外研讀幼兒教育,想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我在澳洲讀了兩年的 Childcare Education,取得了 Diploma 文憑。在這兩年中,我學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許多值得分享的觀察。我想分享這些,是因為我同時看見了台灣父母的無奈...
Thumbnail
2025/09/02
從《教養逆思維》的「感受長凳」概念出發,探討如何透過陪伴與同理,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建立內在韌性,並提升親子關係。文章分享實際案例與技巧,讓父母學習以愛與溫柔引導孩子成長。
Thumbnail
2025/09/02
從《教養逆思維》的「感受長凳」概念出發,探討如何透過陪伴與同理,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建立內在韌性,並提升親子關係。文章分享實際案例與技巧,讓父母學習以愛與溫柔引導孩子成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每當幼兒園學期一開始的那幾個月,總會在門口見到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以及不斷輕拍孩子安撫的家長,即便我們已經熬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但看到孩子奮力掙扎不願意離開父母懷抱的模樣還是令人感到揪心不已。 「上學」通常是我們經歷第一次分離焦慮的時候,而且時間還長達數小時,這對於打從出生即在父母時刻照料
Thumbnail
每當幼兒園學期一開始的那幾個月,總會在門口見到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以及不斷輕拍孩子安撫的家長,即便我們已經熬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但看到孩子奮力掙扎不願意離開父母懷抱的模樣還是令人感到揪心不已。 「上學」通常是我們經歷第一次分離焦慮的時候,而且時間還長達數小時,這對於打從出生即在父母時刻照料
Thumbnail
焦慮和憂鬱彼此交融,特別在孩童成長時期,家長和教育者應以愛心陪伴與理解,給予正向情緒命名、自我揭露與正念的培養,以促進情感健康與獨立。這篇文章探討了孩子在學業和情緒調適上的經歷,並提出了應對焦慮和憂鬱的建議。
Thumbnail
焦慮和憂鬱彼此交融,特別在孩童成長時期,家長和教育者應以愛心陪伴與理解,給予正向情緒命名、自我揭露與正念的培養,以促進情感健康與獨立。這篇文章探討了孩子在學業和情緒調適上的經歷,並提出了應對焦慮和憂鬱的建議。
Thumbnail
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長大離家。但透過真摯而坦然的對話,我們和孩子的心是可以永遠靠近的。與其躲避那些複雜的情緒,不如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學著去擁抱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包括畢業。
Thumbnail
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長大離家。但透過真摯而坦然的對話,我們和孩子的心是可以永遠靠近的。與其躲避那些複雜的情緒,不如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學著去擁抱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包括畢業。
Thumbnail
我們就是情感豐富的人,這可以是我們的優勢。只要我們學會不讓情緒成為絆住我們的阻礙,在感同身受之餘學會更多應對策略,就不需要用盔甲來武裝自己的心了。
Thumbnail
我們就是情感豐富的人,這可以是我們的優勢。只要我們學會不讓情緒成為絆住我們的阻礙,在感同身受之餘學會更多應對策略,就不需要用盔甲來武裝自己的心了。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所以如果孩子對人有壓力感,那就換玩具派上用場,將玩具玩的生動有趣,喔喔哇哇的自己喊的開心,用開心的氛圍渲染住孩子
Thumbnail
所以如果孩子對人有壓力感,那就換玩具派上用場,將玩具玩的生動有趣,喔喔哇哇的自己喊的開心,用開心的氛圍渲染住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