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我們真的恢復了嗎?心理學揭露 COVID‑19 留下的隱性創傷

innervista.co-avatar-img
發佈於日常幸福心理學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真的過得還好嗎?」

這個問題,疫情後的你,也許從來沒仔細問過自己。

三年疫情,不只是口罩與快篩,而是一場深刻的心理變化之旅。

即使病毒退場,我們的內心卻未必恢復原狀。今天,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一起看看這場「無聲的創傷」,如何悄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一、表面恢復的日常,內心卻陷入失序:我們真的「回到正常」了嗎?

疫情結束後,生活似乎「回到正軌」──餐廳人潮湧現、公司恢復實體上班、機票一票難求。

但許多人內心卻浮現出一種說不清的失落、焦慮或遲滯:

  • 為什麼以前熱愛的活動,現在卻提不起勁?
  • 為何在喧鬧的聚會裡,反而感到更孤單?
  • 為什麼我明明沒事,卻總覺得好累、好煩?

這些情緒,並不是「矯情」,而是真實的心理現象——疫情後心理創傷(Post-Pandemic Trauma)


二、疫情如何改寫我們的心理地圖?從壓力、孤立到價值動搖

心理學家指出,COVID‑19 疫情對人類心理的影響,從來不是一瞬間的災難,而是長期的、多重層面的壓力累積:

  1. 慢性壓力源
    • 長期擔憂感染、不確定的政策、經濟壓力,讓大腦處於持續高警覺狀態。
    • 腎上腺素與皮質醇的長期分泌,導致情緒耗竭與注意力分散。
  2. 社交孤立與情感枯竭
    • 被迫斷開與家人、朋友的連結,導致人際支持系統崩解。
    • 線上社交雖方便,卻無法取代實體互動的安全感。
  3. 意義感的崩塌與價值觀重整
    • 很多人開始懷疑:努力工作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真的非得照「標準劇本」走嗎?
    • 裸辭潮、離婚率上升、生活重心改變,都是「價值解構」的表現。

三、看不見的創傷跡象:你也可能在「疫情後創傷倦怠」中掙扎

你不需要曾確診或親歷生離死別,也可能患上「疫情後隱性創傷」。常見症狀包括:

  • 無明確原因的情緒波動、焦慮、易怒
  • 失眠或睡眠品質差
  • 對未來感到空洞或提不起興趣
  • 進入人群反而感到疲累,甚至產生逃避
  • 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

如果你也出現上述症狀,請不要自責,這是心理對「長期高壓環境」的自然反應。


四、疫情後的心理轉捩點:我們是否失去了「心理免疫力」?

心理學家 Steven Taylor 指出,災難本身並不必然帶來創傷,而是災難後的孤立、否認與未處理,才讓創傷深根。

在 COVID‑19 期間,我們學會了「忍耐」與「壓抑」,但卻少了集體修復的文化

我們未曾為這段經歷「命名」或「哀悼」:失去的青春、停滯的夢想、無法擁抱的親人……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看似正常生活,內心卻總有一塊說不出口的空。


五、走出集體陰影的五個心理復原行動

  1. 為失去命名,允許情緒出現
    • 疫情的「悲傷」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哀悼的過程。
  2. 重建有意義的社交連結
    • 刻意與讓你感到安心的人相處,避免無效社交。
  3. 調整期待,給自己適應的空間
    • 不要急著「變回原本的樣子」,你其實正在重建一個新的自己。
  4. 建立生活節奏與安全感
    • 小至飲食運動、固定作息,都是復原的基礎。
  5. 尋求心理協助,不必獨自硬撐
    • 如果狀況持續影響生活,請勇敢尋求專業諮詢。

六、我們還在療癒的路上,也許更接近真實的自己

疫情是一場「全球同步創傷」,它讓我們的脆弱無所遁形,也逼迫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優先順序。

也許,我們無法「回到以前」,但我們能在創傷中找回更多的自己——

包括更真誠的連結、更柔軟的生活節奏、更堅韌的心靈。


💬 歡迎你加入「心靈新視界」會員,一起練習與世界和解

你是否也在疫情後感受到某種說不清的改變?

