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
明明只是被同事的一句話碰了一下情緒開關,眼淚卻突然湧了上來?
或是因為對方沒有秒回訊息,心裡開始上演一齣小劇場,然後莫名地感到委屈?很多人以為自己情緒化,是一種缺陷,或者懷疑自己是不是「生來就比較玻璃心」。但你知道嗎?心理學家早就發現——情緒穩定並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一種可以練習的心理韌性。
這意味著,我們每天的選擇,正在一點一滴地建構出自己的「情緒肌肉」。
情緒穩定,不是壓抑情緒,也不是天生不痛不癢
許多人對「情緒穩定」有一個誤解,以為是什麼事都不動聲色,永遠面帶微笑,或者從不生氣。但真正的情緒穩定,其實是:
👉 允許自己感受情緒,但不被情緒牽著走。
從大腦科學來看,情緒反應主要來自「杏仁核」,而調節這些反應的是「前額葉皮質」——它會在我們深呼吸、等待、覺察時啟動。但這個機制,就像肌肉一樣,需要練習才能變強。
所以,真正情緒穩定的人,不是沒情緒,而是學會在情緒來襲時,給自己一點點空間,選擇如何回應。
你每天的習慣,其實都在影響你的情緒穩定力
在諮商室中,我常見到一些狀態反覆波動的個案,當我們回頭去看他們的生活節奏,就會發現某些看似無關的小習慣,其實是引爆情緒的導火線。
以下是三個最常見的「情緒不穩來源」:
1️⃣ 睡眠不足,讓你的大腦誤判情緒訊號
缺乏深層睡眠,會讓我們的神經系統長時間處在「戰或逃」狀態,更容易焦慮、敏感,甚至對別人的表情解讀過度負面。
2️⃣ 資訊焦慮:過度滑手機,其實是在累積壓力
不自覺的社群滑動,看似放鬆,其實讓我們接收到大量情緒化訊息與比較壓力,尤其在還沒處理完自己感受時,這些資訊會讓內在更混亂。
3️⃣ 沒有情緒出口:生活太滿,情緒沒空被聽見
我們常說自己「沒時間情緒化」,但情緒不是你不理它,它就不會影響你。當生活被工作、責任與行程填滿,心裡的情緒沒有出口,就容易以爆炸的方式表現出來。
情緒穩定力,是可以練出來的:三個日常練習
如果你也常常覺得自己「太容易被影響」、「太容易煩躁」,那你可以從這三個簡單的練習開始,慢慢建立屬於你的情緒穩定力:
🌿 正念呼吸練習:2分鐘,讓大腦有機會重新選擇
每天花兩分鐘,閉上眼睛,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當你察覺到雜念浮現,只要輕輕地把注意力拉回呼吸,不評價自己,就這樣練習。
這不是靜心高手的專利,而是讓你的前額葉有機會介入情緒反應的一種方法。
🌿 寫下「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不需要長篇大論,只要每天抽三分鐘,寫下「我現在感覺……」,幫助自己辨識感受,是通往穩定的第一步。情緒有了名字,就比較不會那麼失控。
🌿 遇到強烈情緒時,延遲10秒
當你想馬上回嗆、馬上大哭、馬上刪訊息時,請先吸一口氣,對自己說:「我等10秒再決定。」
這個10秒的空間,有時就是穩定與後悔之間的差距。
你不需要完美穩定,只需要願意開始照顧自己
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太情緒化」、「好像不夠穩定」,請你記得:
你不是壞掉,也不是不夠好。你只是還沒有被教會:情緒是可以被理解與照顧的。
而我希望,在這個空間裡,你能學會用更溫柔、更不責備的方式,穩定自己的內在世界。
💌 想收到更多專屬於你的情緒照顧工具與故事?
加入會員,讓我們一起打造一個溫柔又有力量的內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