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天、366場馬拉松:雨果的挑戰與人的自我超越〉2025-07-27
在所有運動裡面,馬拉松是數一數二耗費體力的。在42.195公里的長距離跑動中,不只雙腿肌肉會疲憊無比、腳底與關節會疼痛難受,全身的水分也會不斷流失。
根據古代作家的紀載,馬拉松這項運動的緣起,是為了紀念一名從馬拉松一路跑到雅典通報勝戰消息的士兵,在通報完成後力竭身亡的傳奇故事。
可以見得,這項運動從開始之初,就注定不會輕鬆。即便對一個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每一場馬拉松比賽,依然會對耐力、體力、意志力造成不小的挑戰。
但對雨果.法里亞斯(Hugo Farias)而言,他想要追求的,是更加困難、或者說更加瘋狂的挑戰。
每天連續跑馬拉松,一年又多一天
雨果.法里亞斯是一名事業有成的巴西科技業主管,他喜歡運動,但從來不曾將自己定義為一名運動員。在計畫這場挑戰之前,他也只有完成過一次馬拉松。
四十多歲的雨果,有自己的家庭與事業,但某一天,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出生就是為了『這樣』嗎?為了重複這樣的生活35或40年?」他尋思要做點不一樣的事,而他思考後的答案是--「跑步」。
在他之前,也曾有過一名跑者斯特凡.恩格斯(Stefaan Engels)連續跑了一年的馬拉松。所以雨果的目標很單純,只要比恩格斯多一天就好。
但他不希望這項挑戰對他的身體造成永久性傷害,所以,他自費組建了一個包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師、多名醫師與運動教練的團隊,並找到了在聖保羅大學附設心臟研究中心(Incor)任職的運動生理學研究員蘇薩(Francis Ribeiro de Souza),希望他的這項挑戰能增加人類在醫學上對心臟的理解。
於是,這場充滿了科學與浪漫的挑戰在數個月的準備後正式開始。他將這項挑戰命名為「目的計畫(Projeto Propósito)」。
認識困難,充分準備
雨果的成就是令人振奮的。但我相信對多數讀到這則故事的人來說,他就是一個驚人的挑戰、一項有勵志效果的趣聞。所以,比起他「完成挑戰」的這個結果,我更關心的,是他預見了挑戰中的哪些困難,為此,他又做了什麼準備?
雖然這是一場聽起來相當瘋狂的挑戰,但雨果很清楚這些挑戰可能帶來什麼傷害,所以他的醫師團隊中,有腸胃科的醫師、心臟科的醫師、骨科的醫師,也有在挑戰前與挑戰後,確保他維持心理健康的心理師。
這些準備幫助他在數次腹瀉、傷病中撐過去--當然,他決不放棄的意志力扮演的角色也不比醫學來得低。在疼痛最嚴重的那一天,他花了十個小時才走完全程,在傷勢好轉之前的那幾天,他需要一直手持冰袋冰敷鼠蹊部才能撐下去。
但在心理師瑪塔看來,最大的挑戰還在後頭。他需要在挑戰結束後回歸正常生活,重新為財務壓力等種種「俗事」煩惱。雖然他還打算在休養過後做其他更困難的挑戰--譬如每天跑100公里,一路從阿拉斯加橫越美洲大陸到阿根廷的最南端,但他的人生並不會只有跑步,還是需要面對自己在跑步之外的生活。
那些生活不像馬拉松那麼「單純」,但有了366天馬拉松的經驗之後,或許任何的困難對他而言,終究都能夠克服吧。
成為超越自己的那個人
雖然雨果的成就只比前一名這麼做的人多出了一天,但全世界中,完成如此成就的,依然只有這麼兩人。在恩格斯之前的紀錄保持人楠田昭德(Akinori Kusuda),所完成的也「只有」連續52場。
所以,在雨果正式完成這場挑戰之前,即便團隊齊全,也沒人有把握他真的能跑完。但反過來說,這個挑戰的完成,也證明了人類總是擁有比自己以為的還要強大的潛能。
當然,這不是說每個人都要跑馬拉松,或進行什麼極限挑戰般的體能活動。但我們也能完成某些挑戰。沒有別人做過的事情不代表是做不到的事情,透過行動,我們都能重新界定自身行為的可能性範圍。成為超越自己的那個人。而這一切,從出發前的準備、以及鼓起勇氣的第一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