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成長型 vs 固定型:關鍵在於「錯誤的定義」
所謂固定型思維,是相信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
而成長型思維則相信,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 差異的表現:
- 固定型思維遇到挫折時,會說「我不行」、「我沒辦法」
- 成長型思維則會說「這個我還不熟,但我可以試著學」
📌 心理學支持:Dweck 的研究發現,當人相信錯誤是學習的一部分時,
大腦會產生更多神經突觸連結,促進能力發展。
✅ 練習方法:
- 調整語言模式,從「我不會」改成「我還沒會」
- 反思錯誤背後的成長點,而非只看成敗
- 日常記錄「今天我從什麼錯誤中學到什麼」作為自我成長筆記
錯誤不是終點,而是成為更好的你必經的階段。
✅ 二、跳脫比較思維,專注「自己的進展曲線」
我們很容易在職場中拿自己跟別人比較:
- 「他才剛來一年就升職了,我是不是太差?」
- 「同梯的案子做得比我快,我是不是不夠聰明?」
這是「社會比較理論」的自然反應,但長期下來,會讓你忽略自己其實也在進步。
📌 替代思維:「你不是在跟別人比,而是在跑自己這一圈成長曲線。」
✅ 建議技巧:
- 每週回顧一次「我本週完成的突破」
- 比較的對象永遠是「一週前的自己」
- 把 KPI 從「結果」改成「學到什麼 + 採取什麼新行動」
當你停止橫向比較,職涯就開始直線成長。
✅ 三、「還沒」思維法:讓你的大腦停留在成長模式
Carol Dweck 推崇一種強大的語言力量:「還沒(Not Yet)」思維。
當你說「我不會 Excel」,你的大腦關閉了學習的開關。
但當你說「我還不會 Excel」,你的大腦就會啟動學習與成長的神經通道。
📌 大腦回應語言的方式,會影響你的行動潛力。
✅ 日常實踐方式:
- 調整內在對話:「我不會開場白」→「我還沒掌握開場白的節奏」
- 為每一個弱項設立「待完成學習清單」
- 用時間與練習量衡量進步,而不是天份與成果
記住,「還沒會」不是失敗,而是學習的入口。
💬 引用區塊
「你可以成為任何版本的自己,只要你願意相信『我還沒做到,但我能學』。」
— Jack 的升級修練室
🙋♂️ FAQ 常見問題區塊
Q:成長型思維是不是太理想化?現實中真的有效嗎?
A:成長型思維並不等於盲目樂觀,而是建立在神經科學與心理學基礎上。具備這種心態的人,更能持續學習與突破。
Q:我年紀大了,還能培養成長型思維嗎?
A:可以。大腦具備「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只要開始練習「還沒」思維,任何年齡都能轉變。
Q:如何在團隊中推動成長型文化?
A:從語言著手,如鼓勵表達「學習進度」、肯定「努力過程」而非只看成果,是推動成長文化的起點。
✅ 結尾 CTA 段落
職涯卡關,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你還不夠相信「自己可以變好」。
從今天開始,練習用「還沒」替代「不會」,用「學習」替代「逃避」。你將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職涯的突破口,不在能力上,而在於心態的根本改寫。
👉 一句話練習開始:「這件事,我還沒學會,但我現在願意開始。」
📚 延伸閱讀推薦
🎥 導流區塊(YouTube)
📽️ 想更深入理解成長型思維與職涯應用?
👉「點這裡看完整影片 → [影片連結]」
© 版權宣告
© 本文著作權屬 Jack 的升級修練室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更多內容請訂閱頻道:【Jack 的升級修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