歡迎你留言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故事,讓我們彼此理解、照見。

也邀請你加入《心靈新視界》會員,持續獲得更多心理學與生活的深度觀察,與你一起走過現代生活的不安與迷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靈新視界
19會員
73內容數
嗨!這裡是心靈新視界,讓我們了解生活心理學,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心靈新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5/03
你真的「在休息」嗎?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放假一整天,不安排任何行程、窩在家裡追劇滑手機,什麼也沒做,卻覺得更累、更空虛。明明有時間休息,為什麼疲憊不減反增?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放鬆。事實上,你可能只是休息錯了方式——你缺少的,是心理學家口中所說的:「積極休息(active r
Thumbnail
2025/05/03
你真的「在休息」嗎?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放假一整天,不安排任何行程、窩在家裡追劇滑手機,什麼也沒做,卻覺得更累、更空虛。明明有時間休息,為什麼疲憊不減反增? 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放鬆。事實上,你可能只是休息錯了方式——你缺少的,是心理學家口中所說的:「積極休息(active r
Thumbnail
2025/04/27
迷失於「我是誰」的瞬間 在人群中穿梭,或是午夜獨自醒來的時候,你是否曾突然問過自己:「我到底是誰?」 這樣的瞬間像一道裂縫,輕輕劃開日常的平靜,讓我們感受到某種隱約的不安與陌生。 我們努力在各種角色之間扮演自己——學生、員工、子女、朋友、伴侶——但當這些身份的外衣一一剝去時,心底那個赤裸的「我
Thumbnail
2025/04/27
迷失於「我是誰」的瞬間 在人群中穿梭,或是午夜獨自醒來的時候,你是否曾突然問過自己:「我到底是誰?」 這樣的瞬間像一道裂縫,輕輕劃開日常的平靜,讓我們感受到某種隱約的不安與陌生。 我們努力在各種角色之間扮演自己——學生、員工、子女、朋友、伴侶——但當這些身份的外衣一一剝去時,心底那個赤裸的「我
Thumbnail
2025/04/26
在選擇的迷霧中掙扎 每天早上,你可能都會在「這件衣服要不要洗熨?」「今天午餐要吃便當還是速食?」的小決定裡猶豫不決;下班後,面對朋友邀約與休息時間,也常常心裡嘀咕: 「我知道我可以拒絕,卻總是因為怕麻煩選擇默默答應。」 「不管我怎麼做,好像結果都差不多,乾脆什麼都別想了……」 這樣的感受並非
Thumbnail
2025/04/26
在選擇的迷霧中掙扎 每天早上,你可能都會在「這件衣服要不要洗熨?」「今天午餐要吃便當還是速食?」的小決定裡猶豫不決;下班後,面對朋友邀約與休息時間,也常常心裡嘀咕: 「我知道我可以拒絕,卻總是因為怕麻煩選擇默默答應。」 「不管我怎麼做,好像結果都差不多,乾脆什麼都別想了……」 這樣的感受並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曾經是健康寶寶的我,2023年下半年卻因心理壓力而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在出國前夕感冒中標。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並開始尋求改善方法。透過運動、家族排列等靈性道具方式,逐漸找回自我價值感,也重新建立了身心健康的平衡。
Thumbnail
曾經是健康寶寶的我,2023年下半年卻因心理壓力而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在出國前夕感冒中標。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並開始尋求改善方法。透過運動、家族排列等靈性道具方式,逐漸找回自我價值感,也重新建立了身心健康的平衡。
Thumbnail
病由心生,是指疾病會依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內心狀態支配著身體這件事,許多人都有真切地感受過。 當精神壓力導致的緊張狀態持續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 許多人在下班回家後,腦海裡還是不斷盤旋著白天發生的事。比如:跟同事或客戶之間發生的不愉快,跟家人之間的摩擦,擔心業績壓力、擔心
Thumbnail
病由心生,是指疾病會依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內心狀態支配著身體這件事,許多人都有真切地感受過。 當精神壓力導致的緊張狀態持續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 許多人在下班回家後,腦海裡還是不斷盤旋著白天發生的事。比如:跟同事或客戶之間發生的不愉快,跟家人之間的摩擦,擔心業績壓力、擔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訴說了作者在一段時間的沉靜之後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反思和重新開始的決心。充滿了內省和自我探索的內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訴說了作者在一段時間的沉靜之後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反思和重新開始的決心。充滿了內省和自我探索的內容。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Thumbnail
 處於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若問問大家這幾年最核心的感受是什麼,「不安」是相當常見的情緒,而不安的感受常參雜著焦躁、擔憂、恐懼、緊迫等,時時刻刻啃嚙身心。因此,在持續追求心理健康的同時,我們值得率先照顧自己的「不安」。
Thumbnail
 處於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若問問大家這幾年最核心的感受是什麼,「不安」是相當常見的情緒,而不安的感受常參雜著焦躁、擔憂、恐懼、緊迫等,時時刻刻啃嚙身心。因此,在持續追求心理健康的同時,我們值得率先照顧自己的「不安」。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面對疫情壓力和生活壓力時,透過正念、改寫人生課程以及靈氣療癒,逐步克服過去的限制性想法和心理壓力,實現身心靈的平衡和療癒。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面對疫情壓力和生活壓力時,透過正念、改寫人生課程以及靈氣療癒,逐步克服過去的限制性想法和心理壓力,實現身心靈的平衡和療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面對疫情和情緒困擾時的心理狀態,作者分享了通過玩心理遊戲的方式來覺察自己,並尋找自我和解的過程。方法是去想像自己像第三者般去觀察自己,反思自我相處的難題,啟發心靈重塑和內在和解,展現從掙扎走向成長的轉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面對疫情和情緒困擾時的心理狀態,作者分享了通過玩心理遊戲的方式來覺察自己,並尋找自我和解的過程。方法是去想像自己像第三者般去觀察自己,反思自我相處的難題,啟發心靈重塑和內在和解,展現從掙扎走向成長的轉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