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時間》「雷射」篇(九):回到個人洞穴,使用原始一點的工具〉2025-08-13
在先前的文章裡面,我們依序討論了手機、網路、郵件訊息、電視等各種生活中可能的分心源,嘗試將他們逐一擊破,還給自己進入雷射模式的專注空間。在雷射篇的最後兩篇,我們要換另一個方向,談談在排除這些干擾之後,我們如何主動地讓自己更加專注於手邊的工作。
關起大門,把握你的「個人洞穴時光」
好了,在我們排除掉那些常見的分心源之後,我們還怕一件事,就是工作的時候,有旁人來打擾。那個旁人可能是你的室友、家人、又或者是外頭聲量巨大的叫賣或宣傳車,所以我們需要更主動一點,關上自己的隔音窗和房門(如果需要的話,在門上掛個工作中、請勿打擾的牌子),或者戴上耳機--即便你沒有打算播放音樂。
這些隔絕的措施不只可以讓別人知道你當下不想被打擾,你也在提示自己,是時候進入專注狀態了。那個把門關上、把耳機戴上的動作,能夠成為你工作的啟動儀式。
你也可以播放特定的音樂、白噪音或布朗噪音,來讓這個環境更加突出、明確。一但這種知覺上的連結被建立起來,當你聽到這個聲音,身體就會自動告訴自己該專注了。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設定時限也是有助於自己專注的方法。當你進入個人的空間與狀態時,如果你預先設定好了完成或休息的時間點,或許就能夠在那段時間之中更加心無旁鶩地做當前的事情,畢竟你知道,一小時後你就能走出洞穴,到時再來接觸外在資訊也還不遲。
而且,這種注意時間的設定還有另一個好處。你可以直接記錄下來你今天在這份工作上面花了多少時間。也許是寫了一小時的文章、花了兩小時拚手工家具……,這些「專注於某事」的時間本身就已經是你達成的成就了,就算只是每天看半小時書,一年下來,你也累積了近兩百小時的可觀閱讀時數。
別沉迷於酷炫工具:做計劃很棒,但執行才是重點
當我們想要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或者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時,我們很容易會被各式各樣的工具吸引,譬如琳瑯滿目的筆記軟體與生產力APP、功能強大的智慧手錶和精美表格。
作為一種讓自己更有動力的啟動物,它們可以有效地讓一些人開始自己的計畫。然而,有些時候我們會過度沉迷於這些工具,把時間都花在找尋工具、學習工具、美化與整理這些紀錄表。
把玩這些工具的過程很好玩、很療癒,而且它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有在工作。但其實很多時候,它們自己就成為了一種分心源,讓我們忘記了自己原本真正想做的事。
作者的建議是,能在紙上完成的事就在紙上完成。無論是筆記、還是日程表,寫在紙上都可以達到你用軟體想要做到的事情。在紙上,你不需要為了「如何實現」而學習那些軟體的細節操作,你可以隨時在寫字、畫圖、製作表格間切換,讓你的筆記更接近你的真實思考。
在過程中,你不會沉迷於挑選字體、版面或圖表形式,也不會每次一想到新分類,就得把所有資料從這裡搬到那裡。而且更重要的事情是,紙張不會沒電、不會突然「更新」導致你要重新學習,更不會讓你用著用著不小心分心點進別的網站。
如果你覺得需要軟體的輔助,請優先使用功能最單純、且不需連網的軟體,來減少可能的分心機會。不過在那之前,還是先試著動手用紙筆寫寫看吧!只要小心別花太多時間在文具店挑選筆記本和好看的筆